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采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九八章 权阉误国,公子世无双,张采臣,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侍女跟师父接连两人的离开,让少年心里蒙上一层阴翳,无病呻吟的读书人最喜欢拿生离死别这种事情做文章,每每借这种诗词流传出去扬名,有人笑称京都一年到头三百六十余日,日日有悲欢离合的故事发生,区区一张宣纸、几行墨迹怎么可能承载得住,不如都散在流香江里随水东逝,换一碗陈酒浅斟低唱。
国家不幸诗家幸,远在云州越秀的陈无双还不知道,从得知任平生跟镇守雍州的谢逸尘进京经过之后,京都里无数读书人废寝忘食写出来的无用诗文足有数万首之多,或以辞藻华章谴责谢逸尘是逼宫权奸,或以锦绣词句怒骂任平生为弑君恶贼,京都里的宣纸价格一涨再涨,如今竟到了连带狼毫笔都到了身价不菲的地步。
景祯皇帝已经接连五天没有上早朝,每日都是在内廷一言九鼎的老太监平公公急匆匆来保和殿转一圈,问问首辅杨之清以及六部尚书等人有没有要紧折子上奏,满朝文武这些日子群龙无首,在那面出现裂纹的太祖皇帝御笔牌匾下争吵不休,雍州的事杨公说陛下自有决断,眼下乱纷纷吵了几天却是为了即将到来的士子春闱。
大周建国之后,朝中在天下读书人中选拔官员,摒弃了前朝举孝廉的旧制,一律以科举取士,不论出身望族、寒门皆一视同仁,景祯朝前后两任首辅程公跟杨之清都是走的这种堂堂正正的路子,不过程公当年蟾宫折桂得了状元,直入东宫任太子少傅,这才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而杨之清却是从二甲进士、翰林编修的位置上一步步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
按礼部的意见,大周景祯二十四年的春闱应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接连三场,每场三天,年前十四州各地前来准备应试的士子们就有多半到了京都,其中不少都在京里有些门路,不是祖上跟这位侍郎有旧,就是那位御史的远亲,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任平生、谢逸尘二人在宫里所说所做的事情瞒不住太久,如今已有数百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无心考试,反而日日聚集在兵部衙门外,群情激奋要去雍州投军报国。
读书人是治国之本,眼见这些有望磨砺个一二十年就能称为朝中栋梁的种子竟要投笔从戎,清贵文官们都开始坐不住了,偏偏这种时候陛下弃了早朝,这成何体统?传出去岂不是让天下士子认为皇家不重视科举取士的大事,国体何在?
礼部左侍郎王之迁带病上朝,七十岁的老臣一把拽住平公公的蟒袍不撒手,涕泗齐下道“平公公,你带我去面见陛下,老臣要问问天子究竟是怎么了,怎生这般荒唐?春闱大事不可儿戏啊,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身具五境修为的老太监挣了两挣都没把衣袖从他手里夺回来,又不敢动用真气,无奈看向杨之清道“杨公,您倒是拿个主意出来,不管行不行的咱家先去回禀陛下再做决断。王老大人,您老就是在这保和殿打铺盖住下,今日也见不着陛下的面,春闱的事情压几天再说吧。”
满头白发的王之迁瘦骨嶙峋,手劲倒不小,听老太监说要把春闱这般大事压几天再说,松开他衣袖扬手就抽了一记耳光,恨声道“权阉误国!权阉误国!你敢再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一遍,老夫拼了这条命不要,也得把你掐死在太祖御笔所提的日破云涛四个大字之下!”
平公公正急得心烦意乱六神无主,冷不防被他一巴掌扇在脸上,登时呆立当场,脖颈上条条青筋暴起,不敢在保和殿擅动真气却敢发作脾气,猛地用力把衣袖从王之迁手里拽出来,退后两步冷声道“王大人,咱家敬你是一身正气的读书人,也敬你为官数十年对先帝跟陛下忠心耿耿,这一巴掌只当是走路不长眼撞在墙上。陛下不上朝必有缘由,是咱家一个太监敢多说两句的?”
