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肉肉圆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十一章 叙灾情,残暴王爷的黑月光,肉肉肉圆子,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永平十六年,入夏没多久,江南许多地区就遭遇了旱灾。好几个月滴雨未下,饥荒蔓延几乎整个江南,并有向着北地蔓延的趋势。

就连临近的应天府,也有旱情显现,只是江南各地的饥荒要更加严重罢了。

有记载,帝感罪孽,令宫中茹素,宫中嫔妃皆不可梳妆打扮,更不可穿着华衣美裳。

朝中官员上行下效,纷纷加入行列,将节省出的银钱捐给灾区。

上京百姓深感帝王心系百姓,仁孝帝在民间的声望斐然,甚至有谣传百姓家中侍奉了仁孝帝的长生牌位。

而宫中,则略显惨淡。

不可披红挂绿,嫔妃、宫女一律不可涂脂抹粉,更不可戴簪、钗,连花都不可簪。一时间,整个宫中只剩下灰、蓝、绿之色。

未免被人拿住把柄,仁孝帝连嫔妃的寝宫也很少涉足,常常与皇后抵足而眠,共商旱情之事。

这风向出来,令人不禁感慨佩服,说有此帝王乃是国之幸。

又一月,建康有消息递入宫中。此时,距离那几名前往南方赈灾的官员离开,已经足足过去了将近三个月。

路途遥远,虽有水路可行。但要去建康,依旧要改换车马走陆路。

这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艰险,何况要是旱情不得环节,吃排揎吃小,掉了脑袋才是大。

“……建康郡守崔文,下令关闭城门,不许城内外联系。并游说城中富户商贾捐粮捐物,用来赈济百姓。可城外聚集的流民越来越多,城中百姓人人自危。”

在场众人都知,让富户商贾捐钱捐物只能解燃眉之急。灾民数量少还能应对,一旦数量激增,粮食不够,必定会引发冲突。

土地靠人耕种,而百姓要靠老天爷吃饭。

老天爷不肯降雨,地里无雨水,庄稼只能干渴死去。

每年举凡国内大小郡县,皆有旱情发生。

仁孝帝在位十六年,经历过不知道多少次的灾情。有旱灾,也有洪涝,还有冰雹、雨雪。

而像此次江南这样严重的旱情,是他前所未见,闻所未闻。

听说人饿极,食人肉,有人咽了口唾沫,脸色发白。

那必定是饿到了极致,已经走投无路才会做的选择。

怎么可以吃掉同类呢?倘若是兽也罢了,可他们是人,是会思考,会说话的人。

“江南灾民有十数万,建康之危正是因为这数十万的灾民走投无路,纷纷聚集到建康城门之下。”

一旦越过建康,便会去金陵,便能北上至应天,至上京。

十数万也不过是一支军队的数量,光看数额并不可怕。可是一想到那些都是饿红了眼睛,看到吃的都能冲上去杀人的灾民,就知道这区区数字是多么的可怕。

建康作为前朝古都,城墙坚固,城门高耸,非一般郡县可比。正因为这与众不同的背景,才能苦挨俩月,没被流民攻破。

可随着时间过渡,流民的数量越来越多。一旦被他们突破城门,那后果不可设想。

“……武德王率至城下,先射了一名哄闹者,又命令流民安静下来。大军压境气势雄浑,流民不敢再闹,唯恐丢了性命。崔郡守派人来接,城门大开。一面施粥,一面让人对流民登记造册。大锅不停歇的煮着粥水,负责登记的人也换了一波又一波。只用了不到三日,便将所有流民的姓名籍贯记录在册。”

龙椅上,仁孝帝微眯着眼,眉间显出几分丘壑。

“又有令处,告知城中百姓,流民皆在官府备案,无需担忧。有趁乱生事者,当即被斩杀,悬于城门上,以儆效尤。又云,流民工价低廉,各地可大兴土木工程,只给极少的工钱,管三餐即可。于是,官府趁机翻修一应住宅,大到仓库,小到官吏住舍,每日要用近百人。而城外修建水渠,维护城墙,每天都要雇役一千多人。有官府牵头,城中其他富户也纷纷效仿,有翻修院落,也有另起屋舍。城外道观寺院也趁机大兴土木,一时间整个建康处处都是工具敲击山石、木料声。”

听到这儿,下首大臣议论纷纷,无不感慨这办法好。

给了粮食可不成,今日吃完了,明日肚子还要饿得。

而那些本就破败的屋舍也要翻修,倒不如用管饭的方式找流民去做工。又把屋舍修好了,又省了一笔银子。而流民也填饱了肚子,暂且不用担心未来的生活。

土木工程可不是小事,一来二去也要一两个月的时间。眼看着就要入冬了,即便旱情延续到那时,也未必有盛夏严重。

即便旱情依旧,到那时朝廷已经拨款拨粮,建康之危也就不是个问题了。

“城中百姓无处可去,官府便发布通告,令百姓们如常过节庆贺。为准备中秋节,城中百姓走上街头,一时间整个建康都热闹非凡,每日雇佣的流民数量暂不可计数。一些愿意回原籍的已经被遣送回家。而一些愿意留在建康的,则在城外征集了荒村,令流民兴造房舍。直到这信函送达上京之前,建康危难已解。不仅流民们有了去处,可以做工,而建康也未受到任何影响。百姓们安居乐业,仿佛不知灾情为何物。”

仁孝帝沉默了许久,才说:“这些都是武德王的功绩?”

那人摇了摇头,说:“武德王只在抵达建康当日后面,之后便不见踪影。据说,是不喜建康吵杂,去了别院小住。信函中所写,多处都提到一名叫张衡的官员。”

“张衡?倒是有些印象。”仁孝帝偏头看向身边的李常在。

李常在上前,在他耳边说:“是位写了《治蝗论》的官员,本在坪洲做官,被特招入京,随姚侍郎等人一起去了瀛洲。”

“原来是他。”仁孝帝对这个叫张衡的倒是有几分印象。为人木讷,不知变通,因还有几分才学,他这才将人送去了瀛洲。至于他能有什么造化,全看是否足够幸运了。没准一个不小心,死在半路也有可能。

“看来十七弟倒是看重此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七零福妻美又甜

梦缘狐言

巨灵上宗

十万青蛙

透明影后你又又又挂热搜了

夜灯初上

凡人飞升录

呆小鱼

秦时:开局成为始皇亲弟

维汉

一不小心成了全能奶爸

穆少云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