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醉梦倾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百五十八章:天统祖训出炉,召唤之天下归一,一醉梦倾城,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六百五十八章:天统祖训出炉
天统五年,在灭亡了秦国之后,邓昇为了邓国的传承与稳定,特地与皇太子邓灏制定了一份有关于皇位、爵位的继承制度以及对邓国爵位的袭封和食邑也做了规定,并且定为祖训,供奉在太庙,后世子孙不得更改。
次日朝会上,皇太子邓灏代表邓昇,向满朝文武宣读了祖训,众臣反应不一,能够进入景阳殿朝会的大臣,大多都是有爵位在身的,邓昇这份祖训一出,对他们来说有利有弊。
有利的是,规定了他们的食邑,同时对于食邑所产生的财产有了一定的保障,同时,继承人制度一出,也一定程度避免了家中子嗣为争夺爵位继承权和家产所产生的争斗。
而弊端就是爵位的袭封都是有规定的,而且到了几代人之后,还会不断地降爵,到最后,他们的子孙如果没有太过出色的人才的话,总会沦为普通人,甚至整个家族都会因此而没落,不过正所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邓昇决定了的事情,他们很难改变。
不过他们也不是很着急,因为能够进入景阳殿朝会的大臣,最低的都是侯爵的,这就是开国功臣的好处,虽然他们广义上来说,并不算是邓国的开国功臣,但是在邓国最弱小的时候,他们就坚定的站在邓昇旁边,一路伴随着邓国走向强盛,理论上也算是从龙之功了,所以他们比后来人更加容易获得爵位,而他们的爵位,最起码都得两代人之后才会降爵,而且两代人之后,侯爵变成伯爵,又能传承一代人,再变成子爵,又能再传承一代人,总得来说,就算后代子孙不成器,他们这个侯爵也能保证六代人的富贵了,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因此他们也并不是很抵触。
侯爵都不抵触,那些公爵和郡王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国公,就算后世子孙没出息,也能保证十几代人之后才会沦为平民,说实话,邓国的江山能不能传承十几代还是一个问题呢,而且现在邓国还没有完成天下一统,说不定能够还能再立功勋,将爵位往上提一提呢,每提升一个爵位,最起码都能保证两三代人的富贵了。
而群臣中要说谁最难受,就当数当朝尚书令胡惟庸和工部尚书刘健了,因为邓昇这一份祖训一出,几乎断绝了齐王邓尊继承大统的路了。
祖训规定,嫡长子是正统,只要活到继位的那天,不作死,皇位就跑不了,而且就算嫡长子早逝,只要有儿子在,那其他皇子也没有机会。
邓灏当了十几年的太子,深受邓昇信任、朝野拥戴,位置可以说十分稳固,只要沉得住气,这个皇位自然就是他的了,就算邓灏死在邓昇之前,但是邓灏还有好几个儿子呢,可以说,只要邓灏这一脉不做出会导致一房人都完犊子的骚操作,这个皇位基本就是他们的了。
如果说邓尊还有没有机会能够继承皇位的话,恐怕就只能是起兵了,但是邓昇在的时候,邓尊不敢,也没有机会,就算日后邓昇驾崩了,邓灏继位,以邓灏的威望和能力,说实在的,胡惟庸不觉得邓尊能够打得嬴邓灏,而且现在邓尊压根就没有半点兵权,怎么打?
