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新的南水北调
闲与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87章 新的南水北调,明末:带着复兴号崛起外东北,闲与梦,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黄河边上,数百名老百姓在此处聚集。
普遍的脸上都带着沮丧,而且还带有对未来的迷茫。
郑毅过来之后,只带这几个随从来到人群这边,打算看是怎么个情况。
水库的修建涉及到搬迁,同时也涉及到很多关于安置、农田补贴等相关的事务。
当地的官府上报的情况是都已经安排妥当,需要迁徙的百姓也全部安置到位。
但郑毅知道搬迁无小事,尤其是涉及到老百姓生存的大事儿。
总有不少的百姓想不开,稍微有些差错就会酿成很大的事情。
郑毅来到人群这边,将随从派出去打探这些老百姓的目的。
他本人则是和其中一个老翁攀谈起来。
看到对方手中的眼袋锅,从身上掏出一包复兴散了一圈。
复兴是华夏帝国最大的一个烟草品牌,用的都是南洋出产的优质烟叶。
所以当郑毅的烟掏出来,顿时聚拢了不少人,纷纷都围在一起品尝起来。
西北这边流行的是旱烟,也就是烟叶子烤好剁碎,用烟锅子来抽的。
不过就算是这种简易的也是很少,所以对于郑毅掏出的复兴很是稀罕。
几句话下来,很快郑毅就跟他们搞熟悉了,询问这么多人围在这里干嘛。
最初跟郑毅接触的那位叫陶三山,是个常年在黄河跑船的老船夫。
他听到郑毅问是不是对官府的迁徙政策有抵触的时候。
赶紧摆摆手说,“可不敢乱说!咱老百姓可没啥不满意的,还得坚决的支持朝廷的政策嘞。俺们今天来这边,就是想再看一眼跑了大半辈子的黄河,在这边跑了大半辈子,就是心里舍不得阿!”
周边的人也是赶紧点头,他们来的目的就是来再看看黄河的。
这里面的人有艄公、有力夫、有纤夫,也有一些是常年在水路上厮混的商人。
更多是世代居住在黄河附近,靠着黄河吃饭的老百姓。
他们已经都完成了搬迁和异地迁移安置。
很多都被安排在银川附近和河套里面。
大多数还都是在关内,只是却无法守在黄河边了。
汉人百姓,自古以来都是安土重迁,除非大事绝对不会离开故土。
此次的水库建设迁徙移民,有十万多户要迁到其他地方安家。
虽然大华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工作,也给迁移过去的百姓准备了新的家园。
土地、房屋、农具等也都是安排的妥妥当当。
但他们在这里呆了大半辈子,实在不舍得就这么离开。
就陶三山来说,他家祖辈就在黄河上跑船,说白了其实是跑筏子。
就是文明后世的羊皮筏,带着货物渡过黄河东西两岸做运输。
两间泥房子就是他的家,如今迁走他有些无所适从。
家里的儿孙很高兴,毕竟不需要住在逼仄的泥房了。
搬迁过去之后,他们一家六口人,可以分到一个五间房子的小院。
早早的儿子儿媳和孙子们就搬过去了,只有他还不舍得离开这里。
今日和老弟兄们一商量,打算到这边再看看,毕竟三天之后,要淹没的区域就要全部清理了。
郑毅听到是这个原因,也是深有感触,他能够理解这些老百姓的故土难离的心情。
陶三山是跑运输的,等到水库建起来,河面的宽度将会增加四道五倍,他的筏子肯定是不行了。
再说随着大华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筏子已经逐渐退出了时长,替代的是机动的渔船和快艇这些。
这次的黄河水库集中修建,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整个中上游地区的运输和航路。
原来能够通行的河段,有数百公里,等到水库建好之后,通行的河段只剩下各个水库了。
