第378章 378当太子的悖论
秋来2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8章 378当太子的悖论,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秋来2,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棣对于朱元璋的话那叫一个言听计从。
毕竟现在当家做主的是他爹,他爹说什么自己就得做什么。
要想崛起,还得等他爹噶了,朱棣才有机会呢。
徐妙云心下有些戚戚然,主要是对于王布犁方才所言的更加上心。
可以说这几个儿子都是她生的,结果为了皇位竟然兄弟相残!
就算她的夫君也是从兵变来夺得他侄子的皇位上来的,徐妙云能接受。
可这种事发生在自己的骨肉身上,徐妙云就有些接受不了了。
毕竟,人的双标从来都是正常的。
王布犁瞧着朱棣是一个死犟,他爹朱元璋更是一个犟种之中的犟种。
作为皇帝,屁股很难坐在屁民的位置上去。
“这赋税之事。”朱元璋叹了口气道:“布犁啊,你觉得要收多少为好?”
王布犁喝着冰可乐:“陛下,你可知道诸葛丞相?”
“自然,咱是当然晓得。”
“他为政四川,也是恢复刘备损失的人马,又累年北伐,光凭借一州之地就可,并没有百姓造反,陛下可知为何?”
“自然是他为政清廉。”
听着朱元璋的回话,王布犁摆了摆手:
“这只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诸葛丞相他善于把盘子做大。
以前百姓收获的粮食只有三成,可是听了丞相的话,收获的粮食就有了五成,他从这多的当中抽取作为打仗的军粮。
否则也不会屡次因为粮食问题,而致使退军!”
朱棣还没有听过王布犁这番高谈阔论,自然而然的点头,是这么個道理。
若是光靠着诸葛亮执政清明,就能让百姓不会造反,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必然是给与了百姓一定的好处,以至于让川人过去了这么多年还在祭奠他。
朱元璋也差人询问过,如今四川都江堰的治理方法,还是诸葛亮传承下来的呢。
“怎么把盘子做大?”
朱棣对于这个很感兴趣,他要在北方搞一波。
“我又不是诸葛亮,如何能懂得他的治理方法,此事你还是要询问那些善于种地的老农,如何去增加产量,况且上一次我记得不是制作什么木牛之类的,代替耕牛吗?”
王布犁对于种地是真的不擅长,他本来就不会搞化肥,人为制造出来的粪肥,连那些粪霸都比他还会搞,用不着他出手。
“哦。”朱棣点点头。
徐妙云倒是对王布犁越发的佩服了,从来不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上大放厥词。
虽然大家这几年也偶尔聚会,但王布犁聊多是吃喝玩乐,以及各种养生之类的话题,很少涉及朝政。
就连他们二人一直说要打倭寇都没得机会,那些倭寇再一次销声匿迹,根本就不来了一样。
永乐皇帝的代表带着传位的遗诏到达北京。
朱高炽立刻召集心腹商量,随即加强京城的治安,并派大太监去南京任镇守。
次日,他释放了前户部尚书夏元吉,十二天后他正式登基,颁布了大赦令,并定次年为洪熙元年。
同一天,他采纳夏元吉的建议,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并停派去云南和交趾(安南)的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
他重新命夏元吉和另一名被贬的官员吴中分别任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洪熙帝以这些行动开始取消或调整他父亲的行政政策。
在他新任命的官员中,许多人在他在南京或北京摄政时已经为他效劳,有的人在他与永乐帝有分歧时支持过他,为此受到了惩处。
“呦呵,咱大明的子孙果然是有某有样啊!”
朱元璋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不仅仅是自己的继承者改变自己的政策,连朱棣的继承者也是一个样。
朱元璋发现他们这些精研儒术的皇位继承者们,全都是一个操性,上来第一件事就是提拔那些文臣。
“这个逆子!”朱棣忍不住指了指巨幕当中的朱高炽,对着徐氏道:“咱可还尸骨未寒呢,他就改变咱的政策。”
王布犁瞧着朱高炽的行为,同样点评了一句:
“大胖这个皇帝当的,其实就是给老四在兜底,他去当自己梦想当中的征北大将军去了,朝政还不是全都甩给了太子朱高炽?
可以说老四在行政方面的许多事,都是你这个儿子干的。
甩手掌柜当的好,又不如他的执政能力,你骂个屁啊,人家这是拨乱反正!”
“嘿。”
朱棣依旧是愤愤不平,别看方才王布犁讥讽了他,可是朱棣完全不认为自己没有执政能力。
打仗哪有不耗费钱粮的?
等咱想出来怎么把盘子做大喽,到时候不用你们的钱粮!
