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九十七章 战略形势,逆天换明,样样稀松,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老百姓的印象中,战争还停留在排兵布阵,两将交锋,锤来枪往,一打几十个回合;或者就是万马军中,纵横冲杀,七进七出,血染征袍。
但在实际战争中,已经很少有关张之将。特别是火器时代的到来,不管你武技多高,在激射的铅弹下,也和普通士兵一样,丧命只在一瞬间,没有什么特殊。
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个使用弩弓的农夫,能干掉严格训练、装备精良的骑士,就是最好的写照。
东江军能够击败骑**湛、武技高超的建虏,不仅是靠着火器的犀利,还有严格训练之后的集体作战。
不光是步兵,还有飞骑,也是凭借团体协作的战斗,来弥补个人战力的不足,才能与建虏抗衡,并战而胜之。
这也不是什么投机取巧,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战争进化的终极版。集体的力量,各兵种协同,才是胜利的保障。
步、骑、炮,东江军看似和其他明军也是一样的兵种,但实际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作战模式。
炮兵是独立的,且训练有素,火炮数量也出奇的多,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也是截然不同的。
骑兵也是相对独立的,作为最后的追杀收尾,无所畏惧的冲锋,将击溃敌人最后的意志。
春耕过后,各协补充完毕,不管是步兵骑兵,还是炮兵,都进入了紧张的训练之中。
特别是在盖州,三协驻守于此,行于路上,便能看到以营为单位建起的营地,以及训练场地,能听到枪声和喊杀声。
燧发枪加刺刀的组合,使得郭大靖终于能够传授后世的刺刀拼杀术,动作简练实用,成为了步兵必学且要达到标准的科目。
东江军将士之前要求必须掌握的技能是两项,一个是火枪装填射击,一个是骑马。后来,步兵又多了刺刀格斗;飞骑则是刀法劈砍。
远处,步兵们在喊杀连天地进行训练。郭大靖和几个将领,则围着新型辎重车和炮车在打转,品评着优劣。
吴孙《兵法》有云:有巾有盖,谓之武钢车。
从汉代开始,武刚车从只能用于作战,逐渐演化成了多用途军车,其既可以运送骑兵、粮草、武器装备,保证前线士兵的后勤补给,也能用于作战。
而经过郭大靖等人集思广益造出来的武刚车,看起来象个带着轮子的方柜子,柜里可装粮草弹药,柜外安着长矛。柜子顶板掀开撑住,便是类似巨盾的存在。
作战的时候,车头掉过来,车轮一卸,巨盾一支,火枪兵便可在其后得到掩护,并把火枪架在巨盾上沿的锯齿状边缘开火射击。
“从停止前进,卸车轮、立车板,到火枪兵做好射击准备,只需要二三十息的时间,算得上很快了。”
尚可喜伸手拍了拍厚重的大盾,说道:“再辅以拒马、铁蒺藜,应该足以遏制抵挡敌骑的冲击。”
要把步兵全部配上战马,变成机动性很强的枪骑兵,郭大靖认为在几年内是难以做到的。
而要提高步兵的机动性,后勤骡马化,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这种辎重车既能运输,又能当作武钢车使用,算得上是一举两得了。
郭大靖也比较满意,这样的辎重车密封性能还是不错,弹药装在其中,就是下雨也不担心浇湿受潮。
他微笑着颌首,说道:“就是不卸车轮,用支车的木桩顶住,也不是几个人就能推动挪开的。”