保和殿上众人被那一声清脆而重的耳光声震住,尽管在朝为官的都打心眼里看不起净身入宫伺候皇家的残疾人,私下里常以“阉人”称呼这些没有半点骨气、只会卑躬屈膝谄媚君上的内廷太监,但这位能站在龙椅一侧、身穿醒目蟒袍的平公公可不是谁都敢呛上几句的,首辅杨公都对他客气几分,没想到区区一个三品侍郎竟敢当众动手打脸,而且还口口声声直呼权阉,要知道,平公公在陛下心里的分量远远重于六部尚书,甚至能跟当朝首辅平分秋色。
杨之清本想着今日不掺和朝堂上众臣争吵,以他的身份,如今的情况越少说话越好,人心惶惶,他随便开口说几个字都有可能被百官曲解,反而更容易横生枝节。他是知道平公公修为不低的,一见殿上竟然发生了这种事,再装作哑巴就不行了,叹息一声,伸手拉回还想着上前理论的王之迁,道“何至于此?王大人息怒,平公公也息怒。”
老太监冷哼道“咱家不过是个阉人,靠着伺候陛下尽心尽力才换来了这身蟒袍,比不得诸位满腹经纶的清贵文官。可进宫这些年,连先帝跟陛下都没动过咱家一根指头,今日倒是开了个先河!”杨之清无奈摇摇头,刚想劝慰几句再想办法解决这一堆烂事,殿外就传来小太监尖锐的声音,“镇国公爷、观星楼主陈伯庸上殿!”
平公公面色一喜,总算来了个跟自己站在一边的,否则他属实有些色厉内荏,面对着这么一帮打又打不得、说又说不听的读书人,郭奉平等武将又没上朝,再闹下去官官相护,最后吃亏的还得是自己,跟文官们打交道,不光丢脸,还被打了脸。
一袭白色蟒袍的陈伯庸肃然走上殿,皱眉看了眼平公公左脸上的红印子,在殿外就听到了老太监气冲冲的话语,不悦道“平公公乃是天子近臣,一把年纪还在宫里呕心沥血,这么些年可做过一件让尔等不满的事情?老夫按理说不该插手朝堂,但王老大人做得着实过了些。杨公,你意下如何?”
杨之清见他一来,心里就有了底,陈伯庸绝不会无缘无故上朝,定然是得了陛下口谕特地前来,瞥了一眼王之迁道“礼部左侍郎王之迁,保和殿上有失体统,着罚俸一年,以观后效。若再出言不逊有违圣人教诲,便自行告老吧。”王之迁哪肯就此低头,仍要梗着脖子理论,陈伯庸不耐烦地摆摆手道“就按首辅大人说的办,礼部既然定下二月初九春闱,各司其职自去准备,如期进行就是,争个什么?都散了吧,杨公与我一起去乾清宫,面见陛下。”
平公公愤愤瞪了群臣一眼,立即扬声道“退朝清殿!”王之迁恨恨一跺脚,重重叹息着转身离去,群臣面面相觑,见杨之清挥手,才逐一后退出了殿门。等人都走干净,陈伯庸才苦笑道“平公公,带我二人去面见陛下吧。”
老太监狐疑道“老公爷不是接了陛下口谕来的?陛下有旨,谁也不见,您···”陈伯庸摇摇头,沉声道“那就烦劳平公公去请太医令楚大人来此见面,这便不算抗旨了。”老太监犹豫片刻,最终冷冷瞪了杨之清一眼朝屏风后面走去,显然是对首辅大人只罚了那位礼部左侍郎一年俸禄极为不满。
殿中再无旁人,杨之清低声道“国公,剑山的事···”陈伯庸伸手揉了揉胀痛的眉心,道“暂时还没有消息传回来,不过仲平已经去了云州,无双不会耽搁太久。玉龙卫倒是昨日今日都有信来,说根本摸不透谢逸尘麾下到底有多少人马,雍州城内大概只有十万余人,而且拨云营还不在其中。如果真有三十七万精兵,那其余的二十多万,可想而知就在城墙之外的漠北藏身,苦心经营二十多年,谢逸尘的本事真是大得很啊。”
杨之清不由自主朝前迈了两步,道“国公是担心南疆阵法撑不住?”明眼人都心里有数,一旦剑山阵法溃败,雍州兵力恐怕立即就会反扑京都,再加上一整个冬天毫无动静的漠北妖族,形势危如累卵。
观星楼主抬头望向那面牌匾上出现不久的裂缝,喃喃道“我是担心陛下撑不住···”
7017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