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杨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42章 女人的工厂,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重生的杨桃,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那有如何?”杨桃依然不依不饶,“你一路上聊了很多,整个新西伯利亚市,女人已经是物资生产主力。我的女性同胞们都在厂房里拼命工作,我也是女人,我为何要去休息?我想去看看她们的工作,看看她们是怎样制造枪械的。再说了!”
杨桃拍拍自己胸口的勋章,“哥,你们去视察是为了什么?仅仅是看看她们是如何工作的?我想我应该去,我的出现就是一种精神鼓励。等到834厂还有835厂落成投产,只怕工人们也大多是女性。她们看到我佩戴的勋章一定会精神振奋,会更好的工作。我就是这么想的,接下来,我应该刻意展示一下我的勋章。”
“你……”杨明志一开始还觉得老婆是想臭美的,仔细寻思一下她的话,不禁心情激动。
妻子如此,夫复何求?她可真是个贤内助。
此时,尼古拉耶夫斯基再度注意起杨桃的那一枚“金星勋章”,附和说:“将军同志,她说的很对。我的姑娘们渴望立功,针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班组,工厂会奉命授予其全体成员二级卫国战争勋章的。仅仅如此,就一定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一个年轻的姑娘居然获得金星勋章,她们会更加亢奋。”
“好吧,好吧……”杨明志不再说什么。
仅有里固施科夫的陪同,杨明志丝毫不觉得违和,甚至对于成排的大厂房,一种熟悉感也是油然而生。
在这里,杨明志找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
看看平整的水泥地面,还有不时穿梭的叉车,已将箱子装上卡车。
冷风呼啸着扫平地面,已经是新西伯利亚的傍晚,本就不高的气温还在下降,索性温度还不至于跌到零度以下。
“将军,您是先去我们的总装车间看看?”尼古拉耶夫斯基试探性的问道。
“好吧!就去那里。”
其实杨明志是想先去零件车间瞧瞧,毕竟此行的最大目的,就是去看看冲压车间的工作。
尼古拉耶夫斯基将三人领进了所谓的总装车间,它是一幢巨大的建筑,从外部看去它就是宏伟的,内部构造更是别有洞天。
已是黄昏,室内的照明灯全部打开,柔和的光线照亮整个世界。
厂房内也通了暖气,相比之外面的寒冷,室内居然让人感到一丝不悦的燥热。
“哦厂长同志,您这里的温度如同春天。”
“当然,我们长期恒温在二十度,哪怕是最寒冷的一月份,户外是零下二十度了,室内至少也得十五度。”尼古拉耶夫斯基说这话时一副自豪模样。
怕将军有所费解,里固施科夫直接拿起沼泽地的兵工厂做比较:“将军,咱们在白俄罗斯的兵工厂可没有集中供暖系统,咱们都是烧煤取暖。在这里,我的833厂也是温暖如春天,这样的温度,工人们会达到最佳精神状态。甚至……”
“甚至什么?”
“我来替他说吧!”尼古拉耶夫斯基抢话:“就是因为厂房太温暖,许多人干脆在墙角打地铺,即便夜里工厂也是不停歇生产的。”
工人临时在单位过夜,杨明志并不陌生,他一直觉得这是一种好现象,体现了职工的爱岗敬业。
然而这里的工人们,他们有着现实的需求。
不一会儿,得到门口传达室电话的副厂长,麻利的和厂长会面。
尼古拉耶夫斯基旋即将刚刚得到的冲压件生产图纸递了过去,并嘱咐说:“谢苗诺夫,你赶紧组织技术部门学透这些图纸,再给我组织最好的班组,开始仿制。”
“您……”突然情况让这位姓谢苗诺夫的副厂长不知所措。
“快去!不要磨蹭!这是将军的命令!”
