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江山代有人才出
寒梅惊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五十六章 江山代有人才出,重生朱厚照,缔造巅峰大明,寒梅惊雪,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会元?
邹守益惊讶不已,自己竟是会试的第一名?
朱厚照暼了一眼邹守益,笑了笑并没说什么。
此人的文章在两日前就送到了宫中,他是七千多举人里面,唯一一个旗帜鲜明地说孔夫子不对的人,像杨慎、唐寅、余本等人,虽然也不认可孔夫子的话,却无一例外,没有直说孔子错了,而是绕了十八个弯,说孔子的观点偏颇。邹守益这种人有魄力与勇气,并不迷信于绝对权威(孔子),关键时候可以拿出自己的判断。
要知道这可是会试考卷,一旦答错,为判卷官所不喜,那试卷很可能会成为遗卷,回去还需要等三年才能再考。在这种事关命运、前途的重压场合之下,邹守益还是直截了当、毫不遮掩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当然,若不是朱厚照事先给李东阳、傅珪、王瓒等人提了明确的要求,唯有突破框架者给高分,估计邹守益的试卷就要被人踩破丢垃圾堆里了。
唐寅、祝允明等人上前祝贺,杨慎虽有些苦涩,但还是很有风度地恭喜邹守益。
邹守益给众人介绍道:“这位是江西广信府的毕济时,这位是重庆府荣昌县的喻茂坚,祖籍江西丰城,算是同乡或有些渊源。喻兄、毕兄,这位是大名鼎鼎的杨慎,这位是桂萼……”
“桂萼?”
朱厚照眉头微抬,看了过去。
这个家伙终于出现了,别看此人在历史上是因为大礼议事件,与张璁一起受用,担任要职的,但此人并不是一无是处,严格来说,一条鞭法的始创者,就是这个家伙。
只不过现如今一条鞭法已经开始推行南北直隶了,不用给这小子交版权费了……
喻茂坚,这个人朱厚照有印象,赫赫有名的法学家,是破除陋习,修改刑律的专家型人才。
至于毕济时,好像是个水利专家……
朱厚照笑了。
谁说这个时代只有王守仁?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有一代的能人,这些人之所以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没有彪炳史册,说到底只是没他们的机会,比如桂萼,一条鞭法多好的法子,结果被杨一清等人给否了,喻茂坚刚正不阿,法学大家,就因为为了救夏言得罪了严嵩,然后回了老家当起了教书先生……
他们的名字没有如雷贯耳,是因为政治斗争之下,没有他们光芒四射的舞台。
这一次,不一样了!
穿过悲喜的人群,至黄榜处。
喻茂坚指着黄榜,言道:“看,这次会试朝廷用了新的判卷方式,分值最高的在前面,邹兄,你的分值居第一,杨兄次之……”
邹守益看着自己的名字列在最前面,轻声道:“这次答卷,天人交战,最终坚持下来,不成想,竟得了魁首。”
杨慎不知道自己的试卷较之邹守益的差在哪里,不过也无妨了,会试只要在榜,那就有进入殿试的资格。
殿试分个高下便是。
“唐兄,你中式了!”
吴颐山喊道。
唐寅眼眶湿润,自己,当真中式了!
多少年的黑暗凄楚,多少年的失落悲痛,在这一刻终于结束!
我唐寅,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进士!
即将踏入了仕途!
回想过去,那时自己还不到三十,正意气风发,跃跃欲试,结果却是晴天霹雳,厄运连连。而今十几年过去了,自己再次站在这里,沉寂的抱负开始喧嚣,死去的凌云志开始苏醒!
“我,唐寅,不是庸碌之人,绝不是!”
唐寅紧握着拳头。
妻子离去时鄙夷的目光,弟弟分家时的怒斥……
一切,都结束了!
至少我证明了,我不是废物!
吴颐山找了一圈,发现了祝续、施儒的名字,但没有看到祝允明与自己的名字,不由很是失落。
祝允明再次找了一遍,看向自己的儿子祝续,笑道:“儿子中式,就是爹的光荣。”
祝续暗暗叹息,此时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伤心,老爹这次又落榜了……
朱厚照抬手指了指,言道:“落榜也不需要难过吧,那里写着,可以去教习军士,有正八品官的俸禄。”
祝允明、吴颐山很干脆地摇头。
祝允明不想去丢人,吴颐山家境好,不需要八品官的俸禄,更不想去教习军士。
当杨慎说出内情时,朱厚照总算明白礼部、内阁为何不反对自己从举人中抽人教习军士了,感情他们清楚,这事行不通,自己也招揽不到几个举人……
王林走至朱厚照身旁,低声道:“刘璋来了。”
朱厚照抬头看去,只见刘璋正站在不远处,便看了一眼杨慎:“你们这些人难得一遇,不妨好好聚聚。”
杨慎行礼,送走朱厚照,然后对邹守益、唐寅等人提议去酒楼。
有人请客,还是杨慎这种高官子弟,不管是中式的还是不中式的,那自然需要给个面子。
唐寅见杨慎对朱寿敬重有加,不由问道:“这位朱兄到底是何人?”
杨慎呵呵摇头:“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来,到时候他自会告知你们身份。”
神秘。
这是唐寅、邹守益等人对朱厚照的印象。
刘璋对朱厚照低声奏报:“哨骑在关外三百余里外抓了几个舌头,审问之下得知,鞑靼很可能会在这几日发动进攻。”
朱厚照平静地点了点头:“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集结军队这么久,再不出征反而容易出问题。让哨骑辛苦一些,大胆一些,尽量前出探查。”
刘璋领命。
朱厚照背负双手,朝着皇宫方向而去,想到什么,问道:“杨一清那里可有文书送来?”
刘璋微微摇头:“并没有。”
朱厚照呵呵笑了声,平静地说:“他倒是沉得住气,想来也是预料好了,小王子不打则已,打则必是宣府。不过,兵不厌诈,边镇容不得半点侥幸。让人给各地边镇传话,就说全部转入战备,哨骑放出,增兵城防。至于什么时候解除战备,等朝廷令行通传吧。”
刘璋记下,安排人去负责。
朱厚照清楚,鞑靼骑兵最擅长的就是长途奔袭,今天可能威胁宣府,明天可能就出现在了大同城外,后天可能跑宁夏附近了。不管小王子作战方略是什么,目前的大明只有一个对策:
以不变应万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