围绕着车阵防线,必然要展开厮杀,对于建虏的步兵,这样的障碍显然作用不大。而车阵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抵挡骑兵的快速冲击。
与车阵配合设置的,就是旁边停放的炮车,与武刚车一般的宽窄。
佛朗机炮固定在中间,前有护板,上有顶盖,两侧是凸起的带格的小木柜,每格装着一枚子炮,共是八枚。
尽管有密闭不好的缺陷,但其射速高,近距离发射的霰…弹,对于密集冲锋的敌人杀伤很大。
至于更远程的火力,则有迫击炮和火箭。只要不被建虏迅速突破,给炮兵架设调整火炮的时间,建虏就将遭到覆盖性的火力打击。
“现在我军如果与建虏摆开阵势,互相攻杀的话,只要阵脚不乱,应该不落下风。”
郭大靖现在的信心更强,借着各种武器装备,以及远中近兼备的火力,与建虏堂堂正正的交战,完全可以转变成持续的消耗。
要知道,建虏的最远程攻击,应该就是弓箭。倒是也有老式火炮,但性能差劲,既笨重又射速缓慢,炮兵人才也极缺乏。
况且,东江军也不是没有骑兵,步骑炮协同作战,建虏的胜算不大。
“关键还在于火枪兵的坚强和韧性,只要能顶住建虏的猛攻,我军的火炮几轮轰击,就足以给建虏造成极大的混乱,难以组织起有效的进攻。”
李维鸾伸手指着一门新制造出来的野战炮,笑着说道:“这家伙不错,不算太笨重,炮弹的威力也足以摧毁楯车,打穿几排步兵也不在话下。”
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等大量制造装备部队后,佛朗机炮就逐渐淘汰。除了射速,这种野战炮在威力和性能上,都要超过佛朗机。”
野战炮既能打实心炮弹,也能打霰…弹,在射程和威力上都令人满意。尽管装填和发射比较繁琐,但这是发展的趋势,也是潮流所向。
至于红夷大炮,实在是太笨重了。除了能在从容攻城时运上去轰击城墙,或者是守城,野战很难用到。
所以,郭大靖正在不断地给水师增加红夷大炮,提升着水师的实力。水陆并进,攻打辽沈,已经是确定下来的战略反攻。
李维鸾很是喜欢新造的野战炮,连炮架带车轮,往那一摆,就透着股威武之气。试射的结果也令人满意,一炮就把楯车摧毁。
“旅顺堡保卫战过后,我右协算是出了名了。”
李维鸾好象有些烦恼,苦笑着连连摇头,说道:“都以为右协最擅长的是防守,守南关、守黑山、守盖州。其实,右协的战力,并不在其他各协之下。”
郭大靖看了李维鸾一眼,差不多明白他的抱怨。
连番出战,不管是镇江之役,还是跨海远征,李维鸾的右协都是守家的任务。虽然报功的时候也没落下,可到底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有这样心理的不仅是李维鸾一人,还有毛承禄、孔有德,在遵化大捷之后,都是愈发的强烈。
其实,这已经是郭大靖能做到的极限。刘兴治的左协是他本部的人马,用起来最放心,最得力。混编协则是其他各协抽调,有了战功,算是大家的。
对于李维鸾的小抱怨,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擅长防守,右协自然是不遑多让。要说出征作战,各协的战力,本帅也都相信。至于如何分派,也要看当时的情况。”
说着,他伸手拍了拍李维鸾的胳臂,笑着说道:“平辽灭虏要打好几年呢,还愁没有机会?稳下心来,练好兵,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
既然答应了毛文龙,袭攻建州卫要派毛承禄的前协,为了稳妥起见,再加上李维鸾的右协也就是是了。
尽管不是本部的人马,郭大靖指挥起来有些不太托底。
但他还是相信李维鸾和毛承禄,既然有建功立业的迫切之心,自然不会在训练上懈怠。差不多还有五六个月的时间,足够了。
郭大靖这般考虑,却没答应李维鸾什么。乱许愿,乱承诺,不是郭大靖的作风。谁知道情况会不会有大的变化呢?
