烨之心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百九十四章 西游详解(二),万界始于斗罗,烨之心道,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唐三看着两女,继续道“石猴成为美猴王后,便每日和猴子们玩耍,度过了三五百年的时光。”
对于为什么一只猴子能够活三五百年,两女都没有提问。
毕竟从石头里蹦出来,总要有一些非同凡响之处,不是吗?
“而王凡,则是加快了这一段时间,在石猴成为美猴王不久之后,直接让一头老猿死在他的面前,产生让石猴外出学艺的想法。”
“仔细想想,虽然有了逻辑,给了美猴王一个外出学艺的理由。”
“但是,有些太过于简陋了。”
“一个刚出生不久的猴子,正直青壮,是如嫩叶般的初始阶段,且花果山花果茂盛,有吃有喝,根本不会去思考这些。”
“只有在活了许多年之后,也就是三五百年,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思考,才会去思考有的美的。”
“也就是,道心开发。”
宁荣荣笑嘻嘻的说道“人家猴子明明是道心开启,却被三哥你说成吃饱了撑着。”
朱竹清却是理解,道“智慧生物,就是如此,饱暖思。”
唐三拍了拍朱竹清的脑袋,道“饱暖思,虽然是个贬义语句,但也很恰当的展示了智慧生物前进的目的。”
“石猴,活了那么多年,一尘不变的生活,让其陷入了对生命的误区,若是没有人提点,可能就真的化为一捧灰土了。”
“也确实因为这个,有猿猴提点,算是一个巧合。”
“这确实也容易让人联想到阴谋论。”
“那为石猴提供新的目标的通背猿猴,在阴谋论中,就是佛教的棋子,但那个西游世界,本就是有着仙神传说,精怪志异,曾经有猿猴在人间厮混过,得知一二,也未尝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其实,所谓的阴谋论,只是将原本西游中的一些不合理处放大了,才会让人觉得有阴谋。
而王凡书写的西游,一开始就说明了是阴谋。
反倒是有些光明正大的味道在里面了。
宁荣荣若有所思“是不是只要人一想多了,各种不合理处,就会脑补许多的自认为合理的地方?”
唐三道“这也是人的优点,只是凡人往往会顾虑太多,因此才会脑补出那么多的问题。而且还是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相干的东西。”
朱竹清也暗自思量了一会儿,随后问道“为什么会如此?”
唐三笑道“或许,是为了让内心的心灵满足吧。”
“就像我仙台内的释迦摩尼,曾经对弟子如此教导‘觉者,不因外物的打扰而悲伤或者喜悦,方才是正觉。’”
“人,没有明悟之前,达不到我们的境界,是很容易被悲欢离合的情绪所主导,可能大喜大悲,就走上歧途,又或者自我毁灭。”
“当然,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那些因感情而大怒、大悲、大喜之人,正常的世界,还是比较少见的。”
“所谓的脑补阴谋,就是将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让他人接受,觉得自己是对的,内心获得一种喜悦。”
“总的来说,还是心灵上的满足。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一种心灵的修行。”
两女俱是点头,觉得十分有道理。
人,不正是因为如此,才显得十全九美吗?
