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章 金玉策和虎钤堂,寒门贵子,地黄丸,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曲辕犁?”
祖骓认真听了徐佑关于曲辕犁的解说,还有计青禾画的详尽的图纸样式,双眸射出难以置信的光,只差留着口水把徐佑的脑袋解剖开来仔细研究,道:“我原以为郎君只对军器和兵械等杀人之物有兴趣,却没想到竟然连农具也这般的精通无二。”说着忍不住在屋里来回兜起圈子,道:“自汉武推行代田法,首创二牛三人的耦犁以来,再到汉末慢慢的演变成二牛一人的犁壁之法,这种直辕长辕的犁具已使用了几百年的时光,它弊端很多,转向不便,起土困难,对人力畜力要求太高,直接导致贫困之家或者人丁不旺的齐户无法通过种地来自给自足,最后逐步沦落为士族和富贾的佃客,土地兼并由此而盛。可几百年来,始终没有任何一种犁具可以取而代之,直到今夜……”他顿了顿,俯首下拜,道:“若以郎君造的曲辕犁来耕作,只需一牛一人就可以轻松的回旋深耕,不仅受力均衡,而且操控稳定,简直是国之利器,民之大幸……此犁具的功用远远大于那些锋利无比的刀枪铠甲,单此一物,郎君就堪称圣人,足以流名百世!”
徐佑扶他起来,摇摇头道:“我不通农事,怎么可能自创这样的农具?前几年我经过钱塘郊外,偶遇一老农,闲谈间听他说起这般形制的犁,只是忙于俗务,始终没有把它当成正事。这次要不是屯田急需耕牛,我几乎要忘掉了!先生所言,佑实不敢当!”
祖骓现在已经摸透了徐佑的脾气,但凡这位郞主不愿意承认的,你逼他也没用,笑道:“不管怎样,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郎君,我知道你要谋大局,但曲辕犁能否不仅仅限于我们的屯田之内?或者可以先向钱塘、扬州全境推行?等日后局势稳定,再考虑面向整个江东的老百姓们?”
“那是自然!”
徐佑连造纸术都毫不保留的送了出去,何况曲辕犁这种对农业社会而言极具先进性的生产工具,道:“不过,这不是凭你我可以做到的的事,先解了屯田燃眉之急,我自去向飞卿陈说此事,然后由刺史府出头,既能去百姓疑心,也可免后顾之忧。”
何谓后顾之忧,徐佑没有明言,祖骓也不是傻子,不外乎收买人心那些上位者忌惮的权术,他点点头表示赞同,然后领着徐佑来到天工坊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庞大库房。
天工坊这几个月几乎炉火不熄,从扬、江、广等州郡召来的数百名工匠没日没夜的赶工经过重新改良设计的宿铁刀。这种新型的军队制式刀和送给徐佑那柄不同,加长了刀柄和刃身,可双手把握,长四尺有余,像唐横刀,却又不太一样,略宽略轻,能劈砍,能斜刺,近身战时破甲断刃,锋锐无比,故命名为锐刀。
自从高炉炼钢成功之后,各种低碳中碳高碳钢都可以造的出来,单单以冶金术而言,已经完全领先这个时代不知道多少年了。加上有顾允的全力支持,锐刀的成本降到了七百文,初步具备了大规模列装的可能性。
另外还有类似于唐陌刀和宋棹刀的长柄大刀,刃首上阔,长柄施鐏,形如山字,徐佑称之为山刀。不过南朝马军不盛,这类斩马刀仅仅装备五百口。并仿造宋代步人甲而造新铠五百具,完全不同于两档铠,标配头盔,披膊,束甲绊,金漆铁甲,袍肚,护臂,革带,胫甲,长靴,
身甲前后片用带联扣,两肩所覆披膊作兽皮纹,腰带下垂有两片很大的膝裙,上面叠缀着几排方形的甲片。当然,鉴于炼钢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步人甲没有宋代那样高达六十斤的重量,减轻了将近一倍,可防护能力犹有过之。而装配了山刀和步人甲的五百重装步兵,可以陷阵,可以拒止,可以斩马,足以在局部战场成为中流砥柱的存在。
除了步人甲,还准备另造明光铠、山文甲以及皮甲等,再加上从刺史府、都督府和顾陆朱张处化缘来的楚国军用铠甲,徐佑计划在起兵时尽量把披甲率维持在七成到八成左右,这已经大于汉朝和唐朝的披甲率,更远胜于南北两国现行的披甲率。
徐佑的治军思路很质朴,如果兵不够硬,那就让装备硬一点!
