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20章 弟子
长恨歌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20、第20章 弟子,人生赢家的正确崛起方式[综武侠],长恨歌行,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王重阳是个名人,最起码,在咸阳大魏村这个地界上,他是个名人。
这个时候的王重阳还没入道,自然没有这个道号,也不叫王喆这个名字,这个时候的王重阳,还叫王中孚,是地方大族王家的少爷,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小少年天资异秉,是这个地方远近闻名的神童,接近起来,说难也是真的难,但是说容易嘛,也真的很容易。
“多谢贤侄救命之恩!若非贤侄相助,还不知这孽畜踩塌下来,老夫还会如何!”王家老爷外出归来,不知怎么惊了马,等到被唐无易救下后,立即感激万分地道起谢来。
“老丈无需多礼,在下也是恰逢其会。”唐无易一副不愿挟恩图报,马上就要离开的样子。
“这……老夫薄有家产,还望贤侄来我家一叙,让老夫能略尽地主之谊。”报恩心切的王老爷一力邀请唐无易去他家做客,生怕恩人做好事不留名,现在就要走。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想要和王重阳搭上关系很难吗?唐无易只是起了个念头而已,机会就上赶着出现在他面前了。
王重阳再怎么天赋异禀也还只是个孩子,只要和他爹搭上了关系,唐无易有的是机会和他接触。
现在的王中孚对唐无易的用处不大,想要让他对唐无易有所助益,还得让其多学文习武。
王中孚时年十岁,习文多年,略通武事,但是毕竟还只是个孩子,还没有完全塑造完成。
唐无易身上没有功名,但是他的文才武略都决计不弱,再加上他对王老爹又有救命之恩,于是乎,他便成了王中孚的武学老师。
大宋认为“东华门外唱名者”方是好男儿,这观念自然影响深远,不过王老爹他当年在大宋的时候当的就是武官,所以王中孚对自己的文、武老师都尊重有加。
唐无易能离家,但是太久不回去也不是个事儿,于是便想了个名头,要带王中孚一起走。
倘若他只是个陌生人,那是万万不可的,但以老师的身份带孩子离家求学,且目的地还是如今的中都,则让王家人颇为意动了。
王家也不是没有伺候的人,最后他们商定,走还是要走的,出去见见世面也好。
王家遣了两个仆人并六个护院一道上路,不论如何,路上有个照应,还能时常传个信回去,家里也能心安。
唐无易虽是武学老师,但是文学也极精湛,毕竟精研道家典籍多年,儒家之学也不是没有学过。
王中孚作为他的弟子,虽重治学,但是道家的东西好赖还是要学的,不说别的,只说武功方面,有基础和没基础的人,就要差得远。
厉害的武功秘籍,不是出自道门便是出自佛门,最典型的便是现在还未出世的《九阴真经》,一个文官遍览群经、编纂道藏之时所得的精细体会,却比天下的什么神功宝典都要了不得。
索性王家的仆人们并不跟着听课,否则的话,定要忧心自家的少爷会否被教坏了。
从咸阳返中都的路上,唐无易带着王中孚走得不紧不慢,某处风景好,停下来游览个几天,是常有的事。
这么走走停停回了中都,已经是贞元二年八月了。
迁都是件大事,金主完颜亮便改了元,号为贞元。
完颜亮此人疑心重,又素有雄心壮志,见不得许多女真旧制,锐意革新,他这迁都既是为了便于交通全国,也是为了抓权。
若是在上京会宁府,白山黑水苦寒之地,乃是女真旧族势力最大的地方,他虽是皇帝,还要受人节制,迁都过后,炮制金国贵族里那些保守党、他信不过的人,就简单起来了。
若非必要,很多女真贵族是不愿迁都的,因而反倒是汉化的女真和汉人,在中都这边比较多。
金国汉化,乃是加强其统治的好事,然而汉人中的有识之士,却不免为此感到痛心疾首。
黄裳虽是唐无易的曾外祖,然而二人每年相聚也就一两个月的时间,盖因唐无易身处大金中都,让北宋年间出生、及第、为官,遍识大宋繁华的黄裳难免心下怆然。
然而收下王中孚后,唐无易终于想到了一件事。
他这曾外祖身上最大的财富,并非是什么九阴真经,而是《万寿道藏》。
《万寿道藏》乃是黄裳当年奉徽宗之命编纂的,遍集当年天下道经之精华,只可惜当年汴京失陷,《万寿道藏》也多有毁于战火的。
《万寿道藏》没了自然可惜,唐无易这些年也多有收集其残卷,以填充自己底蕴,不过有了黄裳这个活宝典在,倒能简单许多。
黄裳何以从不通武事的文官成为武林高手?
