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呆大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00章 奸贼李南,我生活在唐朝,囧呆大失,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迥波尔时栲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边只有裴谈,内边无过李老。”
这是目前在长安城内快速流行的一首《迥波辞》,说的就是李显怕老婆的事情,把他与怀州刺史,怕老婆出名的御史大夫裴谈齐名。
如果说房玄龄老婆吃醋的典故,开始了大唐男子惧内的习俗的话,那么裴谈对于老婆“畏之如严君”,就把怕老婆这个事情,拔高到了怕老婆如怕严父的新高度。
《迥波辞》是一种唐朝的六言四句俚曲,第一句皆用“迥波尔时”四字起,属于“君子”所不屑的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民谣,就跟后世的《织毛衣》差不多,为君子所不屑。
为什么李老(代指皇帝)李显的这首《迥波辞》会大为流传呢?
原因就要从前段时间说起........
或许是李南这几天一直都在皇帝耳边叨叨说商业其实大有可为,或许新的市易法让皇帝李显尝到了自己下达政令的快乐。反正这个只知道玩乐的皇帝在认识他的妹夫之后,变得越发没个正型且对于市易法更加关注起来。
他竟然在皇宫附近模拟了市集,顺便跟老婆韦后一起看热闹!就像是看表演一样!
“......尝命宫女为市肆,公卿为商旅,与之交易,因而忿争,言辞亵慢,中宗与韦后临观赏乐。又尝幸玄武门,与近臣观宫女拔河。屡与近臣、学士宴集,令各效伎艺以为乐。”
让公卿装商贾在宫内开设市集,又在玄武门口让宫女拔河,还让群臣写那些民间的烂俗小调《迥波辞》..........不得不说,李显不仅越发的没溜,而且越来越会玩儿了。
本来就不怎么怕皇帝的群臣,因为行优伶之事,还要扮卑贱商贾觉得奇耻大辱,所以自然就没有什么好话,不少都当面嘲讽了。
国子司业郭山恽推说做不出《迥波辞》,还请请背古诗,中宗同意了之后,于是他背了《鹿鸣》(《诗经》宴群臣、嘉宾诗)和《蟋蟀》(取好乐无荒之义),算是暗中讥讽。
而谏议大夫李景伯直接来一首:“回波尔时酒卮,微臣职在箴规。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意思是老子还有正事,不跟你胡闹。
这简直大大失礼。弄得李显当时就脸上挂不住。而随着李显的多次这样搞,这首“内边无过李老”的迥波辞就从长安流传出来,说是李显怕老婆,为了哄老婆开心,让群臣扮演商贾。
于是在民间,韦后的风评更差了。
韦后也是无妄之灾,如果那些被勒令做俗调,被逼着扮商贾的公卿和大儒们,知道这个主意的源头,其实出自于新任的渭南县令李南的话,怕不是要怒骂他狗奸贼,纷纷上书要为国除此奸佞了。
消息传到渭南,李南也很懵逼。
他本意是让皇帝亲眼去看看新的“市易法”,多了解了解市场。暗示他走出皇宫多了解民间疾苦和小官吏的欺上瞒下,暗含着告状的意思。
结果没想到这位皇帝直接把“市场”搬到皇宫里,还搞出这么一出!
不得不说皇家的人,天生思维模式就是跟吊丝不一样,哪怕他内在跟李南一样吊丝,也是个皇室的吊丝。
这长安的公卿学士贵人们没有骂成李南,但是你以为李南就不挨骂了?
“天不佑吾渭南,来个狗奸贼李南!”类似的话语随着李南的第一道命令,已经传遍了新渭南县的“民间”。
“戕害百姓,勾结豪强,盘剥良民,邀名买直,国之巨奸也。”
“李南,虎狼也,欲断吾县文华之气乎?”
“非也,非也,岂不闻苛政猛于虎也,此僚酷毒,远胜来俊臣一流!”