不过,天工坊最主要生产的还是长枪,规模以上的阵列战斗,长枪阵远比刀阵强大。一是刺的距离短于劈砍的距离,二是枪的致死率要强于刀,三是便于队列阵型的变化和持久作战的能力。不管是太白阴经还是武经总要里,唐宋军队里列装最多的都是长枪,只是长枪对枪杆和枪头材质要求很高,大多时候,军队里的长枪只是削尖了头的木棍罢了,多用杂色轻木,易折易断。而适合作枪杆的,比如稠木、牛筋木、乌檕木、拓木、剑脊木等,又受地域环境、运输条件和数量成本的限制,并不适合大规模使用,而扬州最多的便是竹子。
于是徐佑采用后世的积竹木柲之法,以长江流域常见的枫木为芯,外贴竹片,再以丝线、革带或藤皮缠绕,最后外涂生漆,紧密结合之后可到达弯而不折的效果,刚度韧性兼具,头软、腰硬、尾粗,堪称这个时代的复合材料枪杆,不比稠木和牛筋木差多少。
而枪头长三寸三分,重七钱,中脊高厚,两刃尖薄,真正做到了枪头不过两,进锐而退速,再装上犀牛尾涂以红色为缨,用来扰乱敌人视线,并且防止敌人的血流到枪杆导致滑溜不牢。
徐佑随手抓起一把长枪,挽了个枪花,闪电般刺出,又戛然而止。枪尖如蛇头般微微颤抖,枪杆纹丝不动,不由大喜,道:“好枪!”
祖骓是当世最厉害的将作大匠,学了徐佑的天经玉算,造出的军械不仅实用而且极具数学曲线的美感,无论古朴卓雅的锐刀,还是威猛刚劲的山刀,抑或徐佑手里的这把长枪,都让人过目难忘。
“请郎君赐名!”
徐佑轻轻拂过枪杆,道:“既然以枫木为芯,又要在枫湖开营,那就取枫枪名之!”
枫枪齐列成阵,锐刀近距障身,山刀披甲破敌,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徐佑提供了最好的装备和后勤保障,接下来就要看左彣、齐啸等人如何把这群不服约束的轻悍吴民训练成如狼似虎的常胜精兵。
忙了彻夜,曲辕犁交给祖骓打造,然后由鲁伯之和他对接,徐佑不再插手。等到天光微亮,徐佑虽未眠,可精力充沛,召来何濡和左彣,笑道:“其翼,当年你说有万人敌的兵法,可法不轻授,现在时机成熟,总该拿出来了吧?”
何濡也是一笑,从怀里掏出装订成册的兵书,道:“法不轻授只是戏言,料知七郎要问,我早已手写《何公金玉策》三卷,请七郎和风虎不吝指教。”
左彣忙道:“岂敢?我对兵法尚未入门,愿聆听其翼教诲。”他对何濡向来尊重,今日得授兵法,更是恭谨的以师礼对待。
“何公金玉策?可是故老令公的遗训么?”徐佑站起身,脸色庄重,双手接过卷册,听何濡道:“对,这是先父将兵数十年的心得,被金陵那狗皇帝诱杀之前刚刚整理成卷,结合千百年来诸多兵家先贤的法门而自成一家。窃以为古往今来关于兵战的谋略诡术尽在期间,若学而习之,得三成可安一郡,得五成可定一州,七成于胸,则南朝无战事,存乎十成,可平天下!”
何濡的父亲何方明曾被誉为楚国长城,如今的军神沈度,当年也不及何征北的名头于万一。若非被安子道忌惮加以残害,也未必有后来第三次北伐的仓皇逃窜,说不得魏国早失去黄河两岸,被逼和柔然争抢大漠去了。
徐佑翻开卷册,竟小吃一惊。所谓何公金玉策,共有三十六条目,以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为名,每目之下含有六策。高屋建瓴之外却又言简意赅,多引自太公、孙武、吴起、尉缭子等人的实际战例和精辟见解,再用毕生征战的经验来注疏和深入。虽然和另一个时空假托檀道济而作的三十六计不太相同,可也差相仿佛,各有千秋。
“果真是金玉策!”
徐佑深读之后,大为叹服,不管是战略还是战术,这卷金玉策都到达了不逊色于历代兵法大家的水准,他放下卷册,道:“其翼,我准备在灵秀山的玄机书院择一僻静处设立虎钤堂,由我任山长,你为山副,选军中良才者入堂修习兵法。除过这卷《何公金玉策》,孙子、吴子、尉缭子、六韬、三略皆在开讲之列。”
左彣奇道:“郎君要公开宣讲兵法吗?”
“不错!”
徐佑明白他的意思,自古连普通的手艺人都将自家那点技艺敝帚自珍,秘不外传,何况可以左右国家生死存亡的兵法,道:“我告诉过王士弼,要以监察司严控军法,使得人人为名将。可单单靠监察司还不成,严明军法,爱兵如子,只是得以为名将的根基,若要如虎添翼,脱胎换骨,还得靠虎钤堂,教他们万人敌的金玉策!”
(檀道济的三十六策出自宋书和南齐书,尤其三十六策走为上策流传甚广,直到明清时甚或民国时,方有人或者是先后多批人撰写了三十六计,再到41年被偶然发现于是大行其道。就真正兵法思想而言,三十六计相形见绌,但就具体战术而言,还算比较厉害。毕竟文明是在逐步发展,对战争的识见也在发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