便是因为他奉命编纂道藏,怕成品不过关惹得“道君皇帝”震怒,字字小心,句句斟酌,一言一辞,都铭刻在心。
黄裳的记性很不错,而他对道藏的记忆又很深刻,所以一些亡佚的部分,唐无易渐渐就将它复原了起来。
系统是有资料存储功能的,但是这到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有唐无易一个人能看,也实在可惜,于是他便常拿了几刀宣纸,一笔一划将早已消失于战火之中的典籍复原。
然而为人师表,可不能随意偷懒,于是王中孚每日练字的内容,便是唐无易口述的道藏。
唐无易是教王中孚武艺的,但是成日里教王中孚学道的时间比练武的时间还多。
*
哐哐,门响了三下。
“老师,我进来了。”王中孚穿着一件蓝底黑边的练功服,收拾得利落妥当,边说边跨步迈了进来。
他那年轻的老师正埋头写着道藏,等到王中孚惯例在常坐的位置上坐好,才开口:“今天来晚了。”
王中孚沉默了一会儿,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难道让他直接说“老师,我们家跟来的老仆觉得我跟着我们家护院习武都比跟着你有用,方才正拉着我不让来”吗?
他自己是明白这位老师不是个寻常人物,自己近些日子很有长进,但是老仆看不明白啊!
好容易仔细给人说道明白,今天的课业却迟到了,说谎,是很容易被看穿的,但是实话实说,嗯,他怕老师待会儿就要拍死自己,或者拍死自家老仆。
不过这也赖不得他们,实在是老师自己个儿也有点不像话。
唐家老太爷在大宋的时候就是文官出身,姻亲、门生、故旧、同党等,相互之间串联起来,便是好大一份人脉。
官宦之家,家中子弟想要出息,便简单多了,几代为官下来,唐无易还真就是唐家最出格的。
唐无易在家中很是得宠,他是二房的长子,母亲早逝,父祖皆怜惜他,父亲的继室也是个体贴妥当的,待他极好。
然而他个性放纵不羁,我行我素惯了,唐家在中都有宅子他偏不待,在城外修了道观,虽不曾入道、取道号,然而这表字却被他换成了“太&安”,颇具道韵。
“太”同“泰”,然则长辈给他取的字原先是“安泰”之“泰”,换成“太&安”,意思却是有些变了。
唐无易自己明摆着准备出家做道士,虽则与都中权贵多有交游,但还是有人将之视为“不肖”,王家跟来的老仆见其做派,虽碍于救主恩人的身份不便多言,私下里面对小少爷的时候,多少是有牢骚要发的。
王中孚脑子里快速地过完这些心思,还未曾想好该怎么说自己的理由,便听到唐无易又开口换了话题:“近些日子,抄录道经,可有什么收获?”
这题简单,他会答!
王中孚好歹是个天才儿童,练字本就要专心,近些日子唐无易又是口述,免不了聚精会神将心思多放些在上面,要说收获,可是不少。
唐无易从不怀疑王中孚的理解能力,这也是个黄裳式的人才,真正的自成一脉,能人所不能。
王中孚称他老师,二人之间并不是武林人士意义上的师徒关系,而是普通的师生关系。
这些日子他替孩子打了武道文化的底子,日常也有教授一些强身健体的动作,不过真正的戏肉,还没上。
“中孚,你可知为何我教你这几月,最常让你做的便是抄录道经,射、御之道未尝教,所谓武艺也没让你学吗?”
“中孚不知”,王中孚恭恭敬敬地回答,“不过老师当是有自己的打算。”
“是有打算,原本准备着再过些日子再和你说明白,不过今日也算是恰逢其会了,你跟我来。”唐无易站起身,出了书房的门,带着王中孚往道观外头走。
他这道观只修了两进院子的大小,在中都这地方来说,并不算多好,况且又是在城外,不过该有的都一应俱全,出了观门,便是一片树林,只有一条三尺宽的小道,从山下通到这里。
索性这山不高,从山下来这里,一盏茶——也就是约莫一刻钟——的时间,足够了。
唐无易寻摸了一棵需一人环抱的大树,问王中孚,他可否只凭自身之力便弄断它。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这虽然是个江湖武林的世界,但是五绝之流的高手也是凤毛麟角,内力深厚,便是一流高手,寻常江湖人士,没有修炼出内力的,除非专修外功,否则的话,仅凭自身之力,想要弄断这棵大树,也很难,更何况一介小儿。
“中孚,你看好了,我要教你的,可不是寻常武艺,而是武功。”说罢,轻飘飘一掌拍去,大树应声而断,将边上的王中孚吓了一跳。
其实拍石头、在石头上写字,也都是可以的,然而没有练武,是想不到这难度有多高,因此这两项,还得留着日后再打击一下小朋友。
唐无易觉得自己现在很像诱&拐小朋友的怪蜀黍,拿着个新奇的东西在吊小朋友的胃口。
“你可愿学?”
“弟子愿意!”毕竟还是少年人,唐无易这根胡萝卜吊出来,王中孚哪里有不答应的?
不过答应下来以后,王中孚又有些犹豫地说道:“那,弟子日后,还能去科举吗?”
“自然是去得的,习武非一时一日之功,你想要做其他的事,自然是可以的。”
“谢老师。”
“还叫老师?”
“谢师父!”王中孚很机敏地行了个大礼,磕了个头。
宋代没有动不动就磕头跪拜的礼节,行此大礼,自然表明了王中孚的心迹。
“好,好!”唐无易大笑起来,连道了两声“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