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修缮祠堂
不容反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章 修缮祠堂,在我爷爷的年代里赚亿点钱,不容反博,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送完薪承到学校,太爷和裕玲一路往回走。
“这儿进去是和招那屋,”太爷又指向另一边,“这,这上去是贵招家。美招嫁到对面那条村去了,看到那个几管冒烟的山头了没,她就在砖厂的坡下边,靠近镇上了。”
裕玲顺着太爷指的方向看,笑道,“我记得,我爷爷都带我去过呢。”
太爷也跟着笑,“太爷这是了了心愿了,你祖宗到死都念叨着我那些在国外的兄弟姐妹们,农村里和外头不一样,谁家兄弟姐妹多,说话都要硬气三分。你祖宗当年带我和保家哥一起回来,可惜……”
太爷叹了口气,“保家哥比我聪明机灵,村里人人都很喜欢他,你祖宗的本事他一听就会,还会举一反三,是个做大师的好料子。可惜他太调皮了,惹你祖宗生气了,你祖宗一气之下手下没注意分寸,拿着烧火棍失手给打死了。”
“我当时年纪小,他去世的时候我才6岁,他不过才10岁。你祖宗就因为这事,郁郁寡欢,没几年就走了,我也算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太爷一路走一路和裕玲说历史,说着眼眶都湿润了。
“太爷没什么本事,你祖宗的那些本事也没学精,让你爷6兄妹跟着我吃苦,你爸几兄弟小时候也老是挨饿。现在你回来了好啊,以后有人给他们兄弟几个做主撑腰,村里的人就不敢再笑话我们家了。”
裕玲:“就是没有我,以后他们也不敢笑话我们家的,您不知道,我爸将来可有出息了,是个大老板呢,整个村子的人都上赶着巴结他。红朝叔公1家,姑婆他们3家,以及我奶奶那边的娘家,都是我爸带着走出农村,去外头赚了大钱的呢。”
“是吧?你祖宗说不让给自家的子孙算,可太爷没忍住,给裕繁几个算了一卦,你爸的命格最好,以后肯定是要有大出息的。”
“您看,谁说您没学精祖宗的本事,您算得一点都不差呢。”
太爷摇头,“我没有你祖宗厉害,你的到来,你祖宗早就算出来了。看来他当年说的那个南洋子孙,估计指的就是你,所以你和薪承出现的时候,我就知道,你祖宗当年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裕玲不知道自己祖宗都算了些什么,如果真有那么神,那太爷一家也算苦尽甘来。
她一定会让大家过得更好的。
正聊着,迎面见一位老大爷正慢慢吞吞走着。
他朝太爷打招呼,“卫国啊,祠堂那边现在正缺人手呢,你什么时候来啊。”
“老祖宗,我怕是没时间去哟,南洋那边的亲戚回来了,这几天实在抽不出时间,祠堂的事要紧,我帮您问问谁有空去。”
“没事,你没空我再问问其他人,你就别忙活了。南洋亲戚是这女娃娃吧?看着挺水灵,叫什么名字啊?”
“她叫裕玲。”
太爷对裕玲道,“这是老祖宗,村里最大辈分的一位老人,今年九十了。你跟着喊老祖宗就行。”
“老祖宗好。”裕玲乖乖地叫人。
“您这一大早是干嘛去了啊?”太爷问。
“哦,我去了趟阿宝家。阿宝让我盯着修祠堂,之前阿宝给集了不少钱,现在钱不够了,我想去和阿宝商量商量,谁知去了阿宝家,没人在。”
“山路不好走,老祖宗您先回吧。路上我给您喊喊阿宝,估计是去了谁家吧,他当村长,事儿多,我要是碰上他了,我让他上您家找您去,您就别出门了,路不好走小心别摔着了。”
“行,有空再来家坐坐啊。”
“好的好的,有空就过去坐坐,老祖宗您慢点啊。”
打完招呼两人继续前行。
裕玲却心事重重。
“怎么了,在想什么?”
