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百五章 敢为天下挑重担(一),欺世盗国,司史,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赵德昭点头应允,陈佑等人转身欲出门。
走到门口,却听赵德昭突然出声:“陈师留步!”
六人全都停下,紧接着巴宁泰等五人迅速地瞥了一眼陈佑,先后走出偏殿。
陈佑则转身立在原地:“官家可是有事要问?”
陈佑这番姿态,有些无礼,不过赵德昭的注意力没有放在这上面,他站起身来向前几步。
出身皇家不缺营养,再加上父祖遗传,虽仅十五,身高比陈佑却只矮了半个头。
微微抬头看着陈佑,赵德昭问出了自己的问题:“陈师以为谁家女子可为皇后?”
十分空泛的问题,没有限定人选范围。
这是因为赵德昭并没有筛选合适的人选,除了他那位被太后拉出来的表妹。
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把皇后是谁放在心上,只要能借着大婚从宰相们手里拿回权力就行。
现在突然问出来,则是之前得知陈佑并不准备插手他的婚姻,既然成婚是既定事实,那么想找一个满意的皇后也在常理之中。
陈佑大概能猜到赵德昭的心思,稍一思忖后开口:“官家欲寻何等良配?”
“啊,这个……”
赵德昭这时候倒表现得如同正常少年,支支吾吾移开目光。
好一会儿才干巴巴地说出了自己的要求:“毕竟是一国皇后,总得端庄秀丽,然后就是,性格秉性不能太差……”
说了一些正常人的择偶需求之后,他不再迟疑,提到了对皇帝来说比较正经的要求:“如果可能,边军大将之女自然是最好。”
这个边军大将,至少也得是节度使往上,这是拉拢军队的举措。
说完这个要求,赵德昭立刻盯紧陈佑,想要观察他的反应。
只见陈佑点头:“我便照此叮嘱礼部孙宣怀。”
赵德昭松了一口气。
选择后妃这种事情,如果不是早有确定的目标,天子就只能公事公办地下旨令有司负责,然后通过近臣去暗示一下有司。
赵德昭只不过是借着这件事再次试探陈佑罢了。
只是,原本两人已经有了隔阂,突然托付这么私密的任务,未免有些太过刻意。
陈佑微微躬身,转身出门。
从后门进了宣政殿,巴宁泰等五人等在后堂。
“过去吧。”
陈佑说了一句,当先走出后堂,出现在宣政殿百官面前。
“走吧。”江夏青对着巴宁泰笑笑,示意他先行。
今天御座前摆了七副案席。
六位相公站定后,边上还空出来一个位置。
但凡有资历拜相的,大都眼热地看向这个位置,同时怀着不同的情绪瞥一眼魏仁浦。
静立片刻,鸣鞭奏乐,天子入殿。
兴国四年十一月朔日朝会正式开始。
首相陈佑代表政事堂回应昨日下午下达至中书门下的制令,称中书已经拟好册文、备好礼仪,可供册命。
天子曰可。
其后,巴宁泰奉礼,陈佑读册。
“维兴国四年,岁次癸亥,十一月己酉朔,一日己酉,皇帝若曰:於戏!夫谘政以贤,问策以能,统国平邦之任尤重也。惟尔金紫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魏仁浦……是用命尔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身着一品朝服的魏仁浦拜伏受命,天子回礼。
紧接着魏仁浦转朝太庙方向再拜而起,走到御座前空着的位置上面向群臣跪坐。
差不多就是把李唐前中期临轩册命的仪制搬过来,其中有一些改动,毕竟有时候李唐君臣自己都不遵守,百多年后的这群人当然也不会严格按照旧规矩来。
册命完毕,稍等片刻,户部侍郎方文韬奏徭役事。
洋洋洒洒说了一千多字,总结一下,大概就是:天下百姓苦徭役久矣,如今圣天子在位,众贤良在朝,在京兆府尝试取消徭役,经过数年实践,户部计算后确认,朝廷财政足以支持全面取消徭役。
大义有了,数据不缺,这样的奏章让人很难反驳。
几个无关紧要的官员站出来质疑几句,此事便定下,由户部尚书、参知政事胡承约总揽取消徭役事务,有司协同。
很多事情拿出来就能占据大义名分很轻易获得通过,重点在于能不能很好执行。
取消徭役这件事之所以到现在才拿出来,纯粹是两府宰相在执行上没有取得一致。
现在依然没有,但等换一波宰相之后就有了,提前拿出来只是立旗帜吹号角,让人明白该站队了。
陈佑已经预料到,接下来一定会有州郡因为取消徭役导致财政难以为继,各项需要征召人力的工作难以完成,甚至遭遇天灾引发祸患。
至于为什么这些地方会连修建维护基础设施的钱都没有,很少有人关心,大多数人会把目光放在“取消徭役——不能免费征召百姓干活——灾祸”这一条关系链上。
斗争从来不会停息。
徭役事过去,立刻有御史弹劾渤海海军都指挥使、高丽日本蕃汉军都监丁骁为一己私心擅起边衅。
紧接着有官员从丁骁引申到高丽日本的军政人事安排,虽未明言,但话里话外都在暗示这一切都是朝中某位权臣的私心作祟。
分属各方势力的文武群臣陆续起身争辩,宰相参政们只是看着听着,不出意外不会下场。
而天子赵德昭,则是静静观察诸臣发言,试图判断出他们究竟站在什么立场。
过不多时,渐渐有人把责任朝枢密院扯,就在大家以为最后会把宰相们扯下水的时候,御史大夫董成林突然站起来了:“陛下!臣有事奏!”
只一句话,叫朝中百官心惊不已。
所有人都盯着他看,想要知道他又要弹劾谁。
人的名树的影,董成林这个御史大夫绝对合格!
“董卿且讲。”
董成林躬身一礼,看着七位宰相,朗声道:“启禀陛下,臣以为,丁骁之事乃是表象,其根源在于朝廷政令,在于两府宰相!”
群臣哗然。
即惊诧他敢于群嘲宰相的,也赞叹他敢于得罪各地将校。
董成林却不在乎这些,没有任何停顿,直接就道:“兴国元年,两府令边军将领可因保护治下百姓出兵夷狄番邦,自此,边军之心愈大,求战之望愈烈,至今日方有日本之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