若有人十全十美,恐怕早已经超脱入【真】了。
随后,两女继续听唐三诉说王凡书写的西游。
他写的西游中,石猴在出海后,有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安安稳稳的到达了南赡部洲,在人间厮混几个月后,就从新上路了。
这一段,其实整个味道都变了。
虽然在原著中,关于石猴在南赡部洲的描述不多,只有一小段——
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尘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年馀。
也就是说,石猴在南赡部洲生活了年,人礼、人话,各种地方都去过,各种生活技巧、为人处世都在年里学明白了。
甚至,还有一种看透人生的觉悟。
就像旁白中的那首赞诗——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写的明明白白,石猴正是看透了南赡部洲的这些,没有被繁华的表面所迷惑。
这是一个由猴,变化为“半人半猴”的过程,甚至觉悟还高过一般的人类。
在未来西行路上的人情世故的体现,南赡部洲的经历,便是石猴游历后学到的。
唐三说道“这便是王凡目前所写的章节中欠缺的,让这么重要的一段直接删去,只保留‘学人话、学人礼’,然后又一句‘感叹无真人,遂又出发西海’。其中的一些味道,完全发生了变化。”
“而且,在石猴前往灵台方寸之前,他是那样写道的‘老祖感到缘分到来,便安排一个仙童,化身樵夫,前去指引’。”
“完全是画蛇添足。”
“就算是要写阴谋、安排,也不需要写的那么详细,让人留有悬念就好。”
“如此多言,让人一看就有审美疲劳。”
“若是白话文,添这么多倒是无所谓,解释的清楚一些,读者也能够看明白一些。”
“可是,一本古白话文,如此描述,却是多余了。”
宁荣荣也明白了,像王凡这样子书写,便有了一种不伦不类。
不过,这个世界的人类,大多数虽然也接触过文言文,但若是不沉浸其中的,倒是看不出什么问题。
朱竹清却是倒在唐三身边,一双灵眸看向唐三手中,关于那樵夫的描写——
那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尘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这倒是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为了照顾在家的父母,连修行都不顾。
不会为了长生,而抛家修行。
当然,对于这点,各人却是有个人的看法。
唐三看朱竹清看的入神,问道“你觉得这个樵夫是谁?或者说,是不是真的菩提祖师派过来的?”
朱竹清想了想,道“书中石猴,求道心切,每到看上去有神仙的山林,应该都会去拜访,就算没有樵夫指点,他应该也会上山去看看吧。”
宁荣荣也附和道“没错,我也是这么想的。若是真有这么一个世界,若是安排樵夫,怕是多此一举了。毕竟以阴谋论来看,只要猴子上山,就一定会看见三星洞。”
“樵夫的存在,恐怕是正好路过。”
唐三笑而不语,没有完全解答。
其实,若是按照写西游的作者,也就是吴承恩角度来看的话,算是一个致敬梗。
因为樵夫自述的人生经历,和古代的禅宗大师、六祖慧能的早年经历几乎一模一样。
而且,在菩提祖师传授孙悟空真本事之前,敲了孙悟空三下之后,随后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这一段,也是一种致敬。
这段传道的情节,和禅宗五祖传衣钵给六祖的故事,也是相差不大。
其中唯一的区别,或许便是由禅宗五祖的“禅杖”,变成了须菩提手中的“戒尺”。
孙悟空学艺的过程,是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这两个地名,都是心的意思。
灵台方寸,是心之所在;斜月三星,更是一斜钩,外加三点,明确说了是一个“心”字。
再加上须菩提祖师的存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首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或许,孙悟空学艺的过程,只是一场梦幻泡影,在心中所学。
所学的本事,只是有某个存在,让其做了一场梦,将自身在南赡部洲所学的各种经文做了一个规划,只是一场点悟,便融汇贯通。
即所谓的一窍通,百窍通。
这可不是瞎说,求道心切的孙悟空,在南赡部洲的时候,绝对会寻找各种各种的书籍、典故、道经等。
在西牛贺洲,也绝对会去一些庙宇,寻找经文。
为此,才会在其梦中,出现一个儒释道三家融汇贯通的须菩提祖师。
所谓须菩提,或许便是另一个心。
这便是唐三自己的理解,也是因此,才会对自身有一个完整的归纳。
仙台内的无限多元宇宙,无论怎么改变,都在儒释道之内。
其他的,或许表现形式不同。
魔法、无数、查克拉、元气、斗气等等,这类修行体系,再怎么千变万化,都可以归于儒、释、道三者之内。
儒,是言述,是众生。
道、佛,是思想、体悟。
各种体系,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百花齐放,千家起舞,但是,内在的思想,却是统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