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鸣如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80、第 80 章,[三国]兴汉,剑鸣如歌,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知不觉,又到了年尾。

庐江虽在扬州,却在偏北的位置。入冬以后,天气转冷,富裕的人家开始烧起火炭。

冬季,是万物沉睡的时节,百姓也不再需要耕种。

女人在家做女红,男人则强健体魄,甚至做一些训练,为来年的征兵时节做些准备。若是没有这样的意向,那就干脆修生养息。

这些日子,凌寒也闲了下来。

“又快要过年了啊。”

自他穿越到这里,竟然已经有五个年头了。

经杨真提醒,凌寒才意识到,自己,或者说长沙王刘影,已经到了加冠的年纪。

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是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或是尊贵的族中长辈来主持。

理论上,行了加冠之礼,才算被一个真正得到社会承认的成年人。

对于皇子来说,很多时候则会提前加冠,以便于早早开始参与政事。

不过,汉灵帝在世时,显然并未替他的三个儿子加冠。

越是和平时期,对礼仪就会越注重。

反之,到了东汉末期,以及之后的乱世,许多礼仪已变得不再那么较真。比如头发——

男子行完冠礼,才会将头发盘成发髻,谓之冠发。在此之前,则应当蓄留长发。

但凌寒为了平时方便,一直都是束着发,从来没有人会觉得这样不妥。

世家一些尚未加冠的小辈,作此打扮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即使平时不太将这些士人规矩放在心上。

加冠这种重大的成年礼仪,凌寒还是要认真去做的。

只是,该找什么人为自己主持加冠的仪式,是一件颇为烦恼的事情。

皇帝去世,一般会由年长的皇室宗亲为成年皇子行加冠之礼。

凌寒身边的汉室宗亲……隔壁丹阳郡的刘繇倒是一个,年纪也算符合。

可凌寒要是找他来为自己加冠,那大概会令所有人笑掉大牙——

判断一位宗亲身份的尊贵程度,主要是看他往上追溯多少代才能追溯到皇帝。

而刘繇往上追溯,一直要追溯到汉高祖刘邦,刘繇的祖宗乃是刘邦的庶长子刘肥。

血脉一代代传下来,不断地远离嫡系。

到了刘繇这一辈,早已是远得不能再远的远亲。

三国中另外几位耳熟能详的刘姓宗亲,刘备、刘表、刘璋,皆是如此。

若是在盛世,不管是皇家还是世家,都已经不可能再将这些人看作皇室宗亲。

正是因此,刘表年轻时才会遭受迫害逃离京城,刘备更是贫穷得去卖草鞋。

也就是在乱世,他们占据了一块地盘之后,才能勉强打着皇室宗亲的身份来招摇。

当然,如果这些宗亲的父辈能够凭借自己的本事身居高位,就要另当别论。

刨除了皇室宗亲以后,那么第二合适的,就应当是教授皇子读书的师长。

一般能够教皇子读书,本身也会是很有名望的大儒。

但凌寒显然也没有这样的师长。

名义上的师父倒有一个,枪神童渊。

可童渊远在常山。

即便不在常山,由童渊这样的以武艺出名的来为皇子行加冠礼……同样难以想象。

完全想不到合适的人。

正在凌寒为此感到烦恼之时,收到了一封来自徐州的书信。

是郭嘉寄来的。

信上说:大儒郑玄已于数日前出发前往庐江,大概这几日就会到了。

郑玄名望巨大,学生遍及天下。

是东汉末年最著名儒家学者,甚至说是第一人也不为过。

此前,郑玄一直隐居在徐州。

凌寒知道此事,但只是托下人送了份礼物,意思一下,聊表敬意,并没有去拜访,也没有招仕。

因为在他心里,这些鸿儒大家,一定是会极重礼仪的。

作为一个现代人,凌寒根本不可能时时刻刻,每个举动都完全符合汉代的礼仪。

寻常的士人,看到他一些小节上的不合礼仪,哪里有胆子指出来。

承载着大汉希望的皇长子,做出了种种近乎奇迹般的壮举。

就算在很多时候不合礼仪,也根本不会有人放在心上。

他们往往在心中这样想:“殿下自小体弱养在深宫,想来先帝并没有教授殿下众多礼仪规矩。如今这世道,汉室衰微,当务之急乃是兴复汉室,殿下委实没必要在意这些小节。”

当然,这些不合礼仪,仅限于在一些无关痛痒的敌方。

比如先前,凌寒下令让男宠可以拥有一个合法的通房地位,士人们风平浪静地接受了,没有表现出任何异议。

但要是合法的正妻,下面就一定会掀起巨大的反对声。

不过,即使是小节,也只是寻常的士人才不会在意。

或者说,他们不愿意因为这种小事,平白地惹恼凌寒。

可是像郑玄这样的大儒就未必了。

他们本身拥有巨大的声望,即便惹得凌寒不满,凌寒也不可能因为几句忠言对他们怎么样。

那么,一旦大儒对自己提出了礼仪的问题,自己到底改不改呢?

