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尊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73、真正读书人,试练东汉,灵山尊者,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里是博学院大楼,最高层是蔡邕的办公室,在隔壁经学院的楼上,是荀爽的办公室。
张易留老蔡继续震惊,拉着荀爽悄无声息走了,刚震惊了老蔡头,张易还要去震一震老荀爽。
荀爽是博学院副院长,兼经学院的山长,荀爽办公室面积和蔡邕的一样大,布置却是另外一种模样。
荀爽研究经学,张易觉得他有点走偏,当然比后世钻研八股的读书人要好得多。
张易要在经学院里重开学风,以君子六艺五德为标准,就得先让荀爽接受,通过他来推广,相对更能被士族接受。张易被定位兵家,虽然也是读书人,儒家士子对他是不感冒的。
荀爽办公室里,是用各种木牌装修的,上面是匠人阴刻的画卷,内容就是六艺五德,还配上插图和讲解。
只要进荀爽办公室看看,就能清楚明白读书人应该什么样子。
这些内容荀爽当然都知道,可他还是细细看了每一块木版画。
良久,才转身对着张易一拜:“天和胸襟开阔,雅量高致,爽愿替主公培养真正读书人。”
“哈哈,张某是兵家,只是眼界深远,思虑周全罢了。”
取得荀爽支持后,再让典韦把老蔡请过来,商讨一阵后,把经学院一分为二,包含经学院和法学院。经学院的教育课程为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法学院主要学习《韩非子》,《商君书》和《汉律》。
儒家和法家从骨子里就不同,学生处在一起,可以让他们先闹一闹,互相多了解一下。反正开始学生不多,等学生多了,法学院的楼群也该建设好了,到时候再分开就行,自然形成山头,以后一个施政,一个监督,不需要他们友爱。
博学院顾名思义,大楼里是扬州郡县官员和学业有成的士子再进修的地方,教学目的就是拓宽眼界,《战国策》,《史记》《吕氏春秋》和《鬼谷子》是主修课本,这些都不是儒家推崇的读物,蔡邕是大汉最博学的学者,却不是儒家,由他当山长,更能服众,受训学生心里有榜样,才能认真学习,博采众长。
整个博学院,学子的五德标
准是后世流传的仁义礼智信,不是儒家推崇的温良恭俭让。
张易这是自己打自己嘴巴,荀爽除了鄙视,还能说什么?
这一点,张易毫不让步:“一个学院里,当然只有一个标准,毕业后能不能做到我不管,在学院里,就得灌输这些给他们。”
还是蔡邕来打圆场:“《弟子规》适合启蒙,却不适合衡量当官的人。”
三人统一思想后,博学院需要聘请哪些老师,教哪些课程,自然由他们两人负责,还是那个原因,张易是兵家,现在的名声,都是嗜杀,奸猾,跋扈这一类,仁义礼智信就没有一条套得上,真正名士是看不上张易这个武夫的。
张易也没闲着,他去忙着替学院定制课本,定制教授和学生的日常服装,以及打造各种教学器材。
博学院是张易的规划,课本和教学器材乃是重中之重,张易宁愿把自己的想法弄出来,再让别人去改进,也不愿假他人手弄出四不像,自己再去修改。至于服装,和医学院的工作服类似,就是要分出三六九等。
按照张易的提议,蔡荀两位院长规定,博学院分三种学制,经学院和法学院主要是招收束发少年,培养至冠礼,五年学制。还有一种是研究型学子,在博学院学满五年后,继续留校,深入研究某种学问,研究学问同时,可以兼任博学院老师。
最后是博学院短期培训班,学期暂定六个月,速成某个方面的学问。扬州来了很多太学生和洪都门生,一年下来,考评差的都要入博学院回炉学习,考评优秀也要来博学院进修,进修结束才会提拔使用,扬州的官容易做,想升迁却不容易,指望当官就能胡搞弄钱,无异于痴人说梦。
张易把博学院的主要教学纲领理清楚后,就带着部曲去洛京,名义上是押运贡品给皇帝。
张易的贡品,主要是玳瑁甲配上金银珍珠做成的簪子,足足带去一船,部分给皇帝赏赐宫女和上林苑的长使少使们,其他是作为礼物,送给洛京的勋贵世族。
扬州不需缴纳赋税,却不妨碍张易进贡给皇帝,现在沿海港口水手渔民很多,捕捞到很多新奇的玩意,被
大船岛的工匠制作成各种精美工艺品。
张易要帮他们推销奢侈品,当然要先送进宫廷和上林苑,等洛京和长安流行后,才会贩卖到大汉各地。
陪着质帝练了剑法,张易才把十来箱簪子抬进来。
张易打开箱子,拿出一个精美的竹盒,打开后,竹盒里面贴着丝绸,中间固定着一支闪烁着异样光晕的珍珠玳瑁簪,张易连盒子递给皇帝:“好久没见到陛下,甚是想念,恰好有工匠弄出一些新奇玩意,就送来给陛下赏赐后宫。”
“东西不错,朕收下了,汝大老远来洛京,就为了送这几箱头饰?说吧,有什么事情要求朕?”质帝刘缵看着满满一箱子竹盒,笑着对张易说。
张易打开一个扁条箱,取出一个挂轴,展开后是扬州博学院的远景图,来自鸿都门学的营造部吏员杜绝所画,为了画这幅画,洪都门生杜绝在钟山顶上吃住了三个月。
