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八十五章万事胜意,朕即大宋,杨氏良家子,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赵桓看着林舜华,问道:“所以卿总结的经验是?”
林舜华直接总结道:“臣以为,技艺精进,是财富最大的来源。”
果然,这家伙发现了了不得的真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阿!
林舜华说道:“这一点无论在农业还是工业方面都效果显著。”
“臣发现,现在的耕作水平,完全无需这么多农夫。臣算过,有耕牛、有耕犁,甚至还有播种的工具,就算河间府人口减少一半,剩下的人口也能保证所有耕地全部丰收。在精耕细作之余,还能有余力继续开垦新田。”
赵桓点了点头,他策马在河北大地的时候,亲眼见过百姓耕作。
已经颇有机械化生产的风采。
人力去拉耕犁,小农耕作?
不存在的。
大地主家的田地田连阡陌,一望无际,他们都是耕牛在前面拉着耕犁,后面百姓扶着专业化的木制播种工具播种。
这种播种工具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发明出来了。
从汉武帝到如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这种播种的农具已经经过无数次改进。
在北方播种的叫耧车,一次性可以给四垄田种上种子。
在南方的则叫秧马,这个是汉唐之前都没有的,是大宋建国后发明的,飘在水田里,用作提高水稻的插秧效率。
这些东西都是中原一直有的,普通小民或许用不起,但豪强地主肯定是舍得用的。
所以才能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大宋民间有大量的食物。
赵桓真的很怀疑,如果自己还有下次出宫机会的话,会不会在田间看到蒸汽机拉着的耕犁。
而大地主完成了土地兼并,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就使大量农民失去耕地流入了城市当中。
对这些人,林舜华说道:“臣想这些人既然没有了土地,为什么不能投入工业生产。他们每天生产的财富,都将是田亩的无数倍。虽然他们没有了土地,但他们却可能成为最富庶的阶层。就像此前,工坊主用财富去收购农夫土地,他们可以用自己生产的财富去收购其他人的资产。”
倒是个很朴素的想法。
大明刚建国的时候,国家设置了四十万匠户。
这四十万匠户不进行农业生产,世世代代从事工业生产。
这是大明刚经历了漫长起义、十室九空的战争后的数字,按大宋目前的农业情况,把这个数字翻个十倍并不成问题。
所以林舜华如果想在河间府推进工业化,至少在生产基础方面,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大宋农业能够支撑起他设想的一切。
赵桓问道:“成效如何?”
林舜华苦笑,说道:“臣又撞的头破血流。河间府在臣劝导下设立了大量的工坊,产出红红火火,但并不具备竞争力。瓷器比不得汝窑,丝绸比不得宋锦,玉器比不过蓝田,几乎方方面面都没有什么优势。大量的货物积压在了仓库。”
“臣痛定思痛,请教了许多商人。发现如果只进行这些基础的工业生产,根本比不过外地。于是便带着大量豪商群策群力,卖别人无法生产的东西。”
“臣居中为其协调,动用人情为他们从东京请专业教授设计整合。在磕磕绊绊中,总算是生产出了第一个机床。是用水和沙子切割、打磨玉石的。”
说到这里,林舜华语气兴奋,说道:“等机床问世,我等惊喜的发现,全天下生产这种机床的都寥寥无几。一夕之间,所有投资参与这种机床生产的工坊、商人都赚的盆满钵满。”
“只用了短短两年,商人们把机床卖到了蓝田、卖到了西域、卖到了大理,甚至卖到了南洋。”
“有了这一成功先例,我们河间府专门生产各种高端的机床。效果简直惊人,我们或许没有苏州、泉州得天独厚的地利,或许没有东京无与伦比的财富,但我们依旧成为整个北方知名的工业重镇。”
“天南海北的商人,不远万里来到我们河间府购买机床。”
赵桓赞叹,果然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阿。
河间府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但就是靠着领先的科技优势,硬生生把自己推成了工业明珠。
赵桓笑着说道:“卿确实是造福于一方阿,河间府百姓能有如今生活水平,卿功不可没。”
说着赵桓问道:“卿觉得这一经验如何推广至天下?”
林舜华抬起头,看着赵桓,认真的问道:“官家以为河间府如此就已然成功,可以安享太平了?”
这还不算成功吗?
依靠着这个机床技术,河间府至少能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领跑了。
不说别的,至少河间府百姓有了大量的工坊岗位可以谋生。
这片区域的百姓,终于可以摆脱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农村。
下一代人可以走出田亩,有个更好的出路。
百姓们现在也已经有了盼头,父母可以跟孩子说,让你上学,是为了你有更好的生活。难道你想长大了继续种地吗?
百姓上升的渠道已经明晰,这局面下,大宋的国运会蒸蒸日上。
所以赵桓说道:“目前的情况,甚至要比朕预想的还要更加良好,简直万事胜意。”
万事胜意的意思就是,一切的结果,都比你当初想象的,还要好一点点。
此刻的大宋,简直是尽现世界的美好。
赵桓当初鼓着一股劲儿,拼尽全力发展工业化,都没能想到会有如此结果。
此刻的大宋比任何封建王朝都美好可期,都充满了光明前景。
但林舜华坚定的摇头,说道:“官家,臣以为若只是这一步,一切都只是水中楼阁。”
“虽然河间府已经有了一定的机床优势,但优势微乎其微。至少若是苏州想要超越河间府,只要当地知州肯砸钱,就一定能请到大量河间府专业的工匠,大量知识渊博的教授,很快就能取得进展。最多十年、二十年,他们就能实现反超。”
“甚至臣见过大食人、泰西人、印地人都来过河间,学习过技术和经验。”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