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舌战群臣
鹰视狼顾睥睨天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3章 舌战群臣,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鹰视狼顾睥睨天下,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又过了好久,左丞相刘敏中才反应过来:“陛下,此事,怕是要从长计议吧。”
“爱卿,此话怎讲?”
刘敏中:“陛下,我华夏自古以来,就没有向海外扩张的先例,即使是蒙古帝国这样的庞然大物,也只是将版图限制在陆地上。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向海外扩张的经验,若是贸然为之,恐怕不妥。”
沈安定:“刘爱卿此言差矣。自古以来,哪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所做的大事不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统一文字度量衡,难道有前人的经验不成?”
“汉武帝命大军深入漠北一举歼灭北方的匈奴,在这之前,可有任何先例?”
“唐太宗虚心纳谏,执政二十三年,接纳谏言数万条,在此之前可有此等先例?”
“明太祖布衣乞丐之身一举夺得江山,在此之前可有前人有如此作为?”
“所以,朕如今也要开了这先河,刘爱卿以为呢?”
刘敏中只好缄默不言。
大理寺丞汪伯彦:“可是陛下,我大乾目前并没有能下海远行作战的船队啊!若是在此时空谈扩张海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没船队就现造呗。经过先帝三十一年的积累,国库现在非常充盈,哪怕只拿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就足以建造一支世界第一的海军了。”
工部尚书杜胜超:“陛下,恕臣直言,就算有足够的银两,我们工部要把这么庞大的舰队做出来,起码也得二三十年,只怕……”
沈安定:“那就加班加点呗,朕给你个期限,五年之内完成。”
杜胜超:“陛下,这恐怕,是无法按期完成。”
沈安定:“杜爱卿啊,你是工部尚书,朕让工部按期建造舰船,如果规定时间内你完成不了,你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不是在这里跟朕说你完成不了,否则,朕要你这个工部尚书是干什么的?反正就算工部尚书这个职位上随便坐一个人,都会说自己完成不了。朕再说一遍,你自己想办法,要是五年内完成不了,朕不介意换一个能完成的了的人当工部尚书。”
杜胜超也无话可说。
谏议大夫刘明实在忍不了了,直接贴脸开大:“陛下,您如此急功近利,臣恐您会重蹈隋炀帝杨广的覆辙啊!”
沈安定沉默了半分钟,然后开口。
“刘爱卿,首先呢,这五年内建造一支强大的舰队,在时间上,是急了一些。但是,以我大乾的国力也不是不可能完成,所以算不得什么急功近利。”
“其次啊,杨广当年之所以被推翻,是因为他除了急功近利,还鱼肉百姓,苛捐杂税繁重,弄得百姓民不聊生,不得不反。但是,朕继位以来,一直延续先帝和皇祖父的仁政,百姓的人头税是每人上交个人所得的一成,田税更是三十税一,至于商业税,虽然略高一些,二十税七,但是无论哪种税收,跟前朝任何一朝比,都已经是低的离谱了吧。”
“而且,朕建造舰队,压根不需要再向民间加征杂税,可以直接从国库提取,百姓应该不会有怨言吧。”
“最后啊,朕提醒你一下,杨广是个亡国之君,这次呢,朕不和你计较了,但如果你下次再敢乱比较的话,朕就要生气了。”
刘明也只好退下。
魏忠毅站出来接力:“陛下,您还记得明朝永乐皇帝的七下西洋吗?最后结果怎样?除了撑面子以外没有任何收益,空耗了明朝的国力财富。请陛下引以为戒。”
沈安定:“这其一呢,永乐皇帝的七下西洋,虽然从表面上看,就是做了一个傻乎乎的散财童子,但是,他却让海外诸国感受到了明朝当时的国威,提高了明朝国民的民族自信心,这种好处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
“这其二呢,朱棣当年是去给海外国家送钱的,而朕则是去海外国家抢钱抢地盘的,这二者不能同日而语。”
魏忠毅:“可是,陛下,这,传出去,对我大乾的名声不利吧。”
“有什么不利的,另外,朕打算啊,大军从海外掠夺来的财富,朕和在座的诸公五五分账。”
此话一出,本来不少打算反对的大臣,纷纷转换立场。
“陛下说的有理啊。”
“是啊,我大乾如今兵强马壮,更应该开疆拓土啊。”
“没错,也该让那些海外小国,见识见识我大乾的国威,省得日后,他们轻视我大乾。”
“陛下圣明啊。”
“陛下圣明啊!”
看着这些墙头草,沈安定也是心里发笑:“果然,没有永远的立场,只有永远的利益。”
于是乎,朝堂上的大臣,或是被沈安定的三寸不烂之舌辩倒无法反对,或是被海外国家财富的巨大利益收买,最终或赞同,或默许的同意了沈安定的海外扩张计划。
沈安定心中狂喜:“总算是搞定了,感觉自己都快比得上诸葛亮了,舌战群臣啊!而且朕比诸葛亮惨多了,除了要靠用舌头和嘴巴说服,甚至还要靠金钱收买,不过能搞定就是好事。”
就在沈安定想宣布退朝的时候,韩北疆站出来表示:“陛下,臣有一件私事,想请陛下退朝以后,单独与臣商议。还望陛下允准。”
沈安定心里明白,老师肯定是想说顾盼儿的事情,其实沈安定也知道,自己带苏佳萌进宫,顾盼儿肯定会不高兴,所以他现在提起,也是人之常情了。
“准奏,你和朕来御书房吧。”
“遵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