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章舆论造势,汉末之风起并州,杨氏良家子,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关于禅让,张瑞一直没有很清晰的认识,流程究竟是怎样的。
印象中,似乎只有臣子三次固辞。
这也是诸夏自古以来的传统了,不论内心多么急迫。总要谦让一下,固辞三次。
表示这绝不是自己的意愿,都是大家一直坚持。我坚定的推辞了三次,实在推辞不过,才不敢辜负大家的期望,勉为其难如此。
其他内容便一无所知,张瑞甚至以为是在洛阳宫殿中,刘协当面亲手将传国玉玺交给张瑞。
好在关西有无数学识丰厚的能臣干吏,长安学宫藏书更详细记录了尧舜禹的受禅经过。
完全无需张瑞过问,在审配的主持下,一切事宜皆有条不紊的向前推动。
十二月三日,为黄道吉日。
天子刘协自将辅政大权交给张瑞后,首次离开皇宫,告祠高庙。
仅看汉室宗庙威严、明亮、干净的环境,便知晓,张瑞着实未曾亏待汉室。对汉室祭祀,派遣了大量人员,使规格极高,香火兴盛。
刘协对列祖列宗焚香告祠过后,使御史大夫郭贡持节奉玺绶禅位。
众所周知,持节便代表着如天子亲至。
而奉玺绶,便是带上了传国玉玺。这是承托正统天命的信物。
皇帝的首份诏书”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髃凶肆逆,宇内颠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张氏。是以孟公既树神武之绩,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
”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孟公“。
孟国记室参军出诏文”以示外,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当也;斯诚神明之幸,固非人力也。“
到这一步,张瑞还能理解,首次谦辞嘛。
但后面的事情,就令张瑞大开眼界了。
这次的推辞,并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谦逊美德。
最重要的是前边的三个字”以示外“。即昭示于天下官员。
当孟公的回复公示之后,大量官员立即上奏”定天下者,孟公也,神之所命,当合符谶,以应天人之位。“
然后各方官员纷纷上奏,引经据典,考究符谶,畅谈时势,并发明创造大量祥瑞,向张瑞证明,孟公受禅,乃是天命所归。
整个天下都在为张瑞受禅造势,无数官员、士绅、百姓、名流都在探讨张瑞是否应该接受禅让。
当然了,这时候若谁脑子一根筋,当众发表张瑞不应该受禅的言论。
无数官吏、军兵、锦衣卫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将其捉拿归案。
至于罪名,莫须有或者腹诽,你自己在牢狱里选一个。
狱卒也会以打量弱智的眼光好好审视一下这位思路清奇的人才。是得了什么失心疯,敢在这种关键时候发表奇怪的言论。
只用了短短两天的时间,长安、洛阳沿线就形成了统一共识,孟公就应该应期受禅啊!
无数人痛心疾首,孟公就是道德太完美了!当世圣人一样的人物,不愿断绝汉室国祚。
可是这难道不是辜负了天下百姓的期望吗?
长安学宫数万学子打着横幅闯进长安朱雀大街,站在朱雀门前向张瑞请愿,跪请张瑞为天下计,为百姓计,承接受禅。
至于为什么教习没有阻止这些赤子之心的学生,让一群学子冲进了长安?
因为在队列前排,那些高举横幅的就是长安学宫教习。
这支游行队伍前后甚至有禁军净路,两侧有禁军维持治安。
学子们的游行能不顺利吗?
这声势浩大的声援,直接将舆情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百姓们对禅让一事再不陌生。
所有人都有了牢固的认知,孟公受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百姓再不会有突兀之感。不会一觉起来,惊奇的发现孟公要受禅了。统治天下四百年的大汉忽然就亡了。
张瑞亲自走到朱雀门上,言辞恳切的劝导长安学宫学子”儣牛之驳似虎,莠之幼似禾,事有似是而非者,今日是已。鷪斯言事,良重吾不德“。
看这文邹邹的台词就知道,这所谓的”劝导“,完全是内阁为张瑞拟写的台词。
张瑞甚至连是什么意思都读不懂。
但长安学宫的学子们皆学识丰厚,很快就理解了其中含义,无奈叹息。
深感孟公之仁厚,道德之完美。也认可了张瑞所说,这些符谶、祥瑞,皆是似是而非,以孟公之光明至伟,岂能因为这没有明确的天意,就强制受禅?
当然这话反过来理解,就是如今的造势还不足够,若有了更清晰,更明确的天意,天下万民,皆能看到孟公受禅乃是承天之命,一切不就水到渠成?
长安百姓不甘的承认这一事实后,官府立即开始收买人心。
时腊月岁末,新年将至。朝廷大发福利,凡年满六十岁者皆赐油一瓮,肉三斤,粮十石。
鳏寡孤独,皆有抚恤。
养老扶弱,此乃毫无疑问之善政。
刚有所沉寂的舆论再次被引爆。
无数人扼腕叹息,孟公这般仁善的圣人,若是升任天子,这天下百姓不就有了期望?何至于像汉室往日一样,赋税沉重,徭役频繁。甚至贪官当道,战乱频繁。百姓民不聊生。
越是相比以前黑暗绝望的汉室统治,百姓越是急迫的想让孟公进天子位。
这一点关东百姓甚至比关西还要急迫。
只有亲身经历了关东黑暗绝望,让人看不到一点未来与光明的乱世,越是珍惜眼前这岁丰人和的盛世。
以前年末是所有百姓最紧张害怕的时候,因为存粮已经见底,官府却年年想方设法增加赋税。百姓只有向外缴纳保命粮的经历,何曾想过还有能往家里搬东西的时候?
那些鳏寡孤独、老弱病残,逢人便夸孟公仁义,是当世圣人。
听说天下都在讨论孟公是否应该受禅?
这还用讨论?那些说孟公不宜受禅的人都没有良心!
百姓的良心究竟有多贵重?在这乱世刚过的年代,大概就值一瓮油,三斤肉,以及十石谷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