大坝和电站是不具备通航功能的,这点倒是与后世新华夏建设的水库没什么两样。
倒不是当初建立的时候没考虑过通航,而是黄河其实很多河段真的不适合通航。
黄河滩多水急、浪高沙多,很多地方又是在崇山峻岭之中穿行。
通航的条件极为的不足,下游还好一些,中上游也只有部分河段可以做短途航运。
如果拿个具体的例子来说,那就是闻名天下的壶口瀑布,那种航段什么船也得栽里面。
所以水电站和水库的规划,就没有将通航放在其中,只是考虑了水库中的通行和短途航运。
千里黄河,其实在这段才刚刚有些泛黄,等到转过几字湾再次进入黄土高原,才是真正的黄水奔流。
靠河吃河的百姓也是不少,今天汇聚在黄河边的,大部分都是渔翁,比起在码头干活的还要多不少。
郑毅派出去的随从也打听了消息回来,基本上跟陶三山他们说的是一样的。
他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基本上都是舍不得离开,聚集到黄河缅怀一下。
郑毅在人群中和老百姓们攀谈,给他们讲述水库建设的好处。
等到这些水库建好之后,整个西北就再也没有缺水的困难了。
而且还能有效的缓解黄河泛滥的情况,更能够改造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再说他们这些人,也不是永远就无法再回到黄河了,搬迁点距离到时候的水库也不是很远。
愿意继续回来的,可以在水库到时候开展货运,几家一起买条好船跑不是更安全吗?
再有就是捕鱼,黄河是有很多的鱼类,沿线也养活了不少的捕鱼为生的百姓。
但水库建好之后,也不代表就没办法捕鱼了,可以发展承包养鱼阿。
黄河的鱼名冠天下,只要养的好了,不仅能够挣钱,说不定还能挣大钱。
故土难离这一点谁都清楚,也都不愿意随便的离开。
但为了子孙后代能够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暂时的离开也是必须的不是吗?
听到郑毅的分析,老百姓纷纷表示赞同。
就连之后赶来的银川府的官员,也是听的连连点头。
他们不是没有做工作,而是做工作没做到实效上。
能够让百姓理解和去配合,却做不到让他们揭开心中的疙瘩。
皇爷的这番话就不一样了,子孙后代的说法,恰好说到了百姓的心里。
而且将水库建成之后,大家后来的出路都分析了出来,也算是针对性的满足了他们的心愿。
郑毅跟陶三山等人打了个招呼,随着银川府的官员离开,当地官府的办事人员接力跟老百姓做起了工作。
三天之后,整个河岸两侧全部搬迁完毕,就连银川府的旧城,都要迁移到位置更高的新城那里去。
这里将会成为一个大型的水库,提供着周边数百万人的饮水和灌溉,包括环境改造的重任。
引水工程陆续的展开,郑毅沿着黄河几字弯走了一圈,在塞北观看了那边的新灌溉渠建设,同时也观看了综合农牧区示范区的成果,塞北将大力的开展农牧林和农加工产业,真正将塞北打造为江南。
在山西和陕北的交界,郑毅又参观了吕梁山区的农村改造,解决他们生活最大的用水问题。
当地的百姓缺水是难题,同时地形也是极为大的限制,但已经开展了综合的宜居化改造。
最后一站就是三门峡,从那里到下游基本上就剩下整个河道和防洪的改造了。
郑毅正好从这边南下中原,沿着已经焕然一新的中原再次到了湖广。
湖广,就是两湖之地,只不过明朝划分行政区域命名为湖广地区。
跟两广没有什么关系,郑毅到了丹江口,这里也有个新修建的水库,按照后世命名为丹江口水库。
这座水库的工程项目也有个相关攻城的名字,叫做南水北调工程。
只不过这个南水北调,如今主要是补充黄河一线和黄河以北的用水。
大华现阶段的工业和城市发展,还不足以击溃还算充沛的水资源。
不过为了更好的应对小冰河,这个工程启动也算是有积极意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