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木樨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1章:皇储(21),章献明肃皇太后,十里木樨林,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唐代飞机螺旋桨化明显加快,帽子的形态从软榻榻变为硬壳状;简单来说就是给帽子外面进行塑形,然后再在里面加层衬。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帽子可以直接戴在头上,如此四根带子也就显得多余了。
所以唐朝人将前面的两条带子系到帽子上面形成一个蝴蝶结,剩下的两条在脑后的垂脚在里面衬上绢、纸板甚至是铁丝,或如燕尾般下垂、或如飘带般长长的拖在后面;这就已经十分接近宋代的官帽样式了。
唐太宗和唐玄宗就非常喜欢这样的帽子,可见对蝴蝶结的喜爱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唐太宗所戴帽子,已经接近宋代官帽样式
到了宋朝,有个皇家宗室叫赵彦卫,他是赵匡胤弟弟赵光美的后代。
赵彦卫写了一本书叫《云麓漫钞》,里面记载了不少唐宋时期的故事。
此书里记载着,五代时期后汉高祖刘知远还没当皇帝时任并州衙校;曾出访楚国。
刘知远见楚国的国君马希范的帽子上有两个翅,都是向上的“l”型,就问“这两个翅叫什么呢?”
马希范说“这是龙角啊。”刘知远就想这个帽子帅,我也来一顶吧。
但是刘知远不敢叫龙角,因为这是犯上的罪过;所以他就将“l”型的变成了“—”字型,两边各长1尺多(40厘米)。
后来刘知远当了皇帝,就将这种帽式推广;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戴上了此款帽子。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螺旋桨似的帽子不是专门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而设计的;帽翅仅仅是一种夸张倾向的外露装饰,或者说是人们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帅而设计的,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也有相似记载。
另外,在官方史书《宋史·舆服志》中也有记载说;帽翅变成平直是五代时候的事情。
宋朝时期,一高一矮似的帽子从圆形变成了方正、有棱角的帽子,而且以黑色为主,其他颜色兼有之。
幞头后面的翅,不只有我们所见的两根长翅;据《梦溪笔谈》说,当时已经分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五等。
看来这时帽子的“飞机化”终于完成,而且还至少出现了5种“螺旋桨”。
直脚又叫平脚或展脚,这种幞头,或者叫乌纱帽的最大问题是造型太过招摇。
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私访。
当他和一个老头儿谈话时,老头儿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恭谦。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
老头儿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
老头儿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所以,如果每个人都戴着不能摘掉翅的帽子在街上行走,那每个人都得前后左右距离1米以上,要不就会被帽子翅所误伤。
正因为这个原因,到北宋中期,这两个外展的翅改成可以摘掉的,并不固定在帽子上。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刷洗更加方便。
局脚幞头,即弯曲的幞头脚,就是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的尾端卷起来,形成“c型””s型”或“螺旋型”。
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状元、翰林学士等文官,比如当年著名的翰林学士包拯就特别喜欢。
交脚幞头,顾名思义就是两脚相交,即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对折,然后再在上面交叉成“x型”。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皇亲国戚。
朝天幞头,就是两脚直上,即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对折,然后再折成两根平行朝天的电线杆似的,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各类官员。
顺风幞头,就是将两根翅一起折向一边,如同比目鱼,一边有两根翅,另一边没有翅。另外也有人认为是一边下垂,一边上抬,就如同“∽”符号一样。这种帽子的常见于平民百姓。另外,常见一些太监或杂役,戴着没有翅的幞头。
到宋朝时,幞头基本定型。明朝虽然出现了圆翅,但其他几类基本都继承于宋朝,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因为帽翅都用长的或圆的,体现不出来高官的特殊地位,所以明朝皇帝为了奖赏一些有功之臣,特意允许他们在帽翅的边缘镶玉,以显示自己的地位,比如海瑞的帽子上就有镶玉。清朝没有继承明朝的习惯,也就不再有这类帽子了。
宋太宗将丹墀下挺立的文臣、武将目视一番,见大家都是规矩站立;头上的长翅子官帽将彼此的距离分开来,心中便就暗暗高兴。
赵廷美一案之后,宋太宗对朝官进行了一次清洗;凡是轻蔑皇上同情赵廷美、卢多逊“小集团”的官吏统统赶出朝政发配边远恶州。
宋琪、李昉、张齐贤、李穆、吕蒙正、李至、王沔、、陈恕、张逊、温仲舒、寇准等人全都成为朝廷重臣,朝纲为之一新;寇准刚直不阿尤其得到太宗皇帝的亲睐。
宋太宗将有点肥胖的身躯在龙椅上转动一下对丹墀下的朝臣说道“今日朝堂的议题主要是如何对待党项人的问题,朕登已经若许年;党项李继迁这样出尔反尔的流氓夷狄遭遇的还是头一次!”
宋太宗说着定定神慷慨激昂道“这些年来,朕想用羁縻手段将党项人占领的夏州、囿州、静州、绥州、银州纳入大宋版图;任命李继捧为定难节度使,但李继迁起兵反击,现在党项人已经成为仅次于契丹人的边关一患,如何对付,我们要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宋太宗话音一落,便见班部丛中站出寇准来;只见他慷慨激昂道“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寇准这时候还算不上重臣,可他敢于直言的气质其他重臣却是没有的。
寇准说完上面这句话,伸长脖子咽下一口唾沫向丹墀跟前近了几步神情亢奋道“陛下一定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吧!他是汉元帝朝忠烈将军陈汤的名句,臣以为;对待李继迁这样的撮儿杂夷就应该使用陈汤的将军的话——明犯强宋者,虽远必诛!”
寇准将“明犯强汉”改为“明犯强宋”,这让宋太宗十分高兴。
宋太宗自登基以来,还没有被大臣颂扬过“强宋”、“天朝”这样的溢美之言,没想到一勺子倒一碗的寇准讲出这样的话;宋太宗便就对他刮目相看。
这时候的寇准还不算朝廷重臣,只能算一个敲边鼓的杠精。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19岁的寇凖考中进士。
宋太宗选取进士,往往到殿前的平台亲自看望提问;年纪轻的人几乎不予录用。
有人教寇凖增报年龄,寇凖说“我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
后来考取了,被授官大理评事,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任满改任成安知县。以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
端拱二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
寇凖却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
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凖,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
寇凖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淳化初年,北宋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
情节严重的王淮,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
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寇凖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春天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寇凖则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
宋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寇凖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
寇凖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寇准还真有胆量,这话不是胁迫皇上吗?
但皇上知道寇准是直臣,下令召二府的官员都来;寇凖这才说道“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
宋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宋太宗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凖可用;当即任命寇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从这个层面讲,宋太宗还有知人善用之风范;这时候见寇准列举出西汉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警语,坐在龙椅上扬扬手臂道“冦爱卿有什么话直讲,朕很想听听你的见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