那个谢苗诺夫情不自禁的看了一眼一身戎装的杨明志,旋即被那胸口的一排勋章吓得寒毛颤栗。
“遵……遵命!我马上去做。”
尼古拉耶夫斯基有着老布尔什维克的傲骨,他担任一个工厂的厂长,必须成为一个权威。他是有着才能,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还年轻的他被调到伊尔库兹克的机械工厂学习,尔后又被调到新西伯利亚工作。
战争给予许多有才之人机遇,尼古拉耶夫斯基现在的工作不得不偏向于行政与整个工厂的统筹,具体的生产交给副厂长和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但他毕竟是实干家出身,对于自己工厂的各个生产流程非常清楚。
现在,他就担任起解说员,带着将军参观。
巨大的房间内充斥着机油的气味,对于许多人,初次闻到它简直有着催吐的效果。只有接触的多了,身体才能培养出抗性。
杨明志拉着妻子细嫩又有劲道的手腕,紧跟在厂长尼古拉耶夫斯基身后。
厂长一直在用俄语作着讲解,杨明志就保持着冷静,凭着双眼自行去理解。
他所看到的,偌大的总装厂房内,工人们还是采用传统的“作坊式”生产。所谓“作坊式”,就是每一个工人对应一个工作台,仔细看看工人们的工作,就是把各种枪械零件拼成整体。
对于这种大规模的装配,使用流水线的生产才是最高效的。
的确如此,福特制为代表的美国式生产模式的确有着强大的效率,对于现在的苏联明显不太试用。
缘何?一套流水线本身就是高科技,设备的运输组装要消耗大量时间,最糟糕也不是投入成本太高,而是苏联必须需要美国的这方面技术支持。显然对于苏联突击建造的大量军工厂,“作坊式”的生产依旧有着最高的性价比。
工人们几乎都是年轻的女性,令杨明志有些奇怪的,她们并没有统一的工厂制服。
她们几乎都穿着裙子,每个人把自己的长发梳成发髻盘在脑后,头上再戴一条粗布头巾。
她们各个穿着朴素,许多人工作时还撸起衣袖,杨明志看到,一些人的鬓角还挂着汗珠。
“您看,他们的工作就像是士兵那样,频繁的组装枪械,其熟练程度是不是让您惊讶?”尼古拉耶夫斯基。
“的确让我惊讶!真是太厉害了。”
情不自禁的中,杨明志干脆让面前的这位女工站起身。
她们都是些平凡的女性,对于权力有着天然的敬畏,所以她们都很敬畏自己的厂长。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她们并不害怕军人,最简单的解释,她们的家人就有从军的。
这个女人自称姓安德洛夫娜,虽然只有十九岁,她自称已经结婚了。
苏联的法律规定女性公民十八岁可以结婚,根据沙俄时期遗留下来的风气,女性结婚年龄实际更早,只是苏联所在的地理环境太冷,结婚早就是对大自然的妥协,国家的新生儿存活率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说实话,杨明志对这个女人有一种源自男性本能的兴趣。不得不说这个和自己妻子年纪几乎一样的女人,她金发碧眼高鼻梁的模样确实很漂亮,从其身姿来看,她并没有做母亲。
一个一身勋章的军人置身大厂房,军人还点名要和一个工人对话。这一幕瞬间吸引了众多工人的注意,她们悄悄放慢了手中的工作,或是不停瞥几眼,或是竖起耳朵聆听。
她们很快也注意到军人身边还站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她是那种新西伯利亚比较常见的土著姑娘。她有着亚洲式的面孔,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小巧的女人居然有着一枚金星勋章。
渐渐的,侧目而来的人们再不关心高大英姿的军人和那个年轻的安德洛夫娜说些什么,整个厂房突然聒噪,大家都在小声议论,军人身边的小姑娘究竟何许人也。
现在,不管妻子是否有所不悦,杨明志还要询问这个女工。
“尊敬的安德洛夫娜同志,您可以告诉我您的家庭情况吗?您的丈夫……”
“他参军了。”女人的回答非常果断,更带着一分自豪。
“啊,他已经是光荣的红军战士了?”
“是的!长官,您……您会不会是她的上级,您今天主动找我,是不是带来了他的情况?”突然间,女人的表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她变得很是急切。
杨明志摇摇头:“不,尊敬的女同志,我完全不认识您。难道您没有收到您丈夫的家书?即便我们在打仗,军队的邮政道路也是畅通的。”
“是的,我收到了他的家书,那是在八月份了。他声称自己所属的部队被调到伏尔加河方向,或许几天后,我还能在收到他的消息。”
顿河?八月份调到顿河?
如此情况,杨明志难以不继续追问:“同志,告诉我,您的丈夫具体声称哪一天调到顿河的?”
