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九十七章一道杀猪菜,朕即大宋,杨氏良家子,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朕即大宋第一百九十七章一道杀猪菜
北面冰原上田园牧歌的生活,关键在于摆平了北方的游牧民族,让他们无法过来骚扰。
军事上在漠北驻兵,压制了这片区域的异族。
而外交上则在西部设置了藩篱,秦王国、西辽、东辽这几个诸夏文化壁垒阻隔了其他游牧民族趁虚而入,从西方游荡至东方的可能。
北方的游牧民族,往日里成为祸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原人无法在当地扎下根。
如今虽然中原百姓过去也放马、牧羊了,但根游牧民族还是有极大区别的。
那就是在放马、牧羊之外,中原人从事的生产活动特别广泛,从渔猎,到伐木,到矿石开采,甚至种菜,种田都应有尽有。
游牧民族如果是肉食动物,那中原人则更像是杂食动物。
赵桓对张浚说道:“极北之地其实与黑水都护府当地情形很像,如今辽东北路和黑水都护府情形怎么样了。”
辽东南路、辽东北路、黑水都护府就是大宋灭金之后新设的三个行政区划。
其中辽东南路基本上涵盖了燕云十六州东面的传统汉地,是汉代辽东属国附近,汉末诸侯公孙渊盘踞于这一带。
而辽东北路就是黑土区了,这里虽然气候寒冷了一点,但土地绝对肥沃,还有山川四塞,抵挡北方的冷空气,中间水泽密布,算得上是鱼米之乡,天府之国了。
而黑水都护府则一直从黑水延伸到了外面的冰洋上,是诸夏传统势力范围之外。
这里虽然只有三个行政区划,但土地面积是非常广阔的,大概要有整个中原三分之一的疆域。
张浚立即说道:“从官家御驾亲征,灭金国,平女真,这里有人口约四百万,到如今建业二十一年,当地户籍已经增长到了一千两百余万。”
赵桓咋舌,惊叹道:“人口增长如此之快?”
西面的神圣罗马帝国从八百万增长到了一千两百万,用了近两百年时间。
可大宋这人口,从四百万增长到一千两百多万只用了区区二十年时间。
这个速度比金国统治下都快,他们从几百万增长到五千万可是用了近百年,而且是占据了大量中原疆土。
张浚说道:“主要是辽东北路的人口增长非常快。当初御营里就流传棒打狍子,瓢舀鱼。吸引了无数人到东北闯荡。”
赵桓说道:“即便如此,也不应该有这么迅勐的增长吧?”
关于棒打狍子,瓢舀鱼,赵桓生动的做了一次实验,一群女官提着裙摆在雪原里拿大棒打猎,竟然没有弱于文官武将太多,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即便如此,按赵桓估计,能从四面八方吸引到两百万人口就不错了。
甚至朝廷打算吸纳穷乡僻壤里的女真人,让他们走出深山,到平原上渔猎。
赵桓问道:“莫非是女真等胡人纳入编户的效果?”
张浚笑着摇头,说道:“并非如此。是天下小觑了辽东北路的富庶程度。”
“诸卿都在,老夫给诸卿推荐一道辽东北路的菜肴。名叫杀猪菜。”
一群公卿显然没听过这种地方菜。
苏迟问道:“这个菜有什么讲究?”
这一瞬间就暴露了所有人的吃货本质。
大宋正处于王朝盛世,大宋公卿们都能安享岁月悠闲。
所以张浚提出一个新菜肴后,廷议的主题立即跑偏了,一群人兴致勃勃地讨论起东北地名菜。
张浚说道:“这道菜是最近才兴起地北方菜肴。在冬季,辽东北路以北非常寒冷,百姓基本上停了农活,待在家中享受岁月。”
“所以逢着新春佳节之际,他们会宰杀一头肥猪,以大块猪肉为主料,配以玉米、面瓜、番薯、四季豆、豆油、酱油炖满满一铁锅炖菜。”
其他官员们还在兴致勃勃地思考着这道菜究竟是否美味时,赵桓眼中精光闪过。
这位宰相号称半诸葛,果然从来不会无的放失。
他忽然在廷议上提出了这道菜,其目的就是吸引所有公卿关注其间细节。
果然片刻后,三司使李纲率先反应过来,一脸地惊喜。
而后户部尚书、左都御史、左相、尚书令等人都纷纷若有所思。
能坐在这里地没人是酒囊饭袋。
只有苏黛她在象牙塔里搞研究,只关心学术对民生不太了解,见到所有人都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她侧头对赵桓问道:“官家,这些公卿大臣们都怎么了?这道菜有什么不同吗?晚上我们也吃?”
赵桓笑了笑,说道:“行,那我们晚上也试试。”
此时一旁的张浚开口,对诸位公卿总结道:“诸位显然已经发现了,这一道菜里蕴含了多少影响天下生计的要素。”
“当地百姓能纷纷炖大块猪肉,说明当地的畜牧业非常之发达,家家户户都蓄有六畜。”
“以往人尚不足食,怎么可能有余粮喂养牲畜?这关键就在于玉米。”
“玉米号称饲料之王,据老夫所知,在辽东北路,玉米非常丰收,每户家庭院墙上都挂着一串一串,金澄澄的玉米。”
玉米的产量是普通小麦根本没法比的。在黑土地中种植,轻松突破亩产千斤,也就是亩产十石。
当地百姓家中都是耕地广阔的,不像中原,家中只有薄田十亩。
不过哪怕只种十亩地,那也是收获百石粮食。
要知道一列火车才只能拉两千石粮食,可以按野战军的标准去供应四千名士兵的饮食。
所以张浚说道:“诸位以为这黄澄澄的玉米挂在家中足够一家五口渡过几个荒年?”
苏迟最为耿直,感慨道:“杜甫诗中言开元盛世百姓仓廪充实,就已然颇为向往。我朝百姓家中粮食仓廪已然装不下,要挂在院墙上。诚可谓亘古未有啊。忆往昔,百姓苦寒,乃至于人相食,如何敢畅想这般一年粮食足度数个荒年的情况。”
张浚捋了捋下巴上的虎须,左相是个会配合的老实人啊。他笑着说道:“苏相公,你想差了。这些玉米是给牲畜吃的,不是人吃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