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料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三十九章 五国互盟结战端,我是赵括,人在长平,山中料石,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传命立公子子楚为太孙,行监国之权,凡军政诸事,皆由太孙总理之!”秦王语不惊人死不休地抛出了一枚核弹,瞬间将众人擂晕在地。
饶是极力支持子楚的范睢,也是颇感意外!只能说,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几乎一瞬间,&nbp;&nbp;范睢就要应诺下来前去传达王命,可幸福的感觉还是让范睢沉醉的同时,也让他慢了白起一步。
“禀我王!”白起尚未将自己反对的意见说出来,却又被秦王给堵住了话头。
“爱卿所想,寡人知之!然,观安国君几日所为,可有半点足以称道乎?于内,无半点孝悌之义;于外,不得稳定军心朝情,如此之人,寡人安敢以大秦这千钧重担托付之?”秦王怒气冲冲的说道。
此话一出,白起也无法为安国君辩驳什么。毕竟安国君在朝堂之上颇为得意的表情,白起也是历历在目,更有甚者,就连看望昏迷的父王都还要自己来提醒,实在是令白起这个孝子看不下去。
但这并不意味着白起就会支持公子子楚——一个皇孙
“可是”白起还待辩驳,却又被秦王再度打断道。
“可是,子楚毕竟是孙辈!”秦王将白起想说的话给说了出来“爱卿所虑可是因此?”
“吾之王位,得之吾兄,兄终弟尚能及,岂寡人之亲孙儿不可承袭寡人之王位乎?”秦王反问道“至于另一点,孙辈子楚年纪尚幼!”
秦王说着竟笑了起来“那就更是不值一提了!寡人即位之时,年仅一十又九而已。适时,我大秦内有惠文后之阻力,外有义渠之反复,可谓难矣。寡人不一样走了过来?”
“今,我大秦文有范睢,&nbp;&nbp;武有你武安君,带甲之士数十万,而子楚自己文才武略,也是出众,朝局、战局之分析,每每皆能出人意表,此皆你武安君之亲眼所见也。纵观寡人之子孙辈,更有何人可与之相匹焉?”秦王再度反问道。
白起很想告诉秦王,这一次次看似突如其来的奏对与问答,极有可能早被您的好相国给漏了题了——都是假的!
可是白起知道,自己毫无证据。狡猾如狐的相国大人也不会在这等事情上,给自己留下任何的马脚。而没有证据就在秦王面前诉说此事,那叫做找死!所谓“疏不间亲”的道理,白起还是懂的,尤其自己要告的可是秦王最为亲近和信任的两人。
可是,若是不告知秦王?
不待白起有所回应,秦王的语气随即平稳了起来,竟好似朋友般劝导白起道“寡人知武安君之忧虑也,更明白主少国疑需要一位王上付出多少心血才能弥补,&nbp;&nbp;只是武安君不要忘了,&nbp;&nbp;寡人还活着呢!”
说着,秦王又笑了起来“寡人也怕所托非人,便趁着寡人还能坚持个几年,吾等一起考验他一番,如何?有寡人在后面掌舵,武安君总该放心了吧?”
白起可不知道秦王的身体已经崩坏,只当日连日来的忧虑,又加上睡眠不好,这才惹下的昏睡债。殊不知,睡眠不好往往是大病的前兆,而失眠后的昏睡更是身体危殆的信号。
听了秦王的话语,也觉得有些道理。将子楚推到台前,众目睽睽之下,是骡子是马很快就能现原形。而早现行总好过晚现行,更何况还有秦王在后面兜着,大秦乱不了!
而且转念一想,不管范睢是否漏了题,总归在秦王昏迷的两日里,子楚衣不解带的伺候着秦王是真,孝悌之义总归好过安国君;甚至于子楚能够进入秦王的视野,能让范睢下重注,这本身也是他自己的一桩本领。
想通这些的白起,随即双手抱拳对着秦王一礼,说道“微臣谨遵王命!”