女人是敏感的,见得面前的军人精神突然紧张,她永远都不想面对的事,或许……是不是已经发生了。
这场战争的惨烈难以想象,也许丈夫已经牺牲了?不!不会的!那个男人肯定是幸运的。
“是八月十四日,他所在的部队是光荣的近卫师,他在信上告诉我,红军将把敌人当在斯大林格勒城外。”
这个女人的丈夫去打斯大林格勒战役了?这场战役还处于最激烈的状态,可是,她的丈夫是近卫师的一员!拥有近卫头衔的部队,有理由比一般部队更加拼命!
只言片语中,女人分明是说,他的丈夫所属部队是直接保卫城市本身的。
对此,他还能说些什么?
杨明志自觉言多必失,说些难听的话更会让这个女人崩溃。再说了,斯大林格勒究竟是怎样的血战,她这位原来数千公里外的女人,真的只能通过《真理报》《红星报》之类的报纸所获悉。至于报纸上的报道有多少真实性,那就难以明说了,苏联当局才不会蠢到为了报道最真实的人间惨剧,从而让全国的读者不寒而栗。
“我相信您的丈夫会让侵略者意识到,谁才是英雄。”他连忙转移话题,提到最关键的问题:“同志,您告诉我,您组装一支枪,需要多长时间?”
明显是听了那一句三冬暖的祝福,女人心情好了许多,她自豪的表态:“仅仅八分钟,我还不是最快的,我的班长最快五分钟就能装配好一支冲锋枪。”
“哇!真是惊人的速度。”
波波沙冲锋枪有87个零件,这是连同弹股的零件都包括进去后的统计。本时空的枪械整体结构有些繁杂,它完全不像后世枪械是模块化设计。
工人把冲压件、焊接件、铸造件,以及重要的木质枪托组装成一个整体,最后用电动铆接机将关键部位铆接,如此基本大功告成。
杨明志又问:“您的速度已经很快,那么您一天能装配多少支枪?”
“大概六十支,多于这个数字我的精力就撑不住了。”
这其实是个喜人的数字,一个工人如此,一百人岂不是六千支?当然那是不可能的。
苏联还不可能做到一个工厂一天就生产六千支波波沙。实际上,现在的苏联控制区下的大大小小相关工厂,冲锋枪产量正达到最高峰,每日产量的极限高达三千支。
女人做了一点善意的吹牛,她所谓八分钟装配一支,恐怕也是最快速度。瞧瞧她的手吧,人是挺漂亮,年纪轻轻就满是老茧与油垢,杨明志以自己的经验估摸着,她一天装配五十支就是极限了。
杨明志旋即问到身边的厂长本人:“您的工厂全是这样的实干家吗?告诉我,你们每天有多少支冲锋枪出场?”
“嗯,大概是三百支。”
“唉?不对吧!这位同志她一天至少装配三十支吧?!我看到您的总装车间,至少也有五十人。一天一千五百支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您不要听她乱说。”尼古拉耶夫斯基不责怪自己的部下,他无奈的摇摇头:“我何尝不想增加产量,但我们生产的毕竟是武器,每一支枪械在出场前都要在内部的靶场实验一下,以确定它是完全合格的。这会消耗一些时间但不是主要问题。我告诉您把,安德洛夫娜所在的班组是出货量最大的,然而……”
“好了,我基本明白了。”杨明志耸耸肩,“应该有技巧不熟练的关系,也有零件生产量达不能达标的情况。”
“啊!您看问题真是透彻!”尼古拉耶夫斯基一拍大腿,赞誉说:“冲锋枪的许多零件需要冲压,可是冲压车床的数量有限。零件产量达不到,最终成品量也不理想。”
听到这个,杨明志一时不是该怎么说。他有些觉得这位尼古拉耶夫斯基故意这么说,只为表态:830厂也没有富余的冲压床呀。
或许是随口之言,或许是一种抗议。
杨明志可管不了那么多,他在心里腹诽:“反正你会上都保证了,还有官方的会议记录,你食言我就向上面施压。”
和这个女工没什么再说的了,杨明志继续他的参观考察。
还别说,相比于其他人,年仅十九岁的安德洛夫娜的确是女中豪杰,瞧瞧其他工人,虽都是女人,装配一支冲锋枪,那效率真是堪称磨蹭。
可能是她们的技巧还需提高,也可能是所有合格零件产量有限,也可能是冲锋枪本身的总装就是麻烦繁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