在众将的陪伴下,郭大靖边走边说着最近的军情,“建虏重占了海州卫城,形成与我军隔河对峙的态势。依我看来,建虏未必有发动的意图,季节不对,粮草物资也难支撑……”
皇太极为了绕道入关,实施了大踏步的收缩战略。一来是确保核心统治区辽沈的绝对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兵力不足、占领区太大的无奈举措。
多尔衮继任汗王后,忙完春耕,便进行了重新布署。
在辽南,重占海州卫城;在辽东,兵出连山关,把前哨推进至凤城西面的青远堡;又在孤山堡、叆阳堡增兵,对宽甸形成压力。
对于建虏的行动,郭大靖命各部加强戒备,特别是镇江地区的特战营,和移防皮岛的孔有德的后协。
但在研究分析建虏的实际情况后,郭大靖并不认为建虏要发动进攻,他认为这不过是建虏在扩大缓冲地带。
首先,夏季将至,气候转热,以及纵横的河流,对建虏的行动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其次,就是大饥荒的影响。建虏没有足够的粮草物资,支撑他们发动大规模的征战。
“或许,这也只是多尔衮继位汗王之后,所进行的一场心理战,以示他与皇太极的不同。要说是不是高明,现在还言之过早。”
郭大靖微抿嘴角,露出冷笑,说道:“可以算出来,建虏看似四处增兵,加起来却不超过万人。”
建虏经过数年的消耗,以及遵化惨败,兵力已经捉襟见肘。但在东江军的压力下,多尔衮又重新征调,依然保持了五万左右的人马。
皇太极绕道入关时,满人已经是三丁一披甲。虽然没有汉八旗,但当时对没有编入旗的汉人是实行二十丁抽一兵役。
按照农耕时代的生产力,一个士兵由多少老百姓来养活,并无定数。但兵民比例越高,老百姓负担越大;兵民比例越低,负担则越小。
以三国时期为例,兵民比例在1/15到1/30之间,这就已经比西汉东汉高很多,导致老百姓的生活极为困苦。
隋朝时兵民比例1/20,既二十个百姓养活一个士兵。由于兵民比例过高,百姓负担沉重,隋朝直接爆发了农民起义。
唐朝时期,初唐的兵民比例大约在1/25;盛唐之后,人口增加,兵民比例在1/75,既一个士兵大约得七十五个老百姓养活。
到了宋朝,人口接近一亿,军队人数一百万人。一个士兵由一百个老百姓养活。
明朝时期,兵民比例大约在1/100,一百个老百姓养活一个脱产士兵。
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后金的穷兵黩武,以及平民的沉重负担。同时,郭大靖认为这也是建虏的穷途末日,垂死挣扎。
没有足够的生产的劳力,拿什么养兵?以为春耕抢种就完了,今年就能缓过劲儿啦?
如果祖大寿等明军还占着锦州和大凌河城,建虏兴许还有个抢掠的目标,争取赌上一把,度过难关。
但现在的态势,似乎除了抢盟友蒙古人,也没有了其他的对象。
嗯,再次西征察哈尔部,也是个办法。但建虏要考虑到粮草物资,要顾虑到东江军的趁机袭攻。
关键是虎墩兔跑得太快,想要给予其决定性打击,恐怕很难。长途远征,收获也有限,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
郭大靖仔细地分析着建虏面临的恶劣形势,以及可能采取的办法。
这并不是让将领们产生轻敌心理,而是使他们更加了解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可能要采取的应对之法。
“我军的军屯,农忙时全军齐动,农闲时也至少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部队在从事田间劳作,依靠着高产、耐寒的作物,才能够保证我军的供给。”
“建虏是没有高产和耐寒作物的,传统种植的产量在不断降低,就需要更多的田地,更多的人耕种。”
“建虏今年已经十分艰难,明年应该更难支撑。现在的增兵占地,不过是种假象,是最后的疯狂。”
郭大靖停下脚步,扫视着众将,缓缓说道:“敌我形势已经发生根本的转变,但我军依然要稳住,不要有轻敌和速胜的心理。”
“按照东江镇的人口,目前我军的数量已经是极限。在没有大批移民涌入的情况下,再次扩充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就需要我军耐下心来,稳扎稳打,对建虏进行持续性的消耗作战,继续拉大敌我实力的差距。待到时机成熟,不需要十万人马,便是目前的精兵强将,也足以平辽灭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