“去扬州一年多,建了一座学院,旨在培养真正的读书人。”
随后张易就把扬州博学院的学制规划完整说了一遍,最后请皇上下圣旨,给予扬州博学院毕业生正式的身份。
“微臣培训人才,是希望他们到地方上为大汉效力,恳请陛下赐予他们毕业为吏的身份。相比于举孝廉,这种专门培训的年轻学子,了解民生,熟悉政务,更适合郡县吏员职位,在职任上表现优异者,还可以通过举茂才,提拔为官员。”
办学院是打断士族垄断读书的举措,质帝一听就喜欢:“爱卿博学院毕业,可叫学士,年俸两百石。”这是最低级官员待遇了,和太学生平齐。
张易立刻说:“学士还是从县令属官做起,最初还是一百石吧,任职两年后,同级考评优秀者,升为两百石。”
扬州的每个县里,张易至少要塞进去三五十个学士,由他们辅助县令,彻底取代当地豪强为吏的习惯。
以后扬州的郡守县令都要从这些人中选拔出来,必须要有足够的基数,才能真正选拔出能吏干员。基数大了,实习生工资就不能太高,否则县里付不起俸禄,逼着他们去搞歪主意。
主要事情办完,张易不用陪
皇帝练剑时,就去洛京拜访勋贵世族,礼品当然是珍珠发簪之类的。留地张氏是勋贵世族,和这些人出身相同,张易来洛京,也只会拜访他们。
闲聊之余,顺便邀请他们家族子弟,束发后就去扬州博学院就学。
勋贵子弟长大后可以入太学读书,但太学要冠礼后才能进,束发是十五岁,在扬州博学院学习五年后,刚好回来进太学,一点都不耽误,因此宾主皆欢。
迁延一个多月,张易离开洛京时,不仅带走一百六十名擂台武士和八十个束发少年,还请到韩说这个名士。
光禄勋侍中韩说是会稽人,博通五经,尤善图纬之学。他和蔡邕友善,张易这次来洛京,拿着蔡邕的书信请他,韩说很快就辞官,直接变卖家资,携全家人跟着张易去金陵,蔡邕推荐他当经学院副山长。
大儒卢植也想去金陵,却被张易劝阻。他是卫尉,张易还指望他能守护好皇帝,等张易把全盘安排说给他后,卢植就推荐郑玄给张易,并亲自修书给郑玄。卢植和郑玄都是大儒马融的弟子,相比于卢植当官之余教出的三瓜两枣,郑玄是真正的教书匠,手下弟子众多,张易以前想请却没敢动手,现在学院已经有了,到了请郑玄时间。
张易回程路过许昌时,碰到几十个河东家族在这里等船,因为朝廷下发的圣旨已经传到这里,这些家族立刻抢先搬到金陵。
扬州博学院不仅有大儒教授学问,学子冠礼后还能成为学士,可入郡县为佐吏,对河东士族旁支非常有吸引力。就像留地张氏,张氏旁支家不知有多少孩子,能被推荐进京入太学的,只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多数人还得自己想办法。
这就是张易请皇帝下旨的原因,金陵二十八区,现在才十个区有人,大多数还在纸面上,就需要这些世族豪门的旁支庶子去买地居住,反正要分家另居,金陵显然是很好的选择。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张易把相同经历的家族,特意分配在一个区内,就是让他们自己群内进行竞争,只有竞争才能持续挖掘他们的潜力,形成他们区的独特特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金陵始终保持发展活
力。
张易剿灭黄巾后,颍水,汝水和淮水就成了交通扬州和洛京的最便捷通道,船只络绎不绝,会稽的大米和丝绸通过水道送往颍川,然后再走旱路送到洛京和长安。货船回程时,更多的是带人去扬州。许昌城东,当年围捕张梁的地方,现在已经旅馆酒楼林立,是河东各郡南下扬州的聚集点。
扬州博学院开始招生,整个金陵就变成学区,如果不是张易控制地皮价位,这些搬迁扬州的小家族,到了金陵也住不起。
张易回到金陵时,扬州博学院已经录取三百多名束发孩子,还有数千孩子滞留在金陵补习蒙学,争取半年后再次投考。
想进扬州博学院就读,必须经过蒙学基础考试才行,蒙学包括《弟子规》《千字文》和《诗三百》,不能熟练背诵这三本书,无法通过考试。
因为博学院招生只看岁数和蒙学水平,根本不管出身,不少商人家庭都会搬迁到金陵来,为的就是能让孩子有个学士身份,摆脱商人家族的低下地位。
留在金陵建设城市的洪都门生很吃香,他们对三门蒙学都有深厚基础,又有大把时间,在工作之余,就会收这些孩子为弟子,赚些外快贴补家用。
才一年多时间,金陵城就已经接近二十万人口,好在钟山一圈的地盘足够大,再来一百万也能容纳。
金陵的土地都留作城市用地,这么多人吃马嚼,粮草全靠会稽运过来,无形中就促进了扬州的工业商贸和车船业的发展。
城市人多了,弊端也有,因为金陵有专门的林业从事管理,钟山上的树木是不准随意砍伐的,造成金陵城煮饭用的柴草奇缺,全靠丹阳郡商户烧制木炭供应过来,虽然一定程度缓解了金陵柴火紧张,却让丹阳郡的大片山林遭受砍伐。
为了保护树木不被砍伐,张易只能把眼睛看向寿春,张易把镇北将军府定在寿春,就是因为寿春附近有大煤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