看着一贯一根筋的白起终于叫自己给说服,秦王的内心有说不完的激动,随即一丝丝的红晕再度爬上了秦王的脸庞。
“相国,汝,意下如何?”秦王转过头对范睢问道。
那还有啥说的,自然是举双手双脚地赞成呀!但为了掩饰自己和子楚之间的关系,范睢还是压制住心中的窃喜,微微沉吟一番后,对着秦王一礼道“微臣!谨遵王命!”
只是这一礼,在秦王的眼中,却是另一番的意味。
这满秦宫之中,谁不知道子楚与你范睢交好?甚至根据黑冰台的汇报,子楚私下里更是以师傅相称,而拟对子楚那也是关怀备至,光是美女就送了不止一名了吧!
如此大事,如此好事,作为子楚的师傅居然还要略略沉吟,装作不情不愿的样子?!装给谁看?
如此举动,只有两个解释!要么你范睢力挺子楚是假,但从自己昏迷之事的情形来看,显然不是如此;那么就只剩另一种可能,你范睢害怕我知道你与子楚之间的良好关系!
要怎样“良好”的关系而能令我忌惮呢?自然不仅仅是师徒和力挺之类的关系!深入的合作者,甚至这是要再续穰侯之故事焉?!
秦王眼睛微微眯起,心中暗暗为自己的好孙儿盘算了起来。
智子疑邻,自古从来如此!
当然,秦王也明白此时得到了朝中文武领班大臣的认同,最重要的是趁热打铁,将子楚太孙的名号做实!
随即,秦王便站起身来,对着众人说道“子楚之临朝便从今日始吧!诸卿且随寡人同往前殿!”
“诺!”白起与范睢齐齐应诺道。
很快,秦国立下太孙的消息随着五国的会谈进行,传遍了广袤的战国大地。
当然了还有个小道消息说的是秦国原本几乎铁板钉钉的太子人选安国君听闻此王命后,竟然当朝拒不跪拜太孙,更是因此大闹朝堂,最终被秦王一怒之下圈禁雍城,秦王也因此晕倒不起;
当然,也有人说安国君直接疯了的!
自然,身为秦之相国,又是五国会谈的秦国代表,范睢根本不屑于驳斥这样的消息。更是放出话来“某些国家,不要妄想用一些虚假的消息抹黑我大秦,更不要妄想因此而影响我大秦谈判之底线。”
一番有礼有力有节的回应,虽然没有止住流言的传播,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地居然将谈判的进程向前推了一大步!
秦国放弃对周王畿(洛阳城)的需求,转而同意由赵国提出的诸国共管的提议。诸国共管,顾名思义,城池不再驻军,而是将城池划分成若干个部分,由各国分而治之。只是这猪肉尚有肥瘦之分,何况是一座不算小的城池。
城东多田地,城南多贫民,城西多商铺,城北多贵宅,再加一个荒废的城中王城!
谁愿意要那以为废土的王宫,谁又舍得放弃那城东的多金和城北的华美呢?更何况,秦军咬死了,必占半城!如此一来,等于是四国分三地,如何能分呢?!谁又愿意出局呢?!
什么?让韩、楚国出局?凭什么?虽然两国出的兵是打光了,可人家国里头还有兵,并不比你魏国少?这场战里怎么说也损兵三万,却一点好处都没有?你要让人家出局,信不信人家转过头就跟秦国一路去!
至于赵国和魏国,那更是不可能了!一个是真正能与秦国抗衡的大佬,一个是大佬推出到前台的傀儡,怎么可能出局!
秦国?你也好意思提!
总之,利益啊!从来是最难平衡的!
于是,尽管秦国有所让步,可是接下来对于洛阳城共管的比例分配,却更成问题,又令诸国好是商讨了好一阵子。
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从初冬谈到了末冬,眼见着就要过年了,各国就是死不松口!
