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达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4章 选官用官制度的改革方向,大明文抄公,滴滴达达,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还有这从高处跳下,还能毫发无伤?就是因为垫着稻草?”李如松接着问道。
“这也是小说之言,李将军切不可轻信。就像我之前写的《射雕英雄传》还有《神雕侠侣》里面的轻功和气功一样。”张晓回答说。
“就是没有插图,脑子里面想的也不知道什么样子。要是这本书正式卖的话,还是把这个阿萨辛、圣殿骑士团的衣服和武器画出来,保管喜欢看的人更多。”
“插图会画的,不过是再后面一点的事情了。”
“没想到张詹事你还懂得写刺客的事情,还写得像模像样的。到时候出书了,李某要多买上一些,一则是给大家增长见识,二则军队里也要防刺客暗探搞暗杀搞破坏,给那些将校看看总是好的。对了,这个阿萨辛组织室真的有的吧?”
“阿萨辛组织是有的,不过小说里面写的,肯定和历史上真正的阿萨辛组织有些不一样,但是确实有一个阿萨辛派以刺杀闻名,不过现在阿萨辛派已经消亡了。”
“要是以刺杀闻名于外,被灭了倒也不奇怪了。没事,李某就等着张先生的大作了。张先生,徐师可喜欢看你写的书了,这一本书要是他能看到了,想必也是很高兴。”
“待书写成,我会专门送上几本给徐老夫子的。”
李如松告辞而去。
张晓打开了李如松留下来的箱子,里面放着成堆的书稿。
“文华,又要辛苦你了,这可是天大的人情,徐老夫子这么多诗文,都要先整整齐齐全部誊写一遍,还要按照诗文的体裁、创作时间排好目录,里面的诗文是不是都能发表出来,还是只能选一部分印出来,这都是大问题。我先给你三百两银子开支,你负责先把稿子整理好,找的誊写之人要有足够才学,字迹也要工整美观才好,抄写用的笔墨纸砚也选好一点的。”张晓向吕章吩咐道。
“东家的话,我一定照办。”吕章回答说。
不过张晓摸鱼的日子并没有能持续多久,很快张晓又收到了传旨,让张晓入宫奏对。
御书房内,皇帝饶有兴致地在拨弄着地球仪。
“张晓,你这次能官复原职,王次辅可是出了好大力气。王次辅可是说了,要是张晓不在,《大国崛起》的佛郎机篇就编不下去,《元史》修订起来就没有什么新意了。”皇帝说道。
“张晓实在承蒙王次辅看重了。”张晓回答说。
“朕当时就说,王爱卿,难道这世间只有张晓了解西夷诸国吗?眼下不就是有一个利玛窦吗?你知道王爱卿怎么说吗,王爱卿说了,他信不过这些洋和尚,其他人写书,没有张晓的点子广、思路宽,交上来的稿子他实在是看不下去。”
“微臣惶恐。”
“王次辅还想让朕开皇子的经筵,朕拒绝了。不过朕答应了恢复你教授皇子的差事。现在授课,伱还是专门讲讲经史书籍好了,那些杂书知识就不用你来讲了。不过你也许久没有授课了,朕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到时候一周给朕的两位皇子上三次课吧。”
“多谢陛下信任,微臣一定把所学教给两位皇子。”
“你是历练过的大臣,不是一般的夫子,朕的两位皇子也不是要考科举。上课不必过于拘泥,你的所见所想所闻都可以讲。”
“微臣遵旨。”
“张晓,你也给朕的两位皇子上了课,朕的两位皇子没有在课堂捣乱吧,你觉得朕的两个儿子哪个更加聪慧一些?”