难受啊,胡惟庸一党与太子邓灏不和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了,虽然胡惟庸不一定能够在尚书令的位置上熬到邓灏登基,但是到了胡惟庸这个位置和岁数,他更多的就是考虑家族的传承与发展了,如果邓灏登基之后,打压他们胡家,那就完犊子了,虽然说邓灏不一定会这样做,但是胡惟庸不敢赌啊,所以当发现了邓尊这个嫡次子之后,胡惟庸便打定主意,辅助邓尊夺嫡,捞一个从龙之功,说不定以后还能捞到一个勋王的爵位呢。
胡惟庸已经是郡公了,而且进了凌霄阁,只要不出意外,等到灭亡赵国,一统天下之后,胡惟庸这个爵位怎么也能提到国公的,但是勋王他就没有资格了,但是如果他一手将邓尊扶上皇位的话,那勋王还是有希望的。
但是邓昇祖训一出,直接断了胡惟庸的念想,而比胡惟庸更加难受的人就是刘健了,胡惟庸怎么说都是功勋老臣,而且还是进了凌霄阁的,邓灏日后可能会念及胡惟庸往日的功勋,网开一面,但是自己刘健就不一样了,他是胡惟庸一党的中坚骨干,可以想象,一旦胡惟庸退下来,原本属于胡惟庸的势力,就会顺理成章的被刘健接管了,一旦邓灏登基,第一个对付的恐怕就是刘健了。
而且刘健比胡惟庸年轻好几岁,他还有念想,那就是等到胡惟庸退下来,自己能够接替胡惟庸尚书令的位置呢,毕竟一个尚书和一个尚书令还有有着很大的差距的,刘健现在的爵位是侯爵,日后撑死了也就能够提到君爵,但是如果能够入主尚书令,那刘健最起码都能捞到一个县公,就算是郡公也不是不可能的,可现在祖训一出,基本断了他的念想了。
高坐皇座的邓昇可不管这些大臣是怎么想的,而且他也不需要太过理会,不过邓昇想了想,祖训还是有些需要补充的。
于是说道:“这份祖训,是朕为了大邓的千秋基业制定的,后世子孙不得更改,另外,朕还想在祖训之中加上一条。”
闻言,众人皆看向邓昇,都规范成这样了,怎么还要加啊?
邓昇迎着众人不解的目光,说道:“人活一世,不过匆匆数十载,无论是帝王还是将相都不能免俗,总会有那么一天的,日后,除亲王、郡王外,勋爵辞世后,按照生前爵位,追封一等,以表其功,以示恩宠!”
“臣等叩谢陛下深恩!”闻言,众臣纷纷伏地拜谢道。
死后追封一等,也就是说,勋王死后,可追封为郡王、国公死后可追封为勋王、郡公死后可追封为国公,后面如此类推,虽然这个做法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实际作用,但是对于身后之名却好看了许多,毕竟墓碑上,勋王怎么也比国公好听吧,他们自幼学文习武、辅助君王,为的不就是造福天下、名垂青史吗?
“太子,散朝之后,将这一条写入祖训之中。”邓昇对邓灏说道。
“喏!父皇,这追封是往后之人还是我大邓已故的功勋也可追封?”邓灏问道,邓国的功勋文武可不只是在世之人的,还有好一部分已经离世了,那这些人是否还要进行追封呢?
“追封,虽然他们等不到今日,但是朝廷也不能忘却和抹杀他们的功绩,既然是辞世后追封,自然也少不了他们。”邓昇想了想说道。
邓昇登基三十几年了,这么多年来,死去的功勋也不少,不过大多都是子爵、伯爵之类的,侯爵以上的也有几个,蔡封、李天虎、黄标、邓邕、苏弘、程昱,不过邓邕在邓昇登基之后,就被追封为郡王了,已经到顶了,没有继续追封的余地了,而李天虎、黄标、苏弘三人在死了之后,其实就已经追封了,唯一没有的就只有程昱了,程昱生前是蜀国公,那么现在就得追封勋王了。
“已故蔡国公、定国公、荣国公、荆国公、蜀国公都曾是我大邓之功勋重臣,大邓有今日,他们功不可没,然而蔡国公、定国公、荣国公、蜀国公辞世之时,我大邓爵位尚未完善,虽然有所追封,但是此等爵位,不足以表彰其功勋,因此,均需再行追封,以表其功!”虽然蔡封、李天虎、黄标、苏弘在死后已经得到了追封,但是邓昇表示,这个爵位不足以表彰他们的功勋,还需要继续追封。
“陛下圣明!”众臣赞道,虽然邓昇所做的,也只不过是给死去之人一个表彰而已,但是这就说明,邓昇从未忘记这些功勋老臣。
“父皇,如果需要对已故蔡国公、定国公、荣国公、荆国公、蜀国公进行追封,那就需要追封其为勋王,王号该如何选择呢?”邓灏问道。
勋王这个爵位虽然定下了好些年了,但是邓国从未有人得到过这个爵位,所以对于勋王的王号怎么选择,一时之间还真是没有头绪。
邓昇想了想,也是比较苦恼啊,如果是亲王和郡王的王号,还好选择,但是勋王就比较难了,以国为号的是亲王,以地方为号的是郡王。
再三思量之后,邓昇决定采用一些寓意比较好的字眼作为王号,于是说道:“勋王非亲王、郡王,无需纠结太多,选择一些寓意较好的字眼为王号便可以了,已故蔡国公蔡封追封礼王、定国公黄标追封定王、荣国公李天虎追封信王、荆国公苏弘追封永王、蜀国公程昱追封阳王,礼部挑选一个良道吉日,为诸王重修陵墓,以表其功!”
