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1章 主战,风雨大宋,安化军,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析津府地震的消息迅速报到开封,中书下令免遭灾的州县租税。紧接着,皇帝下德音,赦免河北路的罪囚。受震灾影响最严重的契丹,同样免了析津府的赋税差役,涿州停止了修城。
正在争论该不该接受南逃契丹百姓的宋朝群臣,因为契丹免了差役,朝堂再次发生争吵。
下了朝,杜中宵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刚才朝上吵得一团糟,比菜市场还热闹,杜中宵都记不起自己说了些什么。谏官龚鼎臣和贾黯坚决认为震灾之年,上天示警,不可动兵。要把契丹百姓还回去,与契丹交好。杜中宵带头反对,吵得天昏地暗。
回到官厅坐下,吏人上了茶,杜中宵一个人坐在案后发呆。
其实想想,在朝堂上与人争吵挺傻的。可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这个年代的政治生态,朝堂上吵不赢,就不能把政策推行下去。一味硬推,就失了官员声望,对朝廷对自己都不利。
禁军整训到现在,三个月了,第一批新招的士卒已经完成新兵训练,正在重新编成。杜中宵感觉得出来,在大量留用旧军官的情况下,整训完成后,如果不打仗,新的军队会迅速腐化,向旧军队靠拢。所谓的新军,仅仅是靠制度和新的训练,不经过火与血的洗礼,无法完成蜕变。
为什么会这样?杜中宵也很难理出头绪。总之是千头万绪,好像一张大网一样,整个社会都把军队罩住了。没有优异的战绩,制度怎么改革,军队也很难立住脚。在这张大网笼罩下,军队的人很快就会熟悉新的制度,重新长成一个怪物。
叹了口气,杜中宵站起身来,在官厅中不断徘徊。河曲路是特殊情况,从营田厢军开始,相当于另想炉灶。现在不行了,旧的军官不能完全淘汰,仅仅靠军校,很多人都能找到位置。在新的制度下,他们很快就会适应,把旧军队的习惯带回来。
地震?杜中宵摇头。不说地震带来的破坏,这个年代的天灾,与后世的天灾,对政治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这是天意,很多人这样认为,而且忧心忡忡。
一个吏人进来,拱手道“太尉,今日要到崇政殿议事,到时候了。”
杜中宵回过神来,点点头“是啊,到时候了。”
说完,理了理朝服,拿了自己的笏板。田况等人已经等在外面,与杜中宵一起,向大内而去。
进了崇政殿,行礼如仪,杜中宵与众大臣各自落座。
赵祯道“本来朝廷已定,命张岊带所部到河北路驻防。前几日契丹析津府突然地震,有官员提出这个时候,应以安静为主,反对张岊移防。诸位以为如何?”
杜中宵捧笏“契丹还在,河北路一马平川,必须驻有重军。现在党项已灭,西域平静,不必驻扎大军。整训完成的军队,应该都调到河曲、河东和河北三路。地震只是天灾,朝廷妥善救灾就是,不必影响朝政。在河北路有了足够的兵马,面对契丹才有底气。”
知谏院贾黯猛地站起来“臣以为不可!地震乃上天示警,当保境安民,切不可生事。契丹内战五年,哪里还有力气大打?河北路现在有三十余万大军,契丹人断无可能南下做乱!”
杜中宵道“谏院,地震在析津府,本朝州县只是受牵连而已。上天示警,也是示警契丹。更加不要说,燕云十六州本是汉地,朝廷必然要收回来。以前力有未逮,也就罢了。现在兵精粮足,朝廷正应该奖帅三军,北上收复失地才是。”
贾黯还要再争,上边的赵祯道“太尉说的不错,地震是在契丹境内,本朝何必惊慌?太祖立国时心心念念的,就是北复燕云,混一宇内。去年灭了契丹,正该乘士气正旺之时,与契丹决一死战才是。”
听了这话,贾黯只好捧笏,悻悻然坐下。
赵祯道“契丹内部打了五年,本朝也乘机灭了党项,都是连年争战不休。按理来说,应该修整三五年时间,才能再起战事。不过,前些日子契丹百姓逃来宋境,引起边境争执。依契丹的本性,今年冬天很可能南下生事。朝廷必须做妥善布置才好。张岊一军,在西域并无大用,不如东来。”
文彦博拱手“陛下,张岊要东来河北路,就必须要把陕西路的禁军调过去。没有一两个月,如何做得来这些事?等到一切完成,只怕就要到冬天了。”
田况道“现在紧急时候,不必要一切都面面俱到。汉唐时候,中原才有多少军队在西域?只有一两万人过去,张岊就可以带军队返回。其余的军队,反正有铁路,慢慢西调就是。”
赵祯点了点头“不错,现在一切以河北路为重。其余地方,不必要面面俱到。”
见赵祯已经下了决心,文彦博不再说,只是拱手听命。
赵祯看了看众人,沉声道“朕心意已决,应该乘此钱粮充足之时,整训禁军,以谋北上恢复燕云之地。各衙门,应当禀承此意,用心于此。”
众大臣见状,急忙一起称是。
看着杜中宵,赵祯道“若要收复燕云,枢密院估计,要多少军队?”
杜中宵想了想道“燕云十六州,被太行山分为山前山后。山前大同府一带,朝廷已占朔州,契丹失了地利。如果两路进军,一路攻山前,一路攻山后,则大同府约需十五万人。山前的幽州地形开阔,是与契丹作战的主战场,需三十万以上。两者合计,加上预备军队,大约需要五十五万人左右。”
说完,又加一句“当然,这是说的整训后的军队。现在的禁军,从跟党项战了几年的情况看,是不适合参加大战的。现在整训完的军队,约二十五万。”
赵祯点了点头,又道“大军出战,约需多少钱粮?”
杜中宵道“以一兵食米三升计,五十五万人,一年约需六百万石。加上损耗,费粮不下七百五十万石。战事中损耗的弹药,以灭党项的情况看,需五百万贯以上。再加上奖励军功,各种消耗,以及供食战俘之类,总计需粮一千万石以上,需钱两千万贯。其余骑兵所需草料,尚不包括在内。”
赵祯听了,点了点头“三千万贯石,需钱也不多。为何骑兵草料未计?”
杜中宵道“现在军中到底要多少骑兵,还没有定论。一骑兵所费,大略相当于十个步兵,花费着实不少。而其在战事中的作用,又不如从前。军中现在存在争议,到底要多少骑兵。”
赵祯愣了一下,才道“若是依以前河曲路制度,一军中有三分之一骑兵,岂不要增数倍费用?”
杜中宵点头“正是如此。不过,若是五六十万大军,没有必要二三十万骑兵。”
灭了党项,收复西域,宋朝有了大量养马地,现在骑兵不缺马。不过,骑兵的花费太大,如果战争中没有必要,军中倾向于减少骑兵数量。而有些将领认为,契丹以骑兵见长,与草原的游牧民族作战,还是有大量骑兵为好。
杜中宵的意思,要想战胜草原民族,必须要有大量的骑兵。而且最好是有纯骑兵,可以单独快速机动。草原跟农耕地区不同,人口稀少,机动并不容易。
见众大臣都面露难色,杜中宵道“现在朝廷有养马地,马匹已经便宜许多。以前战马需五十贯到一百贯,近两年,只需二十贯而已。如果与契丹生死之战,没有十万以上骑兵是不可能的。算下来,还要再多五千万贯才好。总而言之,与契丹连年争战,一年总要一亿贯养兵。”
见赵祯看着自己,文彦博点了点头“依这两年的钱粮看,一年一亿贯,倒是不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