“嗯,不错。”
朱元璋也附和了一句,既然高炽这个大孙子没让他失望,那指定是执政方面上有一定的能力。
老四他也是掏着了,跟咱一样有一个靠谱的太子。
朱棣也就果断闭嘴了。
洪熙帝为了使大明的官僚机器更有效率,他对文官科举制度作了一些改变。
他认为这个制度偏袒南方人,于是他规定了份额,以保证北方人占全部进士的 40%,后世子孙完全的贯彻了这个政策。
在任命官员时,皇帝特别重视儒家道德和个人品德。
在朱高炽统治时期,他两次恕免诸如齐泰、黄子澄等官员的家属,恕免令免除其家属为奴,并发还没收的财产。
进一步告诫司法当局要根据法律判决,并在宣判前,特别在宣判死刑前要复查对犯人的指控。
此外,他禁止对犯人滥用肉刑,和在惩处时株连犯人的亲属(重大的叛逆罪除外)。
他断言,这些做法严重地违背了儒家的仁爱原则和孝道伦理。
“他怎么敢这么做的?”
朱棣分外不爽,他可是知道自己是怎么对待靖难旧臣的,结果儿子竟然给他们大肆翻案。
“哼,他还是太仁慈了。”
朱元璋撇撇嘴,对于孙子如此行径很是不满意,若是刑法没有让手底下的罪人长教训,还怎么教育天下人不要去犯法?
朱高炽为了挽回在永乐后期出现的大批流民现象,专门颁布一份诏令,要逃亡者重返故里,答应免除他们所欠的税,在他们所在地登记后另外还免除两年同样的税和劳役。
“老四,你瞧瞧你五征漠北的事,最后还不是伱的好大儿给你擦屁股。”
王布犁哼笑了一声:“大批百姓因为无力承担赋税都当了流民,不仅是朝廷的收入少了,而且大明底层也会更加动荡,不要忘了陛下也是流民出身的,他可是最知道当流民的代价的。”
朱元璋方才还觉得朱棣做事比他还要狠辣,未曾想恶果竟然会在此处体现。
“额。”
朱棣此时也没有话说,五征漠北的事他挺喜欢的,只不过后三次无功而返让他心有不甘。
现在瞧着屏幕里如此多的百姓,全都成了流民,这要是有心人搞起事来,那可是极为难堪的。
然后朱高炽还特地举例永乐时期唐赛儿起义的事件,借着明教的幌子,总之还有刘福通红巾军的影响,反正就是朱棣双标对待。
他靖难成功后为了补偿北方,给与了一些地方特殊的优免,但是山东却不在这行列。
此时的山东境内百姓生活困顿,许多饥民需要赈灾,但是粮仓里连一粒米都没有,加之连年水旱,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
唐赛儿一举事就有许多人加入,总之打下县城还能活下去有口吃的。
朱棣虽然杀了一批山东的官吏,但是第二年就给山东赈灾,且罢免赋税,不得不说还是得闹起来才行。
朱棣听着他儿子当了皇帝后还揭自己的短,嘴里连连说着逆子。
可朱元璋此时却是十分的舒爽,以前他没机会说什么逆子,只能说自己年岁大了,老眼昏花没有选对继承人。
现在听着老四的抱怨,他心中难免有些欢乐。
朱高炽对于百姓民生十分的关心,甚至因为地方的饥荒中,他大发雷霆的批驳了户部官员们的提议,即只借粮给百姓而不是免费分发。
不但是要免费发还要减免赋税。
朱棣当皇帝只想着当征北大将军,可是钱粮都是他儿子朱高炽带人操办的,天天张嘴要钱的,当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啊。
这种就是很大程度对外扩张付出的高昂代价。
朱棣皱着眉头,瞥了王布犁一眼:“你倒是一丁点都不关心?”
“我怎么关心?”王布犁悠悠的道:“在那个时候,在座的各位全都噶了,难不成你还想不死一直让继任者执行你的政策?”
“哎。”
朱棣也是叹了口气,他实在是不知道要怎么反驳王布犁。
方才他驾崩的画面一闪而过,朱高炽也没有通知他的母后,说明自己的枕边人也比自己先走了。
“你说的对,我还是有些贪心的。”
最后,在朱高炽死前的一个月,洪熙帝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
此举是夏元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作为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
洪熙帝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
洪熙帝对先帝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
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作为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官府部门难以应付。
“哎,不对啊。”徐妙云当即出声道:“高炽继位没多久,怎么就死前一个月了?”
朱棣也反应过来了,他儿子当皇帝的时间未免也太短了些。
“肥胖会影响人的寿命,容易诱发各种疾病。”王布犁给徐妙云解释了一遭:“更何况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需要更多的精力,都是会熬人心血和精气神的。”
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炽就病逝了。
朱元璋在一旁掰着手头数了一下,大孙子高炽继承皇位都没满一年呢。
朱棣也未曾想到他好大儿竟然连五十岁都没活到,一时间有些难以接受。
全然忘了方才他一个劲的骂着逆子之类的话。
“如此说来,人绝不能过胖?”
