餹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8章 赵佶的帝王心术(粽子节快乐),水浒之曹大官人,餹柒,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高俅却在曹侒走后,连忙进宫将曹侒所说一字不差的禀告了赵佶。

赵佶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当初也是学习过帝王心术的,但凡有异心的人,会对自己十分的自律,他肯定不会让自己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反而是那种有各种各样毛病的人,最是不可能有异心。

因为他们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这样的人难成气候。

赵佶听到种师道贪财好色的种种作为,会心一笑。

“官家,看来这个种师道是否放心!”

赵佶没有说话,思绪万千,说起来这种师道也算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种师道乃是大儒种放从曾孙、名将种世衡之孙,原名种建中。

因为避讳宋徽宗建中靖国的年号,改名为师极,后被宋徽宗御赐名为师道。

种师道升任原州通判、提举秦凤常平,因为议论役法忤了蔡京旨意,改任庄宅使、知德顺军。

随即蔡京一伙奸邪又诬告他“诋毁先烈“,将他罢官,并且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将他列入“党籍“。

种师道被屏废十年后,才以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泾原都钤辖身份知怀德军。

可以说种师道对蔡京一伙是深恶痛疾,势同水火。

但是凭借蔡京在大宋的权势,种师道这辈子也不要想往上爬,不管他能立多大的功劳。

如果不是宋徽宗一直有心提拔他,怎么可能一直一路高升。

童贯掌握兵权后西征,一路作威作福,官员们见到他一齐跪拜,种师道作长揖而已。

童贯打算迁徙内地弓箭手充实边防,却说成是新边疆招募的。

宋徽宗又咨询种师道,种师道说:“臣恐怕弓箭手还没有边疆在立功,内地已经受到了骚扰。“

宋徽宗赞许他的意见,赐给他袭衣、金带,任命他为提举秦凤弓箭手。

当时五路都设置此官,宋徽宗说:“你是我亲自提拔的。“

童贯相当不满意,种师道因此不敢接受任命,经过请求得以提举崇福宫,不久以后改任西安知州。

种师道屡次升迁至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渭州知州。

后来朝廷又命令种师道统帅陕西、河东七路兵攻打臧底城,规定十天必须攻克。

宋军兵临城下后发现敌人守备非常坚固,几天后官兵开始倦怠。

有个列校偷懒,自己坐在胡床上休息,种师道立即将其斩首于军门示众,下令说:“今日不攻下此城,你们都和他一样!“

众人震动,鼓噪登城,城防于是崩溃,宋军八天就攻下了臧底城。

宋徽宗得到捷报后欣喜不已,升种师道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

种师道又随从童贯担任都统制,被拜为保静军节度使。

童贯作为西军监军多年,培养亲信,但是种师道在西军中的威望极大,眼中威胁到童贯。

但是童贯毕竟是赵佶委派的监军,一直运用宋徽宗的权势来打压种师道和他的种家军,两人也是积怨已久。

古代的监军不是一个固定职务,都是临时任命,他们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监军在军队中获得的的权力越来越大,最后竟有了生杀大权。

但是自从唐玄宗时期开始的,他弃朝臣而不用,却使用起不伦不类的宦官来当监军。

唐玄宗是搞政变上台的,所以对权力的占有和分配都非常敏感。

他当政的前期,宰相从来没有用长久的。

别说这些大臣了,就是有点风吹草动的,立马就冤杀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可见多疑到什么程度。

但他却非常信任太监,从开元时期起,以高力士得宠为标志,宦官作为一个强劲的政治势力,正式登上了大唐帝国的历史舞台。

宦官任监军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成为了中晚唐历史上的一大弊政。为什么这么说?

宦官由于出身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以及残缺的生理结构对人格心理产生的影响,再加上他们在政治上与皇权的微妙关系,使得宦官这个特殊群体在为人处世方面,通常会比一般的文臣和士大夫更缺乏原则,更注重私利,更容易干出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

当监军也是如此,凭着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凭着皇上的宠信,这些宦官们开始越俎代庖,经常替代将领取得实际的指挥权。

童贯作为赵佶身边的红人,赵佶对于他的信任可谓无人能比。

童贯也确实没有让赵佶失望,成为难得知兵事的监军。

童贯在西北可谓权势熏天,没人能及,说是西北的土皇帝也不过分。

但是宋徽宗却不担心,因为童贯在他看来毕竟是一个阉人,他的权势都是依靠自己的恩宠得来的。

难道一个太监还能造反不成,他们只有紧紧抱住皇帝主子的大腿,才是唯一的活路。

但是种家不同啊,名门望族,如若揭竿而起,那可能真是一呼百应......

太祖皇帝当年也只是掌管着殿前禁军,机缘巧合下在一帮兄弟人的拥护下建立起大宋。

单轮数量和战斗力不如今日的种家军。

所以宋朝历代皇帝对于武将的防范之心,从未停止。

“好色?种师道和其妻尹氏的感情深厚,连妾都没有纳,哪来看到年轻貌美的姑娘就.....”

