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剑山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十一章 文莺湖工程,奋斗在大明,名剑山庄,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四十一章 文莺湖工程
一场讲学弄得周梦臣心潮澎湃。恨不得现在就开始,将气学的各项理论,一条一条的列出来,然后周梦臣以科学的眼光,看看能不能证实或者证伪?但是身在其位,就要谋其职。
周梦臣很清楚,气学在大同这么发展状态,是建立在大同百姓信服周梦臣,而不是信服气学之上。
所以,周梦臣也不能将心思全部放在气学之上。必须兼顾本职。
而且周梦臣也必须考虑大同学子的就业问题。
总不能管杀不管埋吗?
大同书院出身的学生。与现代大学士相差太大,未必能比得上现代中学生的知识面。但问题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在周梦臣有意调整之下,与后世学生已经很像了。
今日有三百人,周梦臣可以安排在清丈上。但是每年大概有这么多人。甚至将来只会多,不会少?周梦臣如果不预先准备的话,这些人将来恐怕都要毕业即失业。
因为传统大明社会,没有他们的位置,除非他们愿意回家当私塾先生。
周梦臣不反对这样的人,但是他知道,大部分学生都不想。毕竟虽然大同城在大明之中,排不上号,但是比起大同本地乡村来说,已经是非常繁华的地方了。见识过这里繁华的人,恐怕都不愿意回乡了。
这也是人之常情。
或许将来这些大同书院学子,是周梦臣很多政策的坚定的拥护者,但是现在,他们需要周梦臣为他们保驾护航。
周梦臣很快与杨继盛摊牌了。
摊牌的内容,就是文莺湖工程。
整个工程需要加固数十里河堤,挖掘一条近十里的新河,并且规划有数条百里长的干渠。一下子将周围万顷土地从旱田变成了水浇田,但是预算也不低,杨继盛一看,吃惊道“四十万两?这不可能,我算过的。”
周梦臣说道“你算的多少?”
杨继盛说道“征召徭役,只需供给口粮,大概需要粮食三十万石。杂七杂八的大概有十万两银子就够了。”
周梦臣微微一笑,说道“我知道了,你大概想修渠,没有想过用水泥。”
杨继盛说道“那是自然,否则多贵啊。能省则省了。而且我设计的干渠也没有这么多。”
周梦臣说道“你细细看。”
杨继盛一看,就傻眼了。说道“水泥用量这么多?你不是因为水泥作坊,是你家的,才这么做吗?”
周梦臣听了苦笑说道“我至于如此吗?我需要的是水泥产量,与钢铁产量。这一次工程多出的十几万,全部是用来采购钢铁与水泥的,全部是最低价格。而且我可以保证。我将水泥做法折价卖朔州监,让朔州监在大同以北重新修建一个水泥作坊便是了。”
周梦臣与杨继盛是完全不同的做法。
杨继盛在钱少的时候,想得是尽量压缩成本,所以他遇见的文莺湖工程,仅仅是少部分用钢铁与水泥。而今周梦臣却不一样。他知道,工业产品产量越高,单价越低。他本来就想过扩建军器监与水泥作坊。而今加大订单量,也未必不是一个办法。
特别是铁。
一旦形成规模,价格会跌到一个非常低水平。倒是就可以想办法向其他府县销售。本来,以大同的交通情况,这种销售并不是太有利的。但是而今西山运河很快有要修好了。而且出关经商的晋商也都形成了规模。
总体上来,大明卖给鞑子东西多,鞑子卖给大明的东西少,以至于很多人都是大车来,空车走。这个时候,让他买点铁,这种硬通货作为压仓未必不可,反正铁这东西,只有价格低,在大明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卖出去的。
当然了,周梦臣也是有所放弃的,最少本来落在毛纺业上面资金,是要缓一缓了。
一来是技术问题,他已经安排大同书院不少进行攻关,还通过徐渭的关系,从江南找来不少高手,都是纺织业的高手,甚至很多人都玩过羊毛。
二来也就是羊毛原料的问题。
周梦臣不得不承认,很多东西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鞑子之前没有向大明大量出口羊毛的惯例,周梦臣想一下子让鞑子形成这个习惯,也不是一件不好办的事情。好在大同其实也是有一些养殖业的。
甚至因为周梦臣搞出的黑科技。不是别的,就是搞马的人工授精。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今年春天,就有很多战马配种成功,让很多母马怀上了。不用周梦臣提醒,很多人都自发将这个技术,从马转变到牛,羊。甚至人。
所以大同的畜牧业的发展,也很不错,玉米大量种植,青贮料的推行,也是原因之一。总之,而今周梦臣只能先从大同内部解决原料的问题。一旦成功,再从关外大量采购不迟。
周梦臣费了很多口舌,才算给杨继盛说清楚了。
杨继盛其实并不大理解周梦臣的思路。但是相信周梦臣这个人,最后点头,说道“好吧。这一下将文莺湖修建成一个百年工程。让大同周边,百年之内,免除水旱之灾。”
周梦臣说道“希望如此吧。不过,有一件事情,希望你去做。那就是清丈,六县四州。”
杨继盛说道“好,我应下了。”
周梦臣说道“杨兄,清丈这一件事情,固然是为了增加赋税,但是单单为了增加赋税而清丈,却不是我周梦臣会做的。你清丈要办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要摸清楚这些州县的底子,我不可允许下面少交税,但是绝不允许,下面隐瞒我。”
“第二件事情,那就是各地有土豪劣绅,贪赃枉法之辈,请杨兄为我去之。”
“第三件事情,我准备上书朝廷,对吏员世袭一事,进行改易,这一次清丈出来的空缺。全部由大同书院学子填补,不列贱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杨继盛对前面两件事情,并不意外。
怎么说,周梦臣与鞑子打了这两年,其实都是依仗着大同周围,还有大同北边的卫所,这些地方几乎是全民皆兵了,特别是春耕时候与鞑子交战,几乎青壮持兵,老弱转运耕种。虽五尺孩童,也有事做。
民力使用已经到了极限的地步。这也是为什么周梦臣之前,迟迟没有将骑兵补齐的另外一个原因。大同人力枯竭。但是桑干河附近,也就是大同南边的州县,除却一些赋税之外,还有一些主动北上从军的人之外,根本没有承担其他额外的负担。
或许有一些组织了一些民壮,但也仅仅保护乡里,对战事一点作用都没有。
而今周梦臣有时间整合大同内部情况,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大块的肥肉。毕竟总不能只靠大同人打仗。
只是杨继盛对吏员下手这一件事情,却有些想不明白。他说道“这是多少年朝廷成法了。岂能一朝改易,朝廷会同意,还有。你这样做?恐怕有人会说你徇私?”
周梦臣说道“说就说吧。或许,陛下正希望抓我一些把柄的。而且杨兄也是苦出身,岂能不知道胥吏猛如虎也,有些事情总是要办的。以前我管不着,今天我不能不管。其实如果不是文莺湖工程很多事情我担心杨兄做不了,这一件事情,就是我亲自出马的。”
周梦臣并不是激将法,但是在杨继盛听来就是激将法。他冷笑一声,说道“周兄不用相激,我答应便是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