类似的言论,早在渭南的民间发酵和流传,狗奸贼李南的称呼,某些“良民”越喊越顺口,简直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当然,这只是一小撮坏分子,广大“方正君子”对李南还是大加夸赞,直叹文道大兴,还上书叩谢天恩,让渭南县来了这么一位好县令。
所以,在方正君子们引领风潮下,李南在渭南县的名声就算不错,除了某些“良民”大骂他“居心叵测,邀买人心”以外...........
李南究竟做了什么事,让一群“良民”好似被挖了祖坟一样,大骂狗奸贼?
无他,只是他拿走了他们家里的书而已。
作为长安来的大世家、甚至疑似皇室子弟,李南一上任,就直接表示对于渭南县本土世家那点“孝敬”看不上,并且在宴会间饶有兴趣地问:
此地可有神童?
原来是个爱名的,当地世家立刻问弦歌知雅意:这位长安来的、隔着八丈远都能闻到贵人气的新任县令,果然是来镀金的,这几县之地的产出怕是人家看不上,人家现在最需要的,应该就是名气了。
要是县内出神童之名传到长安,怕不是让此人“政绩卓著”?
于是他们投其所好,搜刮来了不少“神童”,什么五岁能诗,什么七岁能背《春秋》,反正稍微有点名气的,都送到了李南的面前。
然而,他们都被李南身边的童子比下去了........
小豆丁武崇敏一鸣惊人,不仅举止谈吐,让这些渭南县的士自愧不如,直叹今日方见到大家风仪,就连小豆丁的学识,也着实让他们汗颜。
因为他们也算不出从1加到100是多少,而且那位孩童所做的“诗”,就是渭南县的才子们,也是自愧不如的。
于是他们不得不感叹,不愧是长安来的贵人,身边的小童都有如此才学和气度,跟他一比,咱平日里当成宝一样的孩子也是个土坷垃。
看到这里,李南就摇头了,看来渭南县文教不兴啊..........
于是当地世家们恰到好处的当了捧哏:“还请县尊李公示下?”
这样好了,为了咱们渭南县的未来,本县尊要在各县各乡成立一个藏书楼,让广大学童和读书人都能进去看书学习,希望大家踊跃出地出钱出书,再穷不能穷教育嘛。李南当时喝下一杯酒,脸上全是大义凛然。
在场的世家耆老或者家主们纷纷拜服,口称有县尊如此,何愁渭南不兴。
于是,在各县各乡兴建县立藏书楼的事情,就成了李南这个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得到了大家的热情响应,只觉得来了个青天,福泽县里,简直就是渭南创立以来百年未有的大好事!
消息是传出来了,但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欢喜的是本地世家,看到新任的县尊不仅天然亲近世家,而且对于财货也没有什么贪心,上任之后也不查税也不查隐藏人口和土地,让他们准备的孝敬都白准备了。
不爱钱一心求名的县尊,这简直是太好了!
这让渭南本地世家长出了一口气,纷纷响应号召,而且幻想着自家的孩童那一天得到他的青眼,攀上他的大腿,那家族就更上一层天了。
忧的就是渭南县家里有书的“良民百姓”了,也就是渭南县大大小小耕读传家的地主们。
因为他们深知,唯有读书才是他们改变阶级属性的一个途径,对于知识的渴求和下意识的垄断,是他们无时无刻都不再做的事情。
有时候为了争夺一本进士的笔记,他们不惜花大价钱去长安买,然后悄咪咪的束之高阁,仅仅让自家子弟研习。
看着自家父兄的“复习笔记”还有各种考进士的“辅导资料”被拿走,让其他人都可以无偿借阅抄写,简直好比剜他们的心头肉。
什么,你说本土世家私人藏书阁的书不是更多,世家们就意识不到知识垄断的重要性么?
但是你不要忘了从古到今都存在的官场恶习,叫做摊派.......
