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妙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5章 台北新发展,打搅南宋,冯妙指,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淡水河上升起,洒落了晨曦,沿河边上,早已升了炊烟,晨风微微吹拂,百姓们正在埋锅造饭中。
用完早饭,百姓们开始忙活起来,他们分做不同事。
其中祝况之负责的有八千人,开始修筑堤堰。
祝况之看着百姓们修建堤坝的时候,把石块装在竹笼里,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桩。
修筑堤坝的同时,他们在堤坝与支流的入河口设置斗门,这斗门是为了将来,引泊水灌溉。
堤坝另一边,淡水河靠近盆地的一侧,一千人正在港口开始新建中。
淡水河这边的地里位置非常优越,建立港口不仅仅为了停泊船只,也是方便用于装卸货,与基隆港口的性质一样,修建港口的同时,也在这里兴建起船坞厂、榷场交易市场。
与宋、蒙古的榷场不同,这里并不属于宋国的管辖,所以的榷场交易市场收入都是归赵竑旗下的商号所有,也是为了将来番客或者其他国家的船只来淡水这边的港口榷场,可以从中抽取税收。
除此外,百姓们也在修建道路,这些道路直接通向盆地的城池中心。
......
盆地靠近淡水河岸边的一侧,一大片荒芜之地都被开垦了出来。
这些田地被分割成无数块,然后将来在这里会种一些蔬菜之类的。
因为这里是盆地,除了开出来的地外,还有不少的沼泽、低地、河湖淤滩等,所以土人与百姓们开始围堤筑坝,只见他们筑了不少的竹笼,在竹笼填了不少的石头,一只一只的竹笼被放置在浅水边上,然后田围在中间,又运了不少的土,填在围成的竹笼内圈,把水挡在堤外。
这些是圩田,等明年开始他们就要在圩田里面种植水稻了。
远处的房屋边上,还有的百姓则在沤肥。
因为有七万多人,所以建了不少的茅厕来进行沤肥。
这些肥料要经过沤肥之后,才能施在田野里。
对百姓来说“用粪如用药”,肥料用的多,收获的也就多。
除了用粪,他们也将杂草、灌木丛等烧成草木灰,然后堆积在田野上,便于施肥用。
此时平野上,土人正与老百姓正在翻土,翻开的泥土中飘出一股股泥土的原始味道,接着他们开始将烧好的草木灰抛洒在原野上,他们要开始进行冬季施肥。
这块田地适合种植一些蔬菜,因为是新开地,土壤有些厚、黑,很是肥沃。
施完肥后,就开始种下适合冬季所需的蔬菜种子。
这些蔬菜种子是从宋国境内来的,通过各商号采购的。
有来自于两浙路的临安府的苔心、矮黄、大白头、小白头等种子,有来自江南东路徽州的芦菔、百合、芋、牛蒡等,还有福建路的福州、泉州路的泉州等地的菘、芥、莱菔、乌葵、白豆、莴苣。
他们筛选了适合这个季节种植的种子。
施完肥料后,他们要开始浇水。
水渠边上,百姓踩着龙骨翻车,翻车带上来的水被引入水渠中,连接水渠不远处的有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子。
百姓们从池子里挑着水,然后开始给种下去的蔬菜种子浇水。
这边的气温要比两淮那边高出很多,即便在冬季,也很温暖。
......
......
淡水河湾西北角位置,这里的屋舍正在加紧建设起来。
这是城池的一部分。
城墙尚未建造,设计图纸上,这座城池东北西南稍倾斜,北依大屯山与七星山峰,其城内中心轴线且与北极星象相连接,运用了风水构图。
台北盆地的地貌,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盆地靠近大屯山的位置,这里是大屯山硫磺矿矿区的所在,在大屯山这边,工匠们正在建造一座类似将作监与军器监结合之类的官署。
不过不能称之为官署,只能说是赵竑与赵诵为研究军器建造的一所院子。
它是私人拥有武力的见证,是一处禁地,除了工匠在营造之外,还有来自泉州的赵竑手下私募的私军在守卫此地,为了安全性,他们必须驻守在周围。
在将来这里会研制军器,用于战争中,其中有一部分甚至会贩卖给益都的李璮。
负责建造者是来自泉州的工匠,他们背井离乡,带领家人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完成主公赵竑的大业。
这间院子的占地面积非常大,而且还用了不少当地的石材,俨然一座小城,院墙的高度足足有5米高。
这座建筑,大概占地面积大概有几百平方里。
在它的内部,所有的建筑都隔的很开,俨然是为了试验武器所准备。
在这些似官署又是私人武库的建筑旁边的不远处又建造了不少的屋舍,这些屋舍都是给这些工匠们安排的。
在盆地的对面,还有一座用围墙围起来的建筑,这是士兵营,是将来为了训练士兵建造的建筑,此时还在建造中。
在士兵营的对面,还有一块地,长了杂草和灌木,这里是牧场,牧场的周围已经用木栏杆围了起来,这是一个养马场。
马场内,已经有三十多匹马,有十五匹公马,还有十五匹母马。
这些马都是商号通过各种途径,从西域养马地那里买来的。
将养马场放在这里,也是为了安全考虑。
在养马场的周围,还有养牛场、养羊场......牧民们正在放牧。
这些都是从北方那边购买来的。
不远处的大屯山,矿工们正在开采矿,大屯山是火山,这边有不少的硫磺矿。
而且这些硫磺大部分是制作黑火药的原料。
只见矿工们全副武装,正在用黄铁矿作原料烧取硫磺。
只见他们用泥土夯实并建造高的熔炉。
在熔炉的下面,已经垫起了不少的石炭。
每一炉的石料和石炭都有千斤左右,炉上用烧硫黄的旧渣掩盖。
炉顶中间隆起,空出了一个圆孔来。
石炭正在熊熊燃烧中,匠人们望着熔炉。
过了许久,炉孔内便会有金黄色的气体冒出。
预先请陶工烧制一个中部隆起的盂钵,盂钵边缘往内卷成像鱼膘状的凹槽,烧硫黄时,将盂钵覆盖在炉孔上。
硫黄的黄色蒸气沿着炉孔上升,被盂钵挡住而不能跑掉,于是便冷凝成液体,沿着盂钵的内壁流入凹槽,又透过小眼沿着冷却管道流进小池子,最终凝结而变成固体硫黄。
......
感谢SHAJIA大大的打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