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回不去村里了
没有天线的天线宝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4章 回不去村里了,改造废物老公,从20岁开始养老,没有天线的天线宝宝,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怎么在这里又买了房子?你们家这房子已经够大了。”
一人一间屋,不是刚好吗?
徐东升跟他们解释,“正好看着合适,就买下来了。盖楼房,以后拿去租给那些做买卖的外地人,不会亏的。”
徐父:“买都买了,现在还说啥。”
他现在自觉已经是老手,监督工人而已嘛,有什么不行的。
有事儿干,他心里才觉得高兴,拉着徐东升问盖房的事情。
徐母当晚就打电话回去给大孙子,说让他一直看小卖部直到开学。
“你开学了就把门给关上,家里的狗和鸡让你娘过去喂。”
徐国华发懵,“奶你不是说只去几天吗?怎么回不来了?”
说起来徐母就又生气了,老三偏不提前说,家里的事还惦记着呢。
“有事忙,你别管,就这样。有事你再打电话过你三叔这来。”
“哦。”
林慧看老两口只带了一身换洗的衣服,就去店里拿了两身棉制短袖短裤。
“家里都是卖衣服的,拿货便宜,你们别舍不得穿。”
徐母心里还真舍不得,听她这么说,就穿上了。
“这料子真不错,清凉透气,还吸汗。”
林慧笑,“纯棉的,穿起来柔软舒服,比以前那种贵又不舒服的的确良面料要好得多。”
徐母感慨,小时候没钱只能穿棉麻衣,后来出现昂贵的化纤衣服,人人都想要,结果现在的有钱人又穿回以前的棉衣了。
徐东升联系的包工头是以前盖小食堂的师傅,他手底下的人又多了一些,其中许多都是熟面孔,知道是徐老板的房子,都表示一定认真干活,尽早赶完工。
徐东升:如果是不认识的外地人你们就磨洋工是吗......
徐家在乡下的宅基地大,但徐父一路上也是看到了城里有很多房子都是又小又挤,一看到老三圈起来的地方,心下还算满意,不小了。
再往旁边一看,“这就是你们表姐表姐夫的新房?”
徐母惊喜,住楼房啊!不怕漏水了!
怎么说也是亲戚长辈过来,周正跟小云带着孩子出来把他们迎进家里喝水。
“大姨。”
“你娘知道你起新房了吗?”
小云点头,“我打过电话了。”
她娘一个劲地说好,只字不提要上来看一看,小云也没开口。
徐母在心里叹息一声,没说什么,“你们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强。”
她看周正还要进厨房做饭,赶紧拒了。
“我们还有事儿,你们也不用忙活,干自己的工作去吧。”
周正一家子也是到这会儿才知道老板/表弟要在这边盖房,都觉得脚步太快了,一直不断买房买铺。
他们倒是想跟上脚步,但是才刚挖空家底,实在是无能为力。
徐东升不打算从店里支出工人的饭菜,而是另外请了大娘来,在宿舍院里煮。每天半荤两素还有大骨汤或者豆腐汤,油水充足。
徐父徐母看那边还有空房,就直接搬过去了,离工地还近些。
徐母看这栋高楼旁边还要起一栋三层楼的小房,觉得奇怪,一问才知道是亲家小舅子的。
她避开林慧,偷偷问,“老三,是不是你们借钱了?他一个学生哪里有钱。”
徐东升点头,没觉得有什么,“借了,他现在给店里打工还钱呢。”
“写借条没?”
徐东升无奈,“写了。娘你放心吧,我跟阿慧心里头都有数,我小舅子比王家那个靠谱多了。”
徐红梅带王有余回娘家碰了几次软钉子,还锲而不舍,就等着老人心软,他看得清清楚楚。
徐母没好气地白他一眼,什么都不说了。她要去帮忙洗菜,顺便盯着做菜的人,省得一大碗猪油没几天就用完了,猪板油又贵又难买!
徐父每天精神抖擞地过去监工(虽然也不知道能不能看懂专业的图纸),心情可好了,跟包工头和底下的工人打成一片。
原先的老破院子很容易拆,连推车都用不上,轻轻上手一推就倒了,所以盖房的进度很快。
徐父徐母赶着回家盯秋种时,地基已经打了一半。
按着店里生意的需要,村里田地今年种了不少花生跟红薯,还种了小米、糯米。
徐大哥徐二哥两家都奇怪老两口去城里干啥,住了那么久。
大嫂猜测:“爹娘该不会是想去跟老三家养老吧?”
两妯娌觉得轻松,男人们都觉得不合适。
“老人一向都是跟老大一起住的,就算不跟我们,还有老二呢。爹娘选了最小的幺儿,说出去还以为我们不孝顺!”
二嫂嗤笑,“老三家有钱,在城里现在是有车有房,爹娘过去是享福,难不成你们还想让爹娘不选干干净净的城里反而选择在村里养鸡啊?”
大哥二哥叹气,也是,谁不想享福啊,都是他们比不上老三争气。
老两口不知道老大老二家的想法,把缠着他们要一起进城的徐国超掰开。
“你还有几天就开学了,去干啥?到时候还得专门把你送回来,谁有那么多空闲。”
“去去去,老老实实跟你爹娘在包子店干活,别拦着我们。”
王婶都笑了,“你们老两口这么着急是有什么大好事?”
“就是过去帮老三......”
徐父看她一眼,“呵呵,能有什么好事,就是老三那边实在太忙了,我们过去帮一阵子,等天冷了就回来。”
徐母把嘴巴闭上了。
这下在村里就传开了,老三家的店在城里生意好到连老两口都用上了,赚钱赚得盆满钵满,没看老徐两口子都舍不得回村了吗?
有人心里痒痒,就想打探消息,想知道老三一家是不是在城里又发了大财。
可惜老徐家那么多人,从大到小,硬是没人知道老三家在哪里,又开了什么店。
等村里人对他们的兴趣降低,已经到了中秋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