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8章 颍川四姓,汉帝崛起,白衣天子,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颍川,自古一直是中原文化荟萃之地,也是华夏诸多姓氏发源地。

如今提到颍川,下意识想到的必然有“颍川四长”。

“颍川四长”指的是在士林中饱有声望的四大名士——钟皓、荀淑、韩韶、陈寔。

这四人都曾担任县长之职,并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同属于清议派,又都是颍川人,所以得到“颍川四长”的名号。

或许是名声经营有道,或许是士人诚意推崇,反正这四人之名一与颍川相绑定,当即天下皆知,声望与日俱增。

再加上四人所在家族之后辈也是才士辈出,于是,钟、荀、韩、陈四家得以后来居上,一跃而进入中原士族名门之列,颍川四长之名也逐渐发展成了“颍川四姓”。

朝廷爆发党锢事件之后,中原士族涉党者遭受朝廷打压,颍川四姓一样被波及,四姓族人或被禁锢、或主动隐退,全部退出了官场。

隐退之后,四族中,年岁或名气大的纷纷开办私学,讲经授业,年轻士子或闭门读书,或四处游学。

在颍川四姓带动之下,颍川各士族名门或名士争相效仿开办私学、收纳学子。

一时间竟使得颍川学风鼎盛,不仅深受本地士人追捧,其他州郡士子也是趋之若鹜,纷纷慕名前往求学。

渐渐地,士人将以颍川四姓族学为首的各私学合称为“颍川书院”,颍川书院之名开始享誉天下。

至此,颍川四姓的名望更是再上一个台阶,几乎成了中原士族之领袖。

不得不说,在这个书籍无法普及的时代,知识才是真正的力量,有了知识就有了名望,有了名望就掌控了舆论和话语权。

虽然颍川四姓已无人在朝廷任职,却丝毫无损于其对朝廷的影响力。这与党人存在毫无二致,其不在朝廷,朝廷却处处是党人的影子。

此前,天子刘宏让蔡邕等人举荐人才,露了点宽宥党人附属的苗头,党人立刻闻风而动,占了不少举荐名额。

颍川四姓也不例外,相约推荐各家子弟,最终选定三人,分别为钟家钟繇、荀家荀攸、韩家韩馥,除了陈家由于个中原因没有人选之外,刚好一家一个。

这三人的身份也有讲究,全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在各自家族属于小字辈,锋芒未露,既保证了嫡系出身,又没有太深的名流烙印,而且与党人的牵连介乎于有无之间。

真正是做到了可进可退,可见几大家族的用心良苦,不无对朝廷的试探。

而如今,先前举荐名单尚未落定,天子却又发布《求贤诏》,扩展了征召范围,明显表现出对举荐名单的不满。

从这方面看,党人包括颍川四姓的试探无疑是有效果的。

言归正传,天子下诏求贤的消息传到颍川,四大家族反应很快,各家私下里议论纷纷,都揣摩着天子的意图。

最终荀家的荀爽牵头,召集各家主事者碰面,并着意叮嘱带上先前举荐入朝的几个小辈。

荀爽,字慈明,颍川四长之一荀淑第六子。

荀淑一共有八个儿子,号称“荀氏八龙”,荀爽是其中最杰出最有名气的一个。

荀爽曾在朝中为官,因涉党事,南逃到汉水之滨,后潜回颍川老家隐居,着意著书立说,再博得“硕儒”之名号,在中原士林中声望卓著,是目前颍川四姓中除了陈寔外名气最大的。

这天,荀家大开中门,迎接另外三家客人来访。

其实,以四家之渊源,平日里时常联络,往来频繁,哪怕如今日般四家会晤也是不少,原本无须郑重其事,如此做也是展现给小辈看的,适当的仪式感能增强小辈对家族的融入度和向心力。

韩家来的是韩融,带着族侄韩馥;

钟家来的是钟瑜,带着侄子钟繇;

陈家来的是陈纪,带着年方十二岁的儿子陈群。

韩融、钟瑜、陈纪分别是颍川四长中韩韶、钟皓、陈寔之子,也是各家的中坚人物和明面话事人。

韩馥、钟繇与荀家荀攸正是先前一同举荐入朝的三个预备出仕者。

荀家参与接待的除了荀爽及其次子荀棐,族孙荀攸外,还有荀二龙荀绲与其次子荀谌、三子荀彧。

不得不说,荀家人丁兴旺,远超过其他三家,如果不是陈寔还健在的话,荀家名望极有可能超脱颍川四姓范畴,而更上一层楼。

众人见礼之后,荀绲、荀爽引韩融、钟瑜、陈纪进入早已备好的酒筵,小辈们也随着敬陪末座。

一番闲谈之后,话题很快引到了天子求贤诏上面。

“列位世兄如何看待天子求贤诏一事?”韩融问。

“天子文采不错。”陈纪率先答道。

众人先是一愣,继而哄然大笑。

年龄最小的陈群不明所以,于是悄悄问身边的荀彧“大兄,我父所说并无异处,诸位叔伯为何发笑?”

