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6章 称宗袱庙意何如(三),隆庆中兴,休息的云,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嘉靖在万寿宫内,也在苦思冥想怎么让自己老爹坐稳太庙的位置,倒不是嘉靖真的觉得太庙的风水好,一定要把自己老爹的神主牌放进去,其实还是大礼议的延续。
回到嘉靖继位时,杨廷和作为遗诏的起草人,对遗诏的理解是:嘉靖作为兴献王之子,依照伦序可以为孝宗之后,并按 照祖训“兄终弟及”即皇帝位。杨廷和认为“伦序”只是为人后的条件,嗣皇帝位唯一“合礼”的方式是为孝宗后,为孝宗后嗣方能入继大统。
也就是所谓的继统必继嗣,嘉靖是绝不能接受的。
大礼派的逻辑是,如果出现先君死而无子的情况, 为了保证大宗不绝,小宗必须以支子过继为大宗之后,承大宗之重。为人后的最意义在于承大宗之重。因此世宗要承大宗之重,就必须以“为人后”的成为大宗的一员,也就是成为孝宗之子。“嗣先君者, 未尝不称嗣”,若以帝统为大宗,则嘉靖想要“入继 帝统”就必须“为人后”。以孝宗儿子的身份入继大统。
为此,杨廷和在嘉靖与所后、本生关系的安排上严格依照世宗为人后之后的伦理关系。称孝宗为皇考,兴献王为皇叔父,武宗为皇兄,甚至特意过继崇仁王之子使之为兴献王之后使兴献王之嗣不绝,以伸世宗之于本生父母之亲情。
但是嘉靖显然不能接受杨廷和的这个安排。在他看来,天子诸侯之位的继承法是父死子立加兄终弟及,即按照血缘亲疏之 “伦序”来传承。天子无宗法(大宗小宗尊卑之别),只有伦序(血缘之亲疏远近)。因此嘉靖无需“为人后”入继太祖之宗支,只需要凭借自己在太祖家族中的伦序就可以继承大统。
这也就是嘉靖一直宣称:今大明之天下,乃太祖、成祖之天下的原因。他的意思很简单,他之所以能继位,是因为自己的血缘关系足够近,而不是因为自己给孝宗当了儿子。
也就是所谓的继统不继嗣。
因为在嘉靖的眼里,孝宗一脉由于武宗无子已经绝支了。为此,嘉靖的金牌打手张璁提出了一套天子无宗的理论。认为按宗法,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盖继天子者,世为天子;继诸侯者,世为诸侯; 其他子为别子。为祖者,为始祖也,继别子后者方为宗。是故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故天子无宗,诸侯亦无宗。大统为天下之公器与嗣无关,支持嘉靖的继统不继嗣。
张璁、方献夫的这个理论也是嘉靖一直坚持的,他之所以一定要把自己老爹移进太庙也就是这个原因,把睿宗移入太庙,从宗法上说,自己的老爹和孝宗都是宪宗皇帝的儿子,都具备合法性,自己继统的合法性来自于自己老爹,而非来自于孝宗。
所以对于称宗入庙,嘉靖是志在必得,在所不惜的。
嘉靖自己也为此很伤脑筋,问黄锦道:“惟中那边有消息吗?”
黄锦摇摇头说道:“皇爷,老奴看严阁老最近也是愁眉不展,极为苦恼的。”
嘉靖叹了一口气,这事要是好办,也不至于二十多年办不成了,虽然看起来现在只差两步,可是这两步可不好完成,祧一位皇帝出庙,没有合理的理由是说不过去的。
黄锦见嘉靖这般苦恼,说道:“陛下,要不然问问裕王。”
嘉靖本想拒绝,裕王一个黄口孺子,这种事情岂是他能参与的,但是转念一想,裕王最近的表现确实不俗,嘉靖于是说道:“那黄伴你悄悄的去问裕王,勿要为人知。”
嘉靖并不认为裕王能够给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但是还是对裕王抱有一点希望,毕竟他的讲官高拱可是乡试礼经经魁,对于礼制那可算得上精通,裕王说不定能够提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岂是最近朱载坖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情,按照轨迹,最终睿宗献皇帝还是能称宗袱庙的,只是被祧出去的是仁宗,按说,本不该祧仁宗的,因为孝宗、睿宗是兄弟,才八世,但嘉靖非让他爹享受单间,来个兄弟异昭穆,就成了九世,仁宗只有被祧了。
在朱载坖看来,反正总归有人被祧,祧仁宗不如祧英宗,瓦剌留学生有什么脸留在大明太庙里接受后代的供奉,因为只有他有留学经历吗?
但是要祧一位皇帝出太庙,那可是需要非常充分的理由的,嘉靖的兄弟异昭穆之制,虽然可笑,但是毕竟算是逻辑和礼法上说得通,自己想要祧英宗出去,必须也要有能够说服嘉靖的理由。
最近朱载坖恶补礼法,寻找能够支持自己的论据。还别说,还真让他理出了一点头绪。
首先就是宗庙制度,周秦汉唐,大多实行七庙制,如周礼就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两汉时期宗庙多变,但是大体上实行七庙制,汉元帝时,下诏太上皇庙、孝惠庙亲尽迭毁,保留高、文、景、武、昭、皇考、宣帝七庙,但建昭三年,元帝又将武帝庙升为不毁庙,世世祭祀,至此,西汉“一祖,二宗,四亲庙”的七庙制度正式形成。
说明至少在两汉,还是遵守祖有德而宗有功的原则,比如惠帝,很明显就不属于宗有功的原则,故而没有建庙。同时关于嘉靖提出的兄弟异昭穆的说法,其实也是站不住脚的。
礼记有载: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昭穆之制很明确就是父子辈分,兄弟之间是肯定谈不上异昭穆的。
《周礼·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祧,迁主所藏之庙。自始祖之后,父曰昭,子曰穆。”说得也很清楚,只有父子之间可以形成昭穆关系,没有兄弟间的昭穆关系。
《春秋正义》跻鲁僖宫云:礼,父子异昭穆,兄弟同昭穆。
所谓兄弟异昭穆,乃是北宋为了解决太祖、太宗两人关系而强行搞出来的说法,而且宋人自己都没有采用,后来大宋的宗庙里仍然是请太祖、太宗依典礼同位异坐,皇帝在太祖面前仍称孝子。真宗采纳了礼官的建议,把太祖、太宗视为同昭穆。
宋人都不用的东西,嘉靖怎么解释的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