大贵族,大世家,疑似皇室子弟的李南下令,每个县要有一个藏书楼,里面起码要有多少本书,摊派到本地的中小世家上,于是他们出人出钱出地,又把这个“政治任务”摊派到广大的地主阶级的身上。
最终倒霉的还是那些“耕读传家”的“良民”们,面对官吏和一般平民他们或许有办法,面对着盘踞当地多年,势大气粗又知根知底的世家们,根本没办法反抗。
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不少世家的书库,比起之前都还丰富少许呢,多了很多孤本和善本。
这也是李南故意为之,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波及到他真正想照顾的平民们。
因为平民的家里一般都没有书。
李南苦思冥想好几天,才想出来以此作为他新官上任第一把火,而不是像向穿越前辈一样,一上来就整顿吏治,兴修水利,鼓励工商业,而是选择从文教入手。
因为他直面此时社会真实后才明白,此时的渭南县的平民们,生活好似走钢丝,禁不起一点点上面的风吹草动。
治大国如果烹小鲜,这个道理在古代是适用的,任何太过于超前的“政策”,对于底层平民来说,说不定就是大害,甚至会引起一系列糟糕的连锁反应。
而且此时正值秋收交税交粮的时候,平民们都没有多余的劳动力从事其他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动荡或者好心办坏事的举动。
所以一动不如一静,在穿越客看来,渭南县的底层平民们就像是吊着命的病人一样,下不得猛药,只能先用白粥温补,然后再徐徐图之。
而公立图书馆的政策,就是这碗“白粥”!
因为这个政策最终摊派和波及的最下一层,就是“地主”和“中产之家”,比起底层的平民,他们还可以禁得起折腾,吐出多余的利益来。
而且李南言明,只要书的数量够就行,这又让世家和地主们松了一口气,也领会到了他想要做出“政绩”的真实目的。
于是他们也“机灵”地偷梁换柱,将某些儒家经典,真正的“好”书藏起来,选择把一些“无关紧要”的,比如农书啊,水利书啊,木匠图册啊,还有小说之类的书籍,一股脑的送到了县立藏书楼。
而这些“没用”的杂书,才李南真正想要的。
天下之大,不可能每个人都去读书当官,但是每个人都不能不读书,看着那些匠人们“自愿”捐出自己传了不知道多少辈的秘籍,李南不知道多开心。
这类书比之各种经典较为浅白,只要有心,一般人稍微努力,就能掌握其中一些技术,而且各种“科技”书籍的集中,也能促进技术的分享和传播,对发展来说是个好事。
“十分本事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倘若十分都用尽,后辈儿孙不如人”。
种花家人很聪明,但是就因为太过聪明导致了敝帚自珍的想法和算计,这才让很多古老的技艺失传,一代不如一代。
李南真正的目的,就是这些“杂书”,可以让广大的人民能够接触到“知识”。
所以他不惜用行政力量,强行打破一些垄断和格局。
哪怕他被某些人骂成狗奸贼,而且在“捐书”的过程中,不少人因为丢不下祖传技艺,差点被搞得家破人亡,李南也觉得可以接受。
而且新的渭南县衙就出台了一项政策,这些书都算是县里买的,县里会给大家一个公道的价格,这笔钱也从县里出,好歹算是给他们点弥补。
但是其中也不是没有污点,上下其手习惯了的官吏们,面对着这笔钱,不少人也是伸了手的。
对于这种情况,无孔不入的太平秘卫就发挥了作用,那些伸了手的人被太平秘卫破门而入,先用刑后审判,没有一个是冤案。
在这个上位者可以不讲道理的时代,李南很庆幸自己也算是半个上位者,趁机将渭南县衙从上到下换成自己的人。
什么,法律程序,太平秘卫拥有审判权和逮捕权,逮人什么时候需要理由?真的要走程序,渭南县衙大门两边开,欢迎你来告本县。
李南这一手,震慑住了渭南县的“君子和良民”们,大家惊叹于他的权势的同时,也摸清了这位县尊的底线——只要不妨碍他求“名”,其他一切好说。
虽然新县尊的强势让他们很不习惯,但是谁叫他是大贵人呢,如果真的跟他们讲道理他们反而不习惯了。
于是,无数世家为长安这位“大贵人”摇旗呐喊,在渭南第一大家,赵家耆老赵百灵的带动下,无数“民间称颂”的声音,雪片一样的飞往长安。
大量的“民间上书”,弄得李显这几天都跟李氏的那一帮皇族和门下省的官员臭显摆:朕的妹夫果然天下奇士,你看才上任不到几日,就大兴文教,民间多有赞颂之声,叩谢天恩,这不说明朕的眼光高明?