置之不理,无疑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凌寒并不是不能认真地学习古代的礼仪规矩。

而是很多时候,这种规矩与实际效率是相违背的——拿最简单的来说,平时若是不束发,那会非常不方便。

凌寒确信,但凡是有可能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礼仪,自己早晚会全部废掉。

他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改变世人的思想之前,很难很难。

但自己起码要表现出一个态度——

对于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大家没必要完全严格地遵守。

仍然以束发为例。

如今的扬州,年轻一辈的世家子弟,他们当中之所以有许多人,在未加冠前就束起头发,这与凌寒时常束发示人是脱不了干系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当士人发现凌寒不喜欢遵守刻板的礼仪。

那么对于一些不触及根本的礼仪,他们往往也会容易展现出不在意的倾向。

而一旦影响了士人,最终,士人就会慢慢地影响到全部的百姓。

出于这样的考虑,尽管与大儒打好交道有诸多好处,凌寒也从没有去主动拜访。

没想到,郑玄竟然会不远千里,从徐州来到庐江。

郭嘉还真是不负鬼才之名,又一次的神机妙算。

自己才开始为加冠一事烦恼,他就已经将郑玄送到自己面前了。

在父亲、宗亲、师长之后,这样的大儒显然就是最恰当的人选了。

凌寒当即命人去收拾一座宅子出来。

又开始搜集各式古书籍,提前放进书房,等待郑玄的到来。

两日之后,郑玄果然到了。

听到消息以后,凌寒立刻赶过去。

他亲自将郑玄接到了提前准备好的宅子,让对方先好好休息几日。

至于加冠的事情,过几日再议论也无妨。

郑玄年近六旬,一路长途跋涉,身体的确很是疲累。

在长沙王告辞以后,他踱步前往寝房歇息。

身体虽然疲惫,精神上却十分振奋。

青年时,为了钻研经学,郑玄曾四处游学,遍访各地。

先是桓帝,后是灵帝,天下仍属和平,可百姓的日子却过得苦不堪言。

他同情那些百姓,却毫无办法,只能将精力投身于儒家经典,立誓不问世事,将穷尽一生整理古学典籍。

在徐州时,郑玄便听说过长沙王的仁义。

因为长沙王不曾请他出仕,他便也没有主动出仕的打算。

前些日子,颍川的郭奉孝前来拜访,请求他前往扬州庐江郡,为殿下主持加冠之礼。

郑玄想了想,长沙王殿下是有能耐的,又怀有仁爱之心。

自己身为汉臣,也的确应当为汉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于是,他千里迢迢地赶过来了。

而这一路走来,郑玄又一次亲眼看到了诸多郡县的情况。

相比十数年,数十年之前,如今分明处于乱世,可长沙王治下的徐扬两州,却比当年好了太多太多。

郑玄发现,长沙王非但是一位仁义的皇子,才华横溢的皇子。

而且还是一位真正有希望解救全天下百姓的君主。

还在徐州时,他便听说过长沙王殿下下令,使得男子也可以成为另一名男子的通房。

以及学生间谈论的,长沙王殿下如何如何英明,唯一令人感到不解的,殿下身为皇子,却时常不遵循士人间的礼仪。

与凌寒担忧的不同。

这些不合礼仪的事情,郑玄却是完全理解的。

比起其他人,郑玄多位故友久居京城,身处高位。

他对于长沙王的身世,要比所有人了解得都多,哪怕是皇家侍卫杨真也比不上。

出生时便差点夭折。

之后又被一位有神通的疯癫道人断言,此子将来非是大吉,为大汉开创前所未有的盛世;便是大凶,有覆灭天下之危机。

若非后来生了一场大病,自此病弱不得起身,且隐约有痴傻之状。

否则,或许当年宋皇后去世后便会被……

如今看来,当时只怕是皇后临终前的叮嘱,又或是殿下早熟。

有意为之,才能活到今日。

自小处在这样的困境里。

得以脱困的时机,竟是父皇去世、整个皇室朝廷为西凉贼首董卓所控制。

殿下不喜皇家的规矩,乃至厌恶世家的所有礼仪。

大概也是理所当然吧。

时至今日,疯癫道人的预言竟应验了大半。

纵观徐扬两州的时景,若是长沙王殿下将来当真能够收复天下,岂不就能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在抵达扬州之前,郑玄只打算为殿下行加冠之礼,以表汉臣之责。

此时此刻,他却已决心要做得更多。

作者有话要说:  回到学校了,离开了懒窝,恢复日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豪门小说相关阅读More+

女子高中生不正常日常

金银琥珀川

骄主

姑苏小桥

我穿越到自己的小说当路人

载岳

天谕九歌

悭墨

穿越诸天万界

天帝大人

终极兵神

花生是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