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之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三十六章 一销而空,假太子逆袭南明,远方之心,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大明债券之事既定,王明随即下令,着户部立即设计样式出来。
两天后,户部的史可法,拿来了一份设计草图。
这份草图,其实是由王明初步拟定,再交于户司填充相关细节。
王明看到,户部呈上的的大明债券,用优良的苎麻纸印刷而成。
其大小,倒与现代社会的百元人民币尺寸大致相同,正面印的是一只鳞甲飞动的盘龙,上下左右分印大明债券四字。
而其反面,则是印了一段话:“本债券一份抵银一两,一年后一份取息半钱,由户司直接支付。此券盖章为效,遗失不补。”此段话的周围,则环以花草,以为装饰。
对这份设计,王明心下还算满意。
本来,他是打算如后世一般,在债券上设计防伪标记之类的图案,但这一点,对于明末落后的印刷术来说,未免要求太高。
那么,该如何防止有人仿制呢?
在现代社会,债券防伪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如是触摸法,对比法,透视法,放大法,荧光法,水浸法等等,但这些鉴定手段,都是建立在现代印刷术的高水平之上,才可实施。而现在的王明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王明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
那就是这些债券,如要被官府承认,则一个是需要户司盖章,一个需要检验盖章,以及王明本人的私印盖章。
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三章俱全,且鉴定无误的情况下,官府才会承认债券为真实之物。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这样的话,也有奸徒可以仿制章印,用来混淆真假。
所以,王明本人的私印盖章,是他苦心琢磨,从前世借鉴而来的产物。
也就是说,王明的私印章,并不是普通的大红盖章,而是一枚钢印章。
这是王明为了防伪,而专门令器械司精心研制的一种印章。
这种轻便型钢印章,虽然颇为精密,但有王明作为技术指导,真正制作起来,也没有太大的麻烦。
其印章部件,主要有手压杆,滚动轮,锁定装置,弹簧夹,钢印模块,以及外壳支架等部件构成。
具体的使用方法,
是在操作时,将手压杆的一端滑动锁定装置打开,使手压杆抬起,钢印弹簧夹从支架后部取出,插入支架前部开槽内,并由固定槽固定,把要盖章的文件放入上下模块中间,然后将手压杆向下压紧,文件印制过程完结。
其实,这大明债券纸张独特,且无论正反面,均有繁杂的的图案设计,哪怕光是要仿做到这一步,便会极为艰难。
更何况,现在又有了个这个远超时代的钢印盖章,纵有奸徒想要做假,亦是根本不可能了。
债券设计既定,接下来,王明手下的宣传机器开始发动。
在其治的每个州镇,都开始到处大肆张贴布告,广为宣扬。
与此同时,户司还派了一批人手,前去各个州县的茶楼酒肆之中,四下宣扬购买大明债券的好处。
一时间,王明的这项新政策,立时广为人知。
这时,那家在瞿塘关外的大地主王平之,以专程赶来的另一名大地主陈道,一齐在客厅之中秘密商议。
自从先前一道商议,要如何给太子缴纳粮食之事后,这两人倒是时常聚在一起,一齐议论时局。
“王兄,现在太子新出规定,让治下民众,皆可以购买大明债券,说什么一两银子一份债券,买期一年,年底则可返利半钱。此事兄台却是作何观看?”
王平之皱了皱眉,淡淡道:“这事么,以为兄看来,倒还真可试试。”
“哦?兄台这般认为?”
“是啊,你想想,经过了前番的缴粮之事,你我皆知,太子乃是言而有信之人,跟这样的人合作,却是令人放心呢。”王平之轻轻一笑:“所以,为兄打算,先买他个两万份。”
“两万份?”陈道一愣:“这样一来,一年连本带息下来,可白得600多两银子呢。”
“是啊,这样一大笔钱,不得白不得。毕竟什么都不用做,就可白白得到,这世间哪里还有这般好事。而且相比借给私人,现在有官府本金担保,一无风险,二多获利,为何不买呢?”
听了王平之的表态,陈道捋着胡须,微微点了点头。
他皱眉想了想,却又低声问道:“王兄,听
你这么说,愚弟倒亦有了想买的念头。却不知,那太子从民间借了这么多银子,却是要用在何处?将来又是否真能按期归还呢?”
陈道一说完,王平之却是哈哈大笑:“陈贤弟,你不知道么,现在太子殿下在那巫山县桃花山处,大办铁矿,兴建镇堡,皆是要大花银钱之处,故他才想出此般筹钱之策。对其能不能按时归还,以我看来,却是根本不必担心。”
“哦?”
“贤弟,你想想,太子现在治下,有一府八县,一年之中,且不论粮税主项,哪怕仅收商税之数,仅是数万两之巨。这区区五十万两债券,细究下来,又算得了什么。且若其在今年建好了这铁矿与镇堡,那明年这铁器大肆开卖,必是银钱滚滚而来。这钱生钱,利滚利,贤弟又有何可担忧的呢?”
王平之说到这里,又压低声音道:“再说了,现在为兄仅不过买其两万两,算是投石问路之举。就算万一有拖延或蚀本,亦不算多,这般试试,又有何妨。”
听王平之这般一说,陈道亦是连连点头:“王兄说的是。既如此,那在下亦买他个一万两债券,且看看一年后,是不是真能兑现这般承诺。”
二人言毕,随即唤上奴仆带上银钱,前往官府之处,就在那外售窗口之中,用现银买下债券。
连王平之与陈道这样当地的大地主,都纷纷认购,一众中小地主,亦是闻风而动,纷纷购买债券。
接下来,便是大批的平民,亦开始跟风购买。
这样的互相带动,自是效果良好。
很快,王明预定的五十万份大明债券,竟是一举销售一空。
这样的结果,让王明无比欢喜。
于是,他决定趁热打铁,再发行五十万份债券,争取让所有愿意购买的人,都能得偿所愿。
而他自己,则可在现在这财政困难时期,最大限度地得到国债借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