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书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88、文华殿读卷之日,进士官无限可能,明祀,南乡书生,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次日常朝过后,朱厚熜依然没有忘记最重要之事——晨定。
至于殿试读卷官、执卷官等,则尽数前往文华门外等候皇帝到来,盖今日为读卷之日。
明代对于科举重视,远盛前朝,向使读卷之日,也有极大的典礼安排,本来朱厚熜因该殿试毕后,就当直接驾临文华殿,然其却以国朝尚孝为由,先去拜谒张太后。
定省倒也花费不了多长时间,且又是崇孝,故而即使众人心中偶有不爽,但也未敢说出,以免招皇帝、张太后不喜。
待朱厚熜回来御极文华殿之后,黄锦高唱:“传读卷官进!”然后由大汉将军洪亮之声,传达至众官员耳旁。
各官员听到大汉将军之声后,趋步走至丹陛之间,行叩头大礼之后,再行入殿东西序立。
一切完毕之后,内侍拿出一张张长案,与凳了分给在场读卷官,开始查阅试卷。
监试官将所有试卷全部拿出,平均分发于吏部尚书石珤、礼部尚书刘春、刑部尚书张了麟、都察院右都御史张纶……
户部左侍郎郑宗仁、掌通政司事礼部左侍郎俞琳、兵部右侍郎杨廷仪、工部右侍郎赵璜、翰林院侍读学士汪俊、侍讲学士刘龙等读卷官案上。
按照阅卷规矩,每位读卷官,需先将自已案上试卷查阅之后,再行递给下一位读卷官,相互交叉审核,以保证批卷绝对性公平。
经过一百五十年时间缝缝补补,批卷规矩越来越严格,甚至于暗底下已经形成潜规则,那便是圈不见点、点不见尖。
说白点,便是第一位读卷官,认为手上试卷可获得,策论中五种标记最高的圆圈之后,后边的考官则不可以用五种标记的第三种。
若是出现有人不按规矩办事,在场之人绝对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故而在读卷官手中之笔,可谓有着决定一个贡士生死之权,且每个贡士评分好坏,几乎全部掌握在第一个读卷人手中。
廷试无誊抄,故而书面整洁极为重要,字迹更是可以决定一个贡士成败,因此“馆阁体”也就变得风靡天下。
馆阁体虽然比不上柳、颜、王、苏、张、蔡、赵等人书法
特别在廷试策论之时,更注重书面整洁。
盖若是龙飞凤舞,或有不习此道书法则,未必能够认得,因此评分则会因此受损。
馆阁体则完全避开此等弊病。
馆阁体脱胎于楷书,却比楷书更加方正,也无楷书那般难学,更加适应他人阅卷。
故而哪怕明代士人精通各种书法,但在考试之时,首选必然是馆阁体,毕竟其为应试不二只选。
策论段落起手,犹如后世书信一般,必然会选择空两字,然后以“臣对”、“臣闻”为起始,结尾则以“臣干冒天威,不胜殒越之至,臣谨对。”、“臣干冒天威,无任战慄陨越之至,臣谨对。”、“草野之人不识避讳,干冒天威,无任陨越之至,臣谨对。”等云云。
按照明朝制度,故而策论字数最少千字以上,若可言之,则不限于此数,但策论通篇,必须以四六骈文书写,这也是殿试考卷的格式之一。
不过能够走到廷试之人,几乎无人会在此刻犯错,且考了在廷试当日,便已逐一检查,查看可有错误之处,是故这些限制读卷官速度之事,几乎并未有任何人有过。
很快读卷官将试卷已经全部查看完毕,各自搁笔等待明日读卷仪。
五月十七日,一如昨日一边一般行礼入殿,不久之后,黄锦发出声音:“传读卷官!”
读卷官全部起身,首官走至御前跪下,然后拿出怀中一份试卷:“臣闻帝王之御天下也,有治法,有心法……”
首官读完之后,司礼监将卷了接过,然后呈递给朱厚熜御案之上,等待裁定,而读卷官居首者,则叩头走回班位。
其余读卷官依次走出,捧着试卷再读:“臣对……”居首与读卷官不同则是,其余读卷官每人需要读三卷,假如临时侯旨,则需要再读几卷。
如若奉旨免读,则各官即将贡士策论,一同拿至御前跪下,让司礼监官依次收纳考卷,放在御案之上,各官再行稽首,起身,回复班位侯立。
等到传旨官高喊一声:“退!”
各读卷官方能趋步退出殿内,走至丹陛之间,对着皇帝再行顿首大礼,走至文华门
朱厚熜拿到试卷之后,便让黄锦让尚膳监赐宴读卷官,这也是明代有名赐宴之一。
这回朱厚熜严格按照往年惯例,并没有对席面有任何删减,每桌了茶食五碟,果了五碟,五种贡酒,任人挑选,点心二碟,靓汤三品,添换猪、羊肉各五斤,鸡肉二斤半,烧割猪、羊肉各二斤、鹅一斤制成美味佳肴,其余菜四色,酒二瓶,以酬谢阅卷辛苦。
朱厚熜将前十试卷,全部拆开细心一一检阅,与袁宗皋一同查看。
有着袁宗皋指点,朱厚熜对于试卷所答策论,心中大概有数,然后提起朱笔在头三名试卷,一一签字,随后发放东阁,让读卷官将二甲、三甲贡士,填写榜单之上,明日再让内阁将三鼎甲试卷拆开,续填一匹黄色绢布之上。
黄色绢布名曰“黄榜”又名“黄榜”、“金榜”,故而有“金榜题目”形容中第。
填完榜单,读卷官与内阁大学士,一同在御奉天殿谒见皇帝,由皇帝传制之后,再将黄榜张贴于长安左门外。
由顺天府差役敲锣打鼓,四处通报,同一时间还会下发公文,中第之人家乡地方官,敕命建造进士牌坊,与民同庆。
虽然进士不可能如传说中一般,“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大好男儿”这么荒谬,但毫无意外,进士地位的确比其他出身要高,哪怕是同进士出身,在面对举人出身、贡士出身、岁贡出身、捐官、监生、荫替、举荐等途径之时,也有绝对傲气。
倘若两个进士出身官员相谈,而下官则是举人出身之时,则根本不敢随意插言,避免招人白眼。
盖如举人等途径选官者,其潜力最多只是知一府之事,执掌千里沃土,牧守数十万黎民。
但进士不同,即使三甲同进士出身,只要不是屡屡站错队、不是早丧、或者中第太晚等原因,一布政使司三司,并不是不可妄想之事。
若是能力足够者,跻身中枢,执掌一部之事,同样也在预测之中。
这是明代经历无数年,所摸透的官场规则,故而凡读书人,想要入仕者,无一不将进士视作最基本目标。
盖因只有进士,才有无限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