“当然了。”王布犁看着徐妙云:
“方才高炽的身形你也看到了,比你这当娘的都宽两个半,你的五脏六腑负担如此之重,就算郎中诊脉说出来的话,那对于身体也不是什么好词。”
徐妙云轻微点头,看样子今后自己得注意高炽的饮食了,且不可让他的身体过胖。
“你方才所说治理国家是熬心血?”
朱元璋盯着王布犁突然反应过来了,因为朱高炽这个太子当的跟他儿子朱标没什么区别。
相比之下,朱标比朱高炽还要更累上一些。
朱元璋心想自己儿子是不是也是劳累过度而亡的?
可是他自己也没闲着,只不过是把一些不那么棘手的政务交给太子处理。
他还一直活到七十多岁并且坚持处理政务呢!
所以朱元璋想不明白,自己明明比儿子更累,怎么儿子就先遭不住了呢?
大明皇帝在寿数上怎么一丁点都不漫长!
“难不成这养生得从小开始?”
王布犁没有回答朱元璋的问题。
毕竟依照老朱这野草般的出身,能在元末那种情况活下来,身体指定都挺棒的。
朱标也算不得什么温室里的花朵,但是生命力是真没有老朱强。
“布犁,你说句话啊!”
“是吧。”王布犁假模假样的给了朱元璋一颗定心丸:“养生只是辅助作用,最主要的还是别太累了。”
他相信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都不可能停下来休息。
为了治理者来之不易的王朝,一个一个都会熬干了自己的心血和精气神。
所以王布犁只是嘴上说说,也不会力荐。
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所以王布犁丝毫不担心朱标不会早死,朱棣没法上位的事情。
他唯一需要担忧的就是朱雄英这个孩子,能不能熬过生病的这个大关。
朱棣听到这话,心里一惊。
若是大哥不死,他岂有上位的机会?
所以他看向一旁的王布犁,见他脸上依旧没有什么情绪表露,又暗暗的松了口气。
人的寿数乃是上天所定,岂会因为一些养生手段,就能破解的?
要真是能行,那历史上长寿之人必然极多。
如此一来便成了寻常事,怎么会在史书或者县志上记载?
朱元璋心里想着太子的事,并没有把心里话说出来。
此时朱家父子两个人心里各有想法,徐氏心中想的则是儿子身体的状况。
王布犁就是一副看戏的模样。
倒是朱棣咳嗽了一声,恢复现场的氛围:“妹夫,你瞧方才你说错了吧!”
“我什么说错了?”
听到王布犁的反问,朱棣嘿嘿笑了一声:“方才你说我儿子之间很可能会出现相残之事,结果高炽都崩了,还没有出现,岂不是说错了?”
“哦,也是。”王布犁轻微颔首,赞同了朱棣的话。
朱元璋闻言也是轻轻点头,王布犁虽然仙缘极大,可他所言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自己差点就钻了牛角尖!
听到这里,徐妙云也是松了口气,方才她还一直担忧自己的子嗣会互相残杀呢。
洪熙帝的继承者宣德帝并未参与迁都这一计划,因为宣德帝与永乐帝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
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朱棣也着实是没料到,自己竟然也跟他爹一个样,会更加欣赏自己的孙子!
朱瞻基是嫡长子自幼习武,又在翰林学士的指导下学习儒家学术。
虽然他也有他父亲的那种学习经籍和文学的天资,但作为一个青年,他更擅长军事。
他的早慧引起了永乐帝的注意。
永乐帝尚武,常带朱瞻基离开京城和他的家庭去狩猎和进行军事视察。
可以说朱棣在孙子朱瞻基身上找到了“子类父”的那种感觉。
作为皇帝的,都有一个很苛责的想法,那就是希望子类父,如此一来,才能更好的带来他的王朝继续走下去。
可惜,这种子类父的情况,尤其是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实在是太少了。
朱瞻基父亲为健康不佳所苦,而朱瞻基则长得健壮,生气勃勃。
他在十五岁时,被永乐帝带去参加第二次远征蒙古的战役。
他除了与其祖父关系密切外,常常保护他父亲使其免遭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击。
看到这里,朱棣猛然一惊。
自己的两个儿子竟然合起伙来欺负嫡长子,还是当朝太子!
这其中没有自己的纵容,那是一丁点都说不过去的。
朱元璋瞥了王布犁一眼,心中又开始动摇了。
王布犁他仅仅通过一些事例就能判断出来一些事情的发展来,那么让太子朱标不要过于劳累于政事,也不现实啊!
当了皇帝,若是不能勤于政务,纵然是吃喝玩乐,活到百岁,对于朝廷又有什么作用呢?
朱元璋深知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因为活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做出的一些事影响了他作为皇帝的评价。
“兄弟之间小有摩擦,那也实数正常。”朱棣脸上又挂着笑容:“至少没有发生什么动刀兵杀戮之事!”
(本章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