荀彧今年才十六岁,其实也不是很明白,不过他不想在这个叫自己“大哥”的小子面前失了面子,脑瓜飞速转动一番之后,解释道

“天子文采虽然不错,可对列位叔伯来说,也不过尔尔,徒为笑谈而已。”

“这样啊。”陈群恍然大悟,心说也是,天子的文采再好,又怎入得了在座叔伯们的眼,他们可都是享誉天下的名士鸿儒。

荀彧很享受陈群投来的钦佩目光。

待陈群的注意力转向别处时,荀彧转头悄然问另一侧的荀攸“方才陈叔所言是何意思?”

荀攸看着这个年龄比自己小的叔叔,收敛笑容,轻声答道

“陈先生的意思是求贤诏也就文采有点看头,实际难以起到什么作用。”

“噢。”荀彧略显尴尬地瞅了眼陈群,见他没有注意到这边,轻吁了一口气,正襟危坐,若无其事地看向上首的大人们。

这时的荀彧怎么也不可能想到,身边这个叫他大哥,比他小四岁的小子,未来会成为他的女婿,现在这点小场面,怎么也尬不过“大兄变岳父”吧!

且说众人笑过之后,陈纪这才正色道

“话说这天子自今年病愈之后,举动每每出乎意料之外,好似变得明智起来,实在怪异之极。”

“大概是一场重病让天子变通透了吧,生死之间有大恐怖,也有大彻悟。”钟瑜接口道。

“不。”荀爽摇头道

“依我看,天子是否彻悟暂且难说,聪慧倒是一向不缺,只是这聪慧对大汉社稷是利是弊更难说了。

以往天子禁锢我等士人,重用宦党,征召文艺小人,昏招频出;

现在下诏求贤,还欲亲自殿试,看似贤明之举,实质与过去并无二致,无非想要建立完全听命于天子的帝党。”

“慈明公一言,令融茅塞顿开。”

韩融抚手道,“天子在求贤诏中说‘唯才是举’‘毛遂自荐’,绕开了察举制,让寒门及平民士子有了面见天子的机会;

再以殿试选才,如此一来,用人全操于天子之手,还真如慈明公所说一般,与过去任用私党一脉相承,只是现在这一手更高明吶。”

“当今天子雄心远志,这是想学先汉武皇帝啊!”荀爽补充道,其语气冷淡,看似赞许之言,听来却毫无欣赏之意。

这也不难理解,士人们向来尊崇圣人王道礼制,提倡君君臣臣、各行其是,由此对汉武帝观感复杂。

一方面赞颂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圣举,另一方面又抨击其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无视臣权的霸道作风。

在如今的儒生们心底,汉武帝的“武”字大概没有多少赫赫武功之意,只剩下穷兵黩武了。

荀爽更是持这种观点的主力派,当今天子有学汉武帝做独夫的苗头,他能有好感才怪。

在座诸人显然也了解这一点,都明智地没有接口。

只有韩融叹息道“天子此举明显有排斥名门望族之意,几个小子入朝应试恐难有作为吶!”

“哈哈,元长兄多虑了。”荀爽抚了抚下颌短髯,浅笑道,“据我所知,天子殿试以出题策问为主,元长兄不会以为那些个乡野村夫真有比得过这几个小子的吧?”

“噢,我倒是没想到这一点。的确,这几个小子虽然年轻,才学见识却皆属上等,若公平比试,难有落榜之理。”韩融边说边赞许地看了看几个小辈。

“不错,这也是我认为天子此举难有作为的原因所在。”

陈纪接着道

“其实在我看来,天子殿试反而对我等家族子弟有利。

乡野间的确不乏才智之辈,可其一缺经书典籍,二缺传承教导,又能有多少学识。

只要天子不徇私舞弊,最终比拼的还是家族底蕴。”

“元方贤弟所言甚是。”荀爽颔首道,“我等怕的反而是天子如去年那般,不经考核而任用私人,不过那样的天子也不值得我等评议了。”

“正是如此。”众人赞同。

荀爽又道“所以,天子与朝局如何,我等静观其变即可。

我召集各位贤兄弟及几位贤侄过来,其实就两个目的。

一是给小子们一个联络感情的机会,二是想当面见见几个小子,说几句话。”

一众年轻人本来在下首静听长辈谈话,这时听到荀爽的话,全都轰然站了起来,齐声答道

“我等恭听教诲!”