“喏!”礼部尚书陈群应道。
宣告了祖训以及为已故功勋进行了追封之后,朝会上又谈论了一些琐事,便散朝了。
散朝之后,三省六部便将祖训传阅天下,虽然邓昇并没有为祖训定下名字,但是所有人都称这一份祖训为天统祖训。
而与祖训一道公告天下的,还有蔡封、黄标、李天虎、苏弘、程昱几人的追封恩旨,恩旨一下,几个家族的门前顿时热闹起来了。
在官场向来都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人走茶凉,更何况是死了呢?李天虎的家族还好,毕竟李家人才辈出,但是蔡封、黄标、苏弘、程昱这几人的家族,随着几人的离世,便渐渐有些没落了。
蔡家和苏家还好,毕竟蔡家还有一个皇后女儿和太子、齐王这两个外孙,日后荣华富贵少不了,苏家也有苏云、诸葛亮这两个后辈撑着,但是黄家和程家就不行了,所以渐渐地,两家与外界的往来便少了许多。
但是随着邓昇的追封恩旨一下,本来门可罗雀的门庭,顿时热闹起来了,而天统祖训一出,程昱的蜀国公、黄标的定国公爵位就能袭封,就算没有扛鼎之人,有一个国公爵位,黄家和程家依旧是邓国最顶尖的勋贵,而且黄标、程昱生前人脉非常广,程昱是邓昇潜邸四大臣之一,与蒋琬、杨延昭、常遇春的关系非常好,黄标就更不用说了,当年可是邓国的大将军,岳飞、杨延昭、常遇春、李嗣业这些人都曾是他的部下,可以说,现在邓国军方最具影响力的人,都和黄标有关系的,有这些人脉在,再加上本身的爵位,短时间内没落不了。
“这人啊,还真是势利啊!”乾阳宫中,邓昇在听闻了黄家和程家的事情后,不禁发出感叹,黄标和程昱死后,由于家中没有人能够再次进入核心,所以渐渐来往的人就没了,而且当初邓昇并没有定下爵位的传承制度,所以黄标和程昱的国公爵位也没有袭封下去,因此在所有人看来,这两家已经没落了,可是现在追封的恩旨和袭爵的旨意一下,本显得荒凉的两家,顿时也热闹起来了。
“陛下,这乃人之常情啊,人心这东西,最是捉摸不透的。”一旁的内侍总管桂祥笑着说道。
“是啊,不过这样也好,如此一来,朕总算是没有亏待功臣之后了。”邓昇笑了笑说道。
其实比之程家来说,黄家还算是比较好的,毕竟黄家已故家主黄登之女,嫁给了齐王邓尊,是齐王正妃,也算是皇亲国戚了,只不过黄家女出嫁的时候,邓尊还只是一个空有名头的亲王,手上并没有半点的实权,不像晋王邓瀚和魏王邓裕这两个手握重兵的亲王,所以外界人对于邓尊并没有太过的重视。
定下了祖训之后,邓昇现在就剩下一件事做了,那就是迁都,这是很早之前邓昇就决定下来的了,只不过当时关中战事还未平息,为了不节外生枝,邓昇只好引而不发,只是让人放出一些风声,好刺探一下朝野内外的反应,打算等到平定关中之后再宣告。
现在秦国已灭,西凉、关中到手,迁都这件事也是时候提上日程了,由于关中之战,邓国的消耗比较大,想要恢复还需要一些时间,而且关中、西凉刚刚平定,也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治理的,因此几年内,邓国是没有余力北伐的了,而邓昇的打算就是,在出兵攻打赵国之前,完成迁都。
“桂祥,去把太子给朕找来。”邓昇对桂祥说道。
“喏!”桂祥应了一声,便前往尚理宫请邓灏了。
大概两刻钟之后,邓灏便来到乾阳宫。
“儿臣见过父皇!”邓灏向邓昇行礼道。
“不必多礼!”邓昇说道:“祭拜太庙之事安排得如何了?”