一听这话,张晓一下子心里拔凉拔凉的,自己这才几品官,谁当太子跟自己有啥关系?不过转念一想,好像还真有关系,谁让自己当了皇子的老师。
“皇长子毕竟年岁稍长,沉着稳重,说话也颇有调理。皇三子青春尚多,不过上课时候也能专心听讲,勤学好问,聪明伶俐。”张晓硬着头皮说道。
“常洛年岁大了,开蒙也不是很有必要了,你所教的东西,让他自学就好。常洵年岁尚幼,你讲课的时候也多给他讲讲。”
“微臣遵旨。”
“那就先这样吧。你就好好上好课就好,朕不吝赏赐。”
“臣叩谢陛下隆恩。不过臣还有一事奏请。征倭大军回返之时,有一批朝鲜士子也是跟着大军到了京城,这一批朝鲜士子是想来参加天朝科举的。微臣想着,朝廷还是要照拂一下这些朝鲜士子。毕竟朝鲜新破,这些士子如果能考中天朝科举,回去也必然会受到朝鲜重用,不妨结一下善缘。就算没有考中的士子想要留在天朝的,臣建议可以选拔一些佼佼者入国子监求学。如果国子监放不下这许多人,臣也请办一所专门学校招收这些朝鲜学子。当然,如果真要办学,肯定不只是招收朝鲜学子,其他国家的学子想来就学,也可以进入这个学校。学的好的,也可以当上通译等职位。眼下朝廷通译人才实在太少,臣能写出一些书,其实也是沾了一些光,多听了一些西夷的故事才写出来这些书。朝廷多一些通译人才,就能知己知彼,对症下药。”
“你这主意倒是有些意思。不过兴办这样的学校,怕也是要内阁和礼部好好议一议才好。这些朝鲜士子新遭灭国兵灾,其情可悯,朝廷照顾一二也是应有之理。不过这些士子学的如何?要是都录不上几个,也实在是不太好。”
“陛下,朝鲜和安南一样,国内都是兴科举的。朝鲜儒风昌盛,科举也都是仿效大明搞的。这一批士子是我向朝鲜请求召集而来,都是朝鲜最优秀的士子,还是有些学识功底的,陛下不必过于担心。”
“如此便好,也难为你,打仗的时候还能想起来这件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况也是读圣贤书的士子,朕会吩咐礼部多多照料一下他们。”
“陛下英明。”
“朕突然想起来,《大国崛起》这套书,你已经写了帖木儿国,奥斯曼国,现在又在准接接着写佛郎机国,朕好像没有看你怎么提这些国家的选官用人之法?就是讲奥斯曼国的时候,提了一下奥斯曼君主从新军中擢拔大臣。”皇帝问道。
“陛下,帖木儿国长期征战,也没有什么时间搞文治,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任人唯亲,诸王内战,就亡国了。奥斯曼国不信宗亲,奥斯曼苏丹就是靠着新军威慑内外,所以大臣从新军中拔擢也是自然之理。佛郎机国虽然国家,其政和周朝封建大抵无异,不过佛郎机国有一点好,就是愿意把好处封出去,所以哥伦布等人有开凿之功,科尔蒂斯等人有灭国之功,虽然他们出身鄙陋,都被封为侯伯,获得了巨额财富,如此佛郎机国方能如日中天。其实英国在这点也有点像,英国也是世卿世禄制,但是德雷克平民出身,又是干着海上打家劫舍的勾当,就是因为他能抢掠佛郎机人,英国女王对他又是封爵又是封赏,拜他为大将和佛郎机的主力舰队决战,成就了德雷克在西夷诸国的威名。”
“那西夷诸国有才学的士子,如果没有军功,不是很难出头了?”
“是的,所以西夷的有才学的士子,要么去找君主和大贵族当文学侍弄之臣,要么就是早早当了教士。就像利玛窦,他家里也算颇有家资,但是当了教士才能学到一些真本事。所以西夷的教士,其实就是西夷里面才学最高的人群。西夷许多贵族,甚至是国王,其实学识都不算太高。科举乃是华夏治国安邦的良好制度。”
“科举初创之时,就有笼络天下豪杰之意。如果这科举之法要让西夷学去,西夷是不是也能更上一层楼?”