“太爷,祠堂怎么是现在农忙时节修啊,家家户户要摘柚花,种菜养禽,犁田插秧,一堆事儿忙着呢。”
“前些日子清明下雨,大家去祭拜祖先,西南角那边的屋顶突然塌了下来,险些没砸到人。5、6月雨水多,怕到时候塌得更厉害,阿宝就让村里集资,把祠堂修缮修缮。”
“现在大家农忙,人手不够,来修缮也是草草了事,之后还会塌的。我记得差不多是2010年左右,西南角那边又坍塌了,后来我爸牵头把整个祠堂翻新了一遍。现在不如先放着,过了这段日子,叫专业的泥水师傅来翻新一下吧。”
“那得花不少钱呢,村里现在都还过得很紧张,得等7月份稻子收割了,大家家里有余粮的,卖出去了才有钱。请人来做要贵不少的。”
“那就等多2个月呗,近期也没其他祭祀活动。让村民们来帮忙,大家也不专业,修缮没多久又要再次翻新,也是浪费钱。再说了,要是有小屁孩不懂事在祠堂里面玩闹,出了事故就更不好了。”
太爷听了也是一脸忧愁。
“这怕村里不同意哦,现在日子都还难过着,祠堂翻新要花的钱哪有那么容易拿得出来,总不能祖宗吃饱了,我们饿死了。”
太爷冷不丁地来了这么一句,裕玲笑得直不起身来。
“太爷,我在呢,不会让你们饿死的。”
裕玲把昨晚跟大康妈说的种三红柚的事和太爷说了一遍。
“到时候只要大家能把三红柚种好,我去找渠道售卖出去,大家日子肯定能好起来的。我们这儿在未来可是出了名的柚子之乡,未来好多外地老板来这儿承包山头种柚树,赚了一大笔钱呢,我们可以把握先机。”
太爷不知道她上哪儿来的渠道拿到那么多柚树苗,可不妨碍他相信裕玲。
太爷笑着点了点裕玲的脑袋,“你呀,一下稻田鸭,一下种柚树,又还说要去镇上做买卖,你怎么什么都想做?”
“多项发展嘛,柚子树中午就能‘送来’。太爷,我们家也种一些吧?我爷爷种的柚子可好吃了,我每年过年回来老家,就惦记着爷爷的柚子,我们让爷爷种一点吧?”
“行,你爱吃,到时候让你爷爷种多几棵。
两人一路聊,回到家都9点多了。
太奶拿着簸箕出来晾晒,看到他俩回来,怒道,“让你俩送薪承去上学,顺便认认路,你俩看看几点了,从村口爬回来的啊?”
“碰上老祖宗聊了2句而已,那么大火气干嘛?方朝两公婆去地里了?”
“去给柚树浇肥了。”
太爷坐在屋门口,和太奶商量种三红柚的事,裕玲进屋去拿脏衣服去下坡洗。
村里还没接通自来水,大家用的都是由水库引过来的淡水,田埂间挖了半米宽的水渠供水流转,大家用这水浇菜、浇树、洗衣服、洗菜。
而吃的水则去对面山坡的柳树底下担。
那儿的山壁渗山溪水,大家在山壁渗水处凿了洞,接了管子把水引出来,平日都在这儿担水喝。
因为水流下方有个天然石坑,所以大家又称这个位置为‘柳树坑’。
“以后还得担水回家……”
裕玲想到这个就头痛。
他们村真的是太落后了,镇上都能用得起自来水、电视、冰箱、抽水马桶,他们这儿还跟古代似的,难怪大家拼命要去南洋赚钱。
她一路走到下坡的水渠那,水渠边铺了水泥板,大家都是在水泥板洗刷衣服的。
她放下盆,从空间拿出洗衣液倒进盆里,又从空间倒了干净的水,用脚一遍一遍地踩。
过了几遍水才拧干衣服,抱着盆回去。
她本想用空间作弊,但又怕被人发现,只得按这个年代的习惯来生活。
回去后晒好了衣服,她便开始准备中午的菜饭。
回到85年第3天,好像做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做,赚钱的事还没开始,都在准备中,每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快得让人不可思议。
裕玲一边想,一边把洗好的青菜倒进锅里炒,外头传来村长的声音。
“哎呀,卫国叔,你们总算在家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