于是在众人赞颂声中,皇帝李显有些飘飘然,观察市场的游戏,他玩得更嗨了,顺便还给渭南县甚至华州下了一道旨意,渭南县上下一干,皆有县尊李南自主..........
于是李南的“面子工程”以一种更加惊人的速度,快速建立起来了。
“不是,我又没有干什么,所做的不过强买强卖而已,我还给了钱的,怎么这帮狗地主就跟自己被掘了祖坟一样?”看着太平秘卫传来的民间“舆情”,李南也很不爽。
自己还没有发动侵占田亩、强抢民女的贵族传统艺能呢,就强买强卖你们就受不了了,要不说封建狗地主可恨呢?
不过让他庆幸的是,狗奸贼李南的绰号还只是一小撮阶级敌人的污蔑,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有些小民因为自己没用的“破书”换了铜钱而高兴,不少想把孩子送去学个手艺的家人从此觉得可以不用去当学徒了,不少苦无书籍的贫苦读书人也多了一个抄书的途径,本地世家在这一波中不仅刷了名望,还得了实惠。
有便宜不占白不占,免费的书,这下省了不少钱哩。不得不说,从古到今的小市民价值观都是这么朴实。
虽然此时的平民大多愚钝,但是他们认死理:书籍是个珍贵的物事,读书要花大价钱的,县尊将书收集起来让自家孩子可以不要钱去读,那就是个好政策。
当然,这个舆论也是太平秘卫和地方世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此时在地方,话语权还是掌握在本土世家手里,平民们虽然畏惧他们,但是对于他们的话,还是十分信服的。
虽然中间层的,“耕读传家”的地主们呼天抢地,但是也被这股舆论给压制了。
地主们不是没有反制过这一“苛政”,他们纷纷写信给自己朝中当官的儿子或者亲人,甚至是昔日的同窗好友,想要请他们上书为国除奸。
可是李南越来越“简在帝心”和太平公主恐怖的朝堂势力让他们绝望了,李南还趁机收拾了渭南县地主们的关系网:贬官的贬官,流放的流放,不少官员被查,甚至下狱,让这帮地主们彻底失望了。
“三生不幸,遇到此等奸贼!”李南恐怖到让人绝望的权势,让这帮“良民”长吁短叹,暗地里快把李南骂碎了。
“贩夫走卒之流亦可读书,有辱斯文,圣道不昌,生此奸佞。”这是某些“读书种子”的悲鸣,因为县尊的新政策,肉眼可见的让不少贫寒书生,也能跟他们享受一样的“复习资料”,让他们日后考取功名的竞争变得强烈了。
“李县尊不愧长安贵人,这气度见识,便于那帮寒门狗官不同。”渭南世家和豪强们,对于这位“自己人”评价很高,觉得他们终于摆脱那位马姓狗官的盘剥,迎来了春天。
对于这些反馈,李南都是一笑置之,没有放在心上。
别看你本土世家现在闹得欢,到时候本县尊就给你们拉清单!
狗奸贼李南已经决定了,就要做一个盘剥“百姓”,当地乡老大族无不痛恨,恨不得天高三尺的“青天”。
他已经给世家们挖好了坑,就等他们过段时间去跳了,想起书房里的某个计划书,李南像个奸贼一样笑得很放肆。
不过他现在还没有时间,因为药娘快要生产了。
天大地大,哪有自己孩子出生大,已经很多天不“视事”,仅仅让一个文书代理诸般事宜的李南一边想着,一边继续给药娘揉腿。
“好个狗奸贼,竟然尸餐素位,视国家法度与吏治如无物。”想起还在山下县衙,太平公主之前的谋士,李南突然觉得自己的“罪状”又多了一条。
(https://www.yqwxw.cc/html/123/123329/645054699.html)
www.yqwxw.cc。m.yqwxw.cc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