荀爽双手虚按,笑道“你等不必如此拘谨,坐下听我说。”

“唯!”小辈们又纷纷落座,正襟肃容,都是一幅幅恭听训示的模样。

荀爽也不作态,道

“当今天下情势晦暗不明,天子心思手段难测,对我等士人而言,是最坏的时候,也可能是最好的时候,尔等小子须用心历练,多多参悟经世之道、处事之法。

尤其几个将要出仕的小子,当谨记,朝堂最是凶险,须多看、少参与,尤其不要轻易下注。

当然,有我等家族为后盾,需要下注之时,亦要果决而为。

这其中之拿捏,就看尔等各自的悟性与造化了。”

见小辈们个个若有所思,荀爽甚是满意,他呷了一口茶,然后接着道

“今日我教尔等五个字,尔等须仔细记下,不论现在是否明白,只要日后处事前想一想,终究会有所益处。

此五字分别是身、家、名、时、势。

先说前两个字。

《大学》中有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句尔等应当都读过,也当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

我认为在四者之中,前两者最为紧要。

修身不仅指治学、修行,更包括存身之道,只有能保全自身者,才可去谈其他;

齐家自然是指要心怀家族,团结族人,时时顾念家族利益与名声,如此家族兴旺,才能反哺族人。

如果说修身为立身之本,那么齐家即为成事之基。

“而身与家的关键所在又在何处呢?这就是第三个字——名。

名者,一为名望,二为名分。

名望何来?

《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何为名分?

《论语》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尔等不可不慎而审之。

再说最后两个字,可以一句话概括——

凡天下事,在时与势,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则无往而不利。

“这五个字相互关联,身、家为根本,名乃身家存续之道,时、势为处事治政之法。

尔等记住了么?”

“记住了!”小辈们齐声答道。

“记住就好。”荀爽欣然笑了笑。

“哈哈,慈明公智慧高绝,别说这些小子,就是在我听来,也有醍醐灌顶之感。”陈纪钦佩道。

“元方贤弟见笑了。”荀爽摆了摆手,“我也是希望后辈们能少走弯路,早日成才,不负你我家族苦心栽培之功。”

“有慈明公提点,我相信这些小子将来必有大作为。”钟瑜附和道。

“是啊,难怪荀氏人丁兴盛,才士辈出,此全赖家长教育之功,真不愧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韩融也跟着赞道。

青出于蓝的典故出自荀子劝学篇,而颍川荀氏一向自诩为荀子后人,韩融这马屁真真拍得妙,引得荀爽与荀绲开怀而笑。

几人又说了些闲话,就将小辈们都遣了出去。

然后荀绲说了个消息“我听说郑北海将要出山入朝。”

荀绲曾做过济南相,在青州广有人脉,像郑玄这种名士大儒的动静自然能第一时间获知。

“噢?”陈纪有些惊讶,“先前听闻卢子干在天子面前举荐郑康成,原以为只为试探,不想还真成了?郑康成一向不应征辟,此次为何竟应了?”

荀绲解说道“据说起初郑康成收到征聘文书时,本来犹豫不定,后来看了《求贤诏》,却下了决心,连门徒学子都遣散了,只选了几个准备带往雒阳应诏殿试。”

“可知道天子许以何职?”

“暂不知,似是天子亦未明言。更不知天子真实用意为何。”

“世兄以为天子是否有放开党禁之意?”

“不然。”荀爽接口道,“郑康成不能以寻常党人视之,毕竟其与扶风马氏大有渊源,而马氏一系圣眷正隆。”

荀爽所说的扶风马氏指的是赫赫有名的扶风郡马家。

马家兴盛于名将马援及其女明德皇后,后来又被马融发扬光大。

马融不仅是马援的从孙,其本人更是名满天下的大经学家,卢植与郑玄都是他的弟子;

此外,马融的女儿是曾做过司徒的袁隗之妻,马融的儿子马日磾与卢植一样,都是如今的帝党中坚人物。

由此荀爽说马氏一系圣眷正隆。

“六弟所言甚是。”荀绲道,“其实党禁之事倒不紧要,郑康成入朝将给朝野带来的变局才是我等急需关注的。”

“不错。天下之兴衰非在天子,而取决于我等士人。”

“如此看来,此次天子殿试之事更是不容有失,必须助几个小子应试成功才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帝神推书传

南神帝尊

雷霆纵队

王一凡德

玩家走狗满天下

氪金改命

小祖宗她又恃宠而骄了

不悒

盘龙之深渊刀魔

枣树枣

这位道友也太强了

太白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