宋徽宗想要用一个人,肯定把他祖宗八代都调查清清楚楚。

种师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家里有什么人,肯定什么清楚。

“那就是曹侒说谎?收了种师道的好处,合伙起来欺瞒官家。”高俅这时候也不准备给曹侒说话,直接把锅甩给了他的好贤侄---曹侒。

“曹侒,也没有说谎!曹家也断然不会跟种家走这么近。”宋徽宗开口说道。

高俅想了下,也对啊!

以曹评这做人做事滴水不漏的风格,也不会允许自己唯一的儿子跟种家人过往甚密,落下武将结党营私的口实。

而且曹家树大根深,远远不是种家能比的,虽然曹家依然没落,但是曹赵两家早就融为一体,否则曹评兄弟二人不会皆手握兵权,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官家对他们还是很放心的。

以后还是要跟曹家兄弟多走动走动。

曹侒刚封侯,圣眷正浓,得让自己家的小子跟他多走动走动。

如果曹侒也没有说谎,那就是种师道自己....

高俅突然想到一个可怕的事实,额头上的汗都出来。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宋徽宗突然说出这一句。

旁边的高俅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猜测,于是小心翼翼的说道:

“难道这些贪财好色的行为.....都是种师道自编自导?”

“官家,难道那种师道的难道为了明哲保身,自污?”

“那此人的心机......”

高俅立马捂住自己的嘴巴,妄议朝中重臣,这可不是自己该在官家面前表现出来的。

这种师道不简单啊!

古往今来,但凡功高震主的臣子,如果不能韬光养晦,或者及时抽身而退,往往下场凄惨,比如文种,比如伍子胥,比如白起,比如韩信……

秦朝名将王翦创造了一种保全自己的新方法——自污。

看来种师道也深谙此法。

当时,秦国准备攻灭楚国,面对嬴政的询问,王翦认为必须出兵六十万才有把握,而年轻将领李信觉得二十万部队足够达成目的。

于是,秦国任用李信为统帅,进攻楚国。

战局的发展证明了“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的正确性,秦军先胜后败,尽管一度攻破楚国首都,还是失败而归。

嬴政重新启用王翦,并给了王翦六十万军队的统领权。

在出征的时候,王翦请求嬴政赏赐自己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不动产,还半开玩笑地说,趁现在大王看得起我的时候,多为子孙后代置办些家产。

不仅如此,在秦国军队的行军途中,王翦又接连5次派遣使者向嬴政索取良田,而这时候,秦军甚至还没有走出函谷关。

王翦身边的人也觉得这个主帅实在是太贪婪太急吼吼了,王翦解释说,现在几乎全国可用的兵力都在我手上,大王又是一个多疑的人,如果不是这样贪婪,无法表示自己永远站在秦国立场上的决心,要知道这些不动产都在秦国,是带不走的,我要求得到这些不动产,正是要让大王不至于怀疑我会叛离国家。

不得不说,这种自污的手段很有用,王翦不但在统一中国的进程中建功立业,而且保全自己安然度过余生。

李靖是唐朝的战神,擅于兵事,长于谋略,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奇兵突袭攻灭东突厥一役,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而且也洗刷了李渊与李世民向突厥屈尊的耻辱。

但是,一向治军严谨的李靖在这次战役中,竟然纵容手下的将士私分缴获的金银珠宝。事实上,李靖这也是自污,因为功劳实在太大,大到威胁到自己人身安全的地步,只有自污,才能让功劳打上一点折扣,也让李世民对自己放心。

天下太平之后,李靖更是阖门自守,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窝在家里老老实实,坚决不掺和到朝廷政争中。这样的低调获得了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也保证了自己的善终。

.................

“高卿,难道忘记我朝的开国大将石守信?”

石守信是北宋开国名将,位列六位翊戴功臣之首,还和赵匡胤一起拜过把子,是“义社十兄弟”的成员。

之前的石守信是一位仁将,作战勇猛的同时,一向重义轻利,但自从“杯酒释兵权”事件发生后,他忽然顿悟,从此开始追求声色犬马,疯狂聚敛财物,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财迷加**”的形象。

高俅当然知道石守信的故事,但是石守信毕竟是本朝开国大将,不是高俅能够谈论的。

所以高俅只能在官家面前谈论王翦和李靖的自污手段。

“官家,那以后该如何处理种师道。”

“朕倒是他希望他成为我大宋的王翦、李靖!朕也不是嫉贤妒能之人!”

“但是种家这些年,越来越过分,他们认为自己为朕镇守边疆,劳苦功高,渐渐变的目中无人!”

宋徽宗目光突然变得锐利起来,接着说道:“高卿,你还记得半年前的大比武?那种溪端是无比嚣张,他们眼中还有大宋还有朕?”

“如果不是曹侒击败了他们,他们都要上天了,他种师道成为大宋的王翦、李靖,朕不惜赏赐,就怕他成为大宋冢虎!”

“冢虎!”高俅听到这个词吓得后背一凉!

这可是司马懿啊!

官家对种家已经忌讳到如此地步?

看来自己以后还是要离种家远点,免得惹火上身。

当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虽然这宋徽宗是一个文艺骚男,但是他毕竟是大宋朝的一国之君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通灵世界

摇曳红酒杯

舒门茗香夜昭昭

林莫寻

方莹末世生活

方方旭日

他的小哭包

四未

窈窕美人(重生)

丸子炒饭

女主她权倾朝野

京口北固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