随着年关将近,各国的心态也悄悄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秦、魏两国自然是无所谓,毕竟除了洛阳一城,他们还占着不少的地盘;
韩、楚两国心情就不是那么美好了,虽然一开始也没有想过能够真的取得什么利益,毕竟他们也知道自家就是来打酱油的。可后来随着谈判的深入,韩、楚两国居然发现两极争端,自己或许还真的有利可图,可谈着谈着又变得没了,心情糟糕可见一斑。
而最糟心的却是赵国,若是因为一座被去武装化的城池而令自己的两个小弟心生嫌隙,那就有点儿得不偿失了,可是如今的情形又被秦国给架在那儿了,便是赵国想要退让,也不敢退让!否则定会让人觉得赵国怕了秦国。
一时之间,负责谈判的吕不韦更是有些麻爪了,毕竟头可断、血可流,对敌不能软!若是此时退让,恐怕自己回不到邯郸就会被百姓和将士的口水给淹死!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一力促成如此场面的赵括只得出面收拾残局,你们四国想要周王畿是吧!想要它带来的赋税是吧?想要在这天下之中插下自己的一面旗帜,占据有利态势是吧?
巧了,这些都不是我赵国所重视的!
我赵国要的从来只有一样——人口!开疆拓土是为了有更多的土地,从而养育更多的人口;摊丁入亩的新政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进而养育更多的人口。
在这封建社会,只要你的人够多!地盘也好,金钱也好,自然就有了!
这边是赵括的底层逻辑!
所以,你们要地盘是吧!可以,咱赵国退出!
但是,周邑愿意来赵国的百姓,你们不能拦着,并且每国给赵国一千户,以示补偿。
一千户?各国赏赐给打了打胜仗的臣子也不只这个数量。至于周邑的百姓?故土难离懂吗?更何况还是肥沃、富庶的周邑?有几人愿意背井离乡地去往赵国?
所以,这样看似愚蠢的提议很快得到魏、楚、韩三国的认可,秦国虽然也担心赵国有所阴谋,却一来想不通赵国的逻辑,毕竟流民在他们的眼中,真的什么也不是;二来,国内外的局势也迫使着范睢尽快结束谈判。
于是,赵括的提议很快得到通过,而作为置身事外的赵国,又在诸国的邀请下作为中人,对周王畿的四块地盘进行分配。
吕不韦也当仁不让,大刀阔斧地就进行了划分,城东和王城被划给了秦国,城北被划给了魏国,至于城南和城东则被楚、韩两国拿下。
城西是洛都的商业中心,自然是最为贵重的,城北华宅较多,商业自然也是不差,此两地自然是最好的两处。作为当今的霸主,自然要享有最好的城东,而作为赵国的代言人,拿下仅此于城西的城北也是应有之意。
当然,赵国在秦之北,秦军若是自周邑而发兵,城北虽然不设防,但总归至少能起一个示警的作用。当然,这样的安排应该、或许只是巧合而已。
而占了最好的商业中心,自然不能再给秦军人力或是地利,所以,城南大量的贫民和城东的千顷良田自然不能落入秦国的手里。
楚国地广人稀,所以给他们有人口的城南,而且周邑对于楚国来说于飞地无异,相信不久这些人口就会在有心人的帮助下渐渐往赵国而去。
韩国在失了上党之后,国力已经不值一提,给他们城东的良田至少能够让韩国在苟活一时。
当然如此的分配,当然不能尽如人意,比如魏国就觉得秦国拿了两块地,其中还有一块是城东这块最为富庶的地盘,不公平!秦国呢,也不满意,我要着满是瓦砾的王宫作甚!而韩楚不敢对秦国有意见,却认为魏国占了仅此于城东的城北也不合适!
吕不韦也知道这样的分配是不可能让各家满意,人总是不知满足的,国家亦是如此,这样的的安排或许并不公平,但却是最符合赵国利益的。
而此时的吕不韦更是已经接收了各国补偿的户民,一心想着回转邯郸过个好年去,哪里还会听他们的扯皮,随即便告知四国使者,让我分就只这么分,要么你们自己讨论去!
话已至此,诸国还能怎样呢?
一封五国互盟就此出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