邓昇定下祖训,并且要供奉在太庙,可不是简单的将祖训放到太庙就可以的了,必须对太庙内的列祖列宗进行拜祭,然后恭敬的将祖训放置太庙方可。
“回父皇,儿臣已经派人去礼部传话,命礼部尽快挑选一个良道吉日。”邓灏回道。
邓昇点了点头,说道:“此事重大,一定要重视,今日找你来是商议迁都之事。”
“迁都?”邓灏闻言,顿时来精神了,这件事可是他挑起来的,所以邓灏很重视,现在邓昇主动找他来商议,那就说明时机已经到了。
“没错!”邓昇颔首说道:“如今关中平定,但是灭秦一战中,我大邓的消耗也是不小的,三年之内想要北上攻打赵国不大可能,朕打算趁着这个时间,完成迁都,当然,迁都也不是几年内就可以完成的,洛阳虽然是周朝故都,但是几百年过去了,城池、宫室也甚是残破,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去改造,朕打算先完善外城和宫城,以及修建外廷主要的殿宇,至于后宫宫殿,可慢慢修建。”
迁都可不是说迁都就迁都的,作为一国都城,城池的规模还有宫殿什么都要完善才算是合格的都城,而在后世的华夏历史上,作为正统王朝,有过迁都历史的就只有晋朝、北魏、金朝、宋朝、明朝、清朝,但是这几个朝代迁都又很不一样。
晋朝、宋朝是被人打跑的,而且没了半壁江山,国都都被人给占了,想不迁都也不行了,不过晋朝和宋朝又有不同,东晋是正儿八经的将都城定在了建康,而宋朝,理论上来说,宋朝并没有迁都,因为宋高宗赵构只是将临安定为行在,何为行在?就是行宫而已,南宋名义上的都城还是在东京开封府,只不过被金朝给占了而已。
而北魏、金朝、清朝迁都的地方,基本都是前朝的都城,北魏迁都的洛阳是曹魏、西晋的都城,相距时间不远,基础还在,金朝迁都中都,中都之前是辽国的南京府,有完善的宫殿和城池规模,只需要稍加改造就可以用了,清朝就更加不用说了,北京本就是明朝的都城,直接就用了。
而明朝虽然迁都到北京,北京之前是元朝的大都,无论是城池还是宫殿都有一定规模,但是饶是如此,明朝还是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正式完成迁都。
相比之下,洛阳城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比较残破,想在三年之内全部完成很难做到的,所以邓昇打算先将外廷、外城这两个门面做好先,然后内城、后宫在慢慢改善,这样的速度已经算是快了。
“父皇所言甚是,如果等到洛阳城全部改造完善,恐怕需要十几年呢,如此做最为妥当。”邓灏点了点头,说道。
“你回去之后,便写一道折子,好好写,将迁都的必要和好处都说出来,要有理有据,才好说服群臣,待下一次朝会,你便直接上奏,待朝议通过之后,你就负责迁都的事宜。”邓昇说道。
虽然迁都的事情已经定下来了,但是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了,所以邓昇便让邓灏在朝会上提出,然后走形式一样通过朝议,不过虽然说是走形式,但是这个形式也不是那么好走的,毕竟反对迁都的大有人在,接下来就看他们父子俩怎么说服群臣了。
“喏,请父皇放心,儿臣知道怎么做的。”邓灏应道。
。顶点手机版网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