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章 青台镇,风雨大宋,安化军,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看看天近中午,杜中宵与韩月娘辞别了家人,登上官船,一路顺流而下蔡州。这一带河流众多,水运发达,不下于两淮地区。不过河流与唐州不通,从蔡州下船,翻过分水岭,由陆路到达唐州。
唐州位于西京河南府到邓州、襄州的交通要道上,自古为沟通南北的要地,方城山上有大段楚国修的长城。这里也是江汉地区到中原最近的道路,翻过方城山,就近许州,到两京一片坦途。太宗时候,曾经在这里开襄汉漕渠,意欲沟通南北,最后以失败告终。后世的南水北调,走的也是这里的垭口。
作为战略要地,晚唐五代在这里打了太多的仗,至今人口没有恢复,有大量闲田。大宋立国时,人户不足一万,发展了六七十年,现在也只有一万多户。
杜中宵制置营田的衙门不在唐州城里,而在唐州附廓倒泌阳和北边的方城县中间的青台镇。青台镇东邻堵水,扼守南北交通要道,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四周土地平坦肥沃,又有河水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由于打的仗太多,这里人口很少,周围大片闲田,适宜开垦。
从京城来的两万余汴河纤夫,大多安置在这里,已经先期到达。杜中宵公务在身,没有先去唐州见本地官员,直接带了随从,来到青台镇。
青台镇不大,只有两三百人户,进了城门,依然有大片空地。这城不知道是何年所筑,因为地处交通要道,毁了筑,筑了毁,不知打了多少的仗。此处是南下邓州的门户,镇中有巡检司,五六十厢军。
得到杜中宵到来的消息,本镇巡检和监镇一起到城外迎接,簇拥着进了镇里。监镇的衙门只有一排五间房子,此时打扫出来,做为杜中宵的住地。
先期到达的纤夫站在街道两侧,大多数人袖着手,懒洋洋地看着进城的杜中宵。他们大部分拉了一辈子的纤,对种地一窍不通,对未来的生活十分茫然。到了地方,长官约束不住,纷纷涌进城里,在待道两边,城中的空地上搭起帐篷,把个小城搞得鸡犬不宁。
杜中宵骑在马上,看着城中的情形,不由皱起眉头。这些人在河边拉着纤,喊着号子,一步一步前行分外有纪律。可一旦缺少了管束,那就花样百出,比普通百姓强不了多少。拉纤的时候,往往是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组织,拉帮结派还胜过普通军队。
看看天色不早,杜中宵懒得约束,随着监镇进了衙门。
请杜中宵上座,牛监镇满脸堆笑,上前行礼道“此处小镇,下处简陋,运判将就歇下。”
杜中宵左右看了看,这处衙门实在太小,安排不下自己衙门的一众人员,对监镇道“我先在这里歇些日子,别选地建衙门官署,你这几日先到巡检寨里将就。”
“不妨事,不妨事,下官哪里都可将就。”
牛监镇只是个三班借职的小官,跟杜中宵的地位相差太远,还想着长官提携,万事好商量。
歇了一会,饮了杯茶,杜中宵回到住处换了便服。牛监镇和姚巡检在衙门院里摆下酒筵,为杜中宵一行接风。他们这是第一次接待这种身份的人,两人分外卖力。
分宾主落座,满了酒,牛监镇和姚巡检一起举杯“运判到小镇来,真是蓬荜生辉辉,下官分外荣耀。且请满饮此杯,为运判接风!”
杜中宵饮了酒,两人指着桌上的菜道“小地方,没什么好物招待,运判莫怪。这上好的羊肉,运判将就用着。还有新挖出来的藕,清脆可口,运判尝一尝。”
吃了一会菜,饮了几杯酒,牛监镇又命人端了一盘细长的东西来,对杜中宵道“运判,本地产的甘蔗,格外清甜,运判用了解一解酒。”
杜中宵一口酒差点喷了出来,看着盘子里的甘蔗道“你们这里还产甘蔗?”
“产的,产的,自古就有。只是此物不耐寒,种的不多。”
这里属于汉江流域,原则上属于秦岭淮河以南,算是广义上的南方,但杜中宵怎么也没想到,还能产甘蔗。这个年代的气候估计比后世暖和一些,甘蔗的种植地域比较靠北,现在最大的产地,并不是后成的两广地区,而是江浙和川蜀。
拿起一段嚼了两口,确实清甜,这个季节吃到这种东西可不容易。
把手中的甘蔗放下,杜中宵道“此时砂糖昂贵,你们这里既然产甘蔗,怎么没听说产砂糖?”
牛监镇陪笑道“不瞒运判,我们也听说榨糖可以赚大钱。前些年有人从江浙请了有艺的人来,试着榨糖,只是做不成。听人说,我们这里太过靠北,地气寒,虽产甘蔗,里面却不含糖。”
杜中宵点了点头,心中明白,应该是品种不对了。甘蔗可以榨糖,但并不是所有的甘蔗都适合。有的品种,只适合嚼了吃,类似于水果。
不过话说回来,只要是甘蔗,咬着甜,就能够榨出糖来,只是划不划算罢了。一见甘蔗,杜中宵还以为可以在这里开甘蔗种植园呢,看来是自己想多了。不过能产甘蔗,这里就应该产很多南方作物。此地到两京交通便利,能够生产南方的作物,就可以卖到京城赚大钱。
喝了一会酒,杜中宵问起当地的农业条件。牛监镇道“由此地向北,一直到方城县,多是低山土坡,不下数万顷。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人口辐辏的地方。只是晚唐离乱,人户逃亡,现在多是闲田。这里雨水多,与方城山北边可不一样,坡地也种得好庄稼。若是平地,自古以来就种稻麦。”
还有一个原因牛监镇没有说,太宗年间修襄汉漕渠垮坝,冲的正是这一带,到现人口也没恢复。
此时的粮食作物,产量最高的就是水稻,特别是收稻还可以再种一季小麦,同样的面积,产量比其他作物翻番。此时地广人稀,官府的税收,甚至大部分地区地主收租,都是按一季来的。一年能够种两季粮食,就比其他地方富裕。
见杜中宵听了面带喜色,姚巡检补充道“惟一不好的地方,由于多经战乱,人户逃亡,多年水利不修,原来的坝渠大多已毁。要想种好庄稼,要先修水利。”
对于营田务来说,有的是人手,修水利算什么。杜中宵不但是修水渠,还想修道路呢。由此到汝州有一道垭口,恰好穿过黄河跟汉水的分水岭,沟通南北。道路修起来,到中原就方便了。那处垭口地势不高,当然的襄汉漕渠,就是想从那里通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