“陛下,其实现在西夷诸国的君主也在集权,如果集权没有顺利完成,就算有了科举,科举出来的人才也是无处可去,反而会给君主带来祸害。科举之所以能在隋唐之时产生,在宋朝之时达到鼎盛,就是因为朝廷集权,士族势力相对衰弱,造纸术、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了书籍的普及,科举之制才能运转下去。就算是如此,当年也有奸相李林甫施展奸计,让科举考试无一人录取的荒唐故事。就是到了国朝太祖皇帝的时候,也还有南北榜的大案。”
“按照你所言,大明的科举制度如今算是尽善尽美了吗?”
“陛下,其实科举制度还是可以改革的。比如现在朝鲜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要是考录上了,占用的是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名额,其实应该给海外士子单独名额,毕竟海外士子考上科举,也是要回国的,占用大明考生的名额属实没有必要。每年考试入选的考生也实在是太少,一些考生从稚嫩学子到垂垂老矣,也未能考取功名,蹉跎了一生。”
“给海外士子单独名额?张晓莫非你也想再考科举?你要是想去考的话,现在你起码有过监生的身份,从乡试考起是没有问题的。”
“微臣已蒙陛下恩旨,入朝为官,岂敢再奢求科举功名。只是海外华夏之民甚多,能给些名额,就能让海外华夏之民心向大明,这还是很划算的。”
“那这个海外士子名额的事情暂且不论,你说入选考生太少,是想着要科举扩招嘛?可是大明的官员就是这么多人,如今朝廷府库已经是入不敷出,再多增官员,朝廷府库顶得住吗?”
“陛下,官员名额自然是不能随意增减,但也不一定增的是官员的名额。朝廷与其征收矿税,不如真的办一些工矿企业,企业自然需要管理,管理人员待遇一应按照官员设置。如今大明读书的士子,许多人也是靠着,不如在地方多搞庠序之教,多建学校,根据各地财力兴建,里面的教师的束脩由地方支付,学校办的好不好,也可以算进官员考课的一项内容。如今科举不限年龄,与其让士子蹉跎一生,不如早日回头是岸,比如35岁以上就不必考秀才,45岁以上就不必参加乡试。要是有财之人实在是想要为陛下效劳,也可以像之前臣所言,给朝廷投献或者是买国债,就可以当一个候补的官员。若是候补官员里面确有隽才,也可以破格录用。”
“其他的暂且不论,这些读书的士子穷首皓经,要是一旨令下不让考了,那不是要人间惨剧?”
“陛下,此事自然不能一刀切,可以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给一个五年或者十年的过渡期,过渡期以后新法才正式实施,在新法实施之前已经参加过相应考试的人,就可以接着考。如此的话,影响就可以降到最小。毕竟大明官员太过辛苦,要是年岁太大,勉强考上了,学识是够的,怕是体力也要跟不上了,往后也很难晋升了。”
“如此的话倒是还好。对于科举,你还有什么想法,一起说了吧。”
“陛下,科举之事,暂时就这些了。不过臣还有一议,开经筵之事,是陛下在学习。但是官员在考上科举以后,就是只有考课,没有考试了。考课固然重要,但是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陛下也可以考虑建立一所学校,专门给官员上课,请朝中重臣讲课,甚至陛下也可亲自讲课。此举可称为培训。官员上完课以后要检验学习到不到位,也不一定需要通过考试的方式,可以让官员做演讲、写文章看其是否学会。培训的内容就不限于圣人之学了,而是围绕当前朝廷的大事要事展开,如此活到老学到老,不能只是陛下在经筵上聆听,官员们也要学习好。当然此举主要是针对中下级官员,毕竟开经筵的时候,就相当于陛下和朝中重臣一起学习了。”
“哦?这个做法朕倒是闻所未闻,那这个学校应该叫做什么?”
“叫做继续教育学院吧。”
“张晓,为何你有时候主意还挺好,但是起的名字总是古古怪怪的。”皇帝摇了摇头。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