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柴煮咖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1章 琐事,带着空间超市去种田,烧柴煮咖啡,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无论兵役还是劳役,都要补充成年丁口。又因为北关村都是民籍,因此这一轮是十户一丁,三户一夫。
夏家既然分了家,就不能按一户算……因此,这一家子,足足摊上三个名额。
夏家年青一代里头,最适龄的就是夏大郎和夏二郎。
夏大郎的秀才身份,还是管用的。
但夏二郎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又有妻有子,还不止一个孩子,就理所当然地被盯上了。
为此,孙氏掐半拉眼珠子看不上周云娘。
不但是个寡妇,还带来了一家子连老的带小的,一串拖油瓶;不但带来了一家子拖油瓶,还是个克夫命!扫把星!
克死了前夫也就罢了,可她一进了夏家门,夏二郎就又赶上被征兵……
这事儿不怪她,怪谁?
另外两个名额,一个是夏有田,一个是夏有粮。
夏二郎自己手里有一笔银子,四房和五房也都有些积蓄,尤其是四房,夏稻花随时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因此这一家子便打定了主意,要花钱买平安。
经过一番打点,花费了十五两银子,外加三百文铜钱、两只肥肥的花母鸡、一篮子鸡蛋,一条腊肉,方才把这三个人留了下来。
这事儿虽然了了,但夏家一直绷紧了神经,密切关注着征兵的情况。
原本买的代步骡车,从原本计划的五套,削减到了三套。老人、孩子和贵重家什装在车上,大人只能靠着一双腿在地上走了。
除了三头骡子和三驾骡车之外,他们打算再置办两头健壮点的黑驴,给走累了的大人轮流代步。
户籍和路引的事情,冯举人已经答应了帮忙,只这衙门里头打点的银子,要夏家人自己掏腰包。
对此夏家人二话没说应了下来,还把夏稻花“新研究出来”的几样新口味的小菜做了礼物,给冯举人送了去。
夏家人万万没想到,冯举人只派了个管事去县衙里办这事儿,却比夏家人之前自己跑的那两趟,利落多了。
全程各种手续和文书全办下来,只花了不到三两银子。
跟着去办这一套手续的是夏大郎,不知是看在秀才相公的面子上,还是看在冯家管事的招呼上,总之,帮忙办事的小吏跑前跑后,十分热情。
还诚心诚意地提点了夏大郎几处关节。
夏大郎很自然地给那小吏塞了个装了些铜钱的精致荷包——这是他出来办事之前,夏稻花跑过来塞给他的。
也不知四房那个小丫头,打哪听来这些弯弯绕。
小吏收了荷包,更是眉花眼笑。
办事的过程更加顺滑了几分。
用油纸包包好了户籍文书和路引,夏大郎感慨万千地回了家。
镇上的那处房子,对夏大郎来说是个伤心地。
值钱的东西都被搜走了,可能还剩下几本书没被毁完,但似乎都是夏大郎自己抄写的,也不值什么。
这套房子原本就是租来的,不是置办下的产业,因此夏大郎拿了他的书之后,便只能想办法退租罢了,租金能要回来多少,目前还不知道。
带上自己手抄的几本书,还有朱氏的梳妆匣子——匣子里的首饰都没了,用过的脂粉倒是还在,只是已经打碎了,另外还有一朵很旧很旧、都褪色了的绒花。
夏大郎把它带上了。
又去另外的房间,找了找母亲和妹妹的遗物,却没找到什么。
最终,夏大郎带着户籍文书和路引、自己的手抄本、朱氏的梳妆匣子和旧绒花,回了北关村。
夏老爷子带着夏二郎跑了好几趟牲口市场和车马行,买下了三匹正当壮年的大青骡子,两匹好黑驴,三套骡车。
骡子一般的行情是五两银子一头,但这三匹大青骡都正当壮年,卖家非七两银子不卖。而毛驴一般是二两银子一头,这两头毛驴也是年轻力壮,毛色油光水滑,卖家坚持要价三两银子一头。
经过一番漫长的讨价还价,夏老爷子用五两银子买下来两头黑驴,用十八两银子买下来三头骡子。
三套骡车在马市上还不下来价,夏老爷子深感不划算,便去了车马行,买了人家淘汰的旧车,又辛辛苦苦地跑了几十里路,去外村找了木匠修补。
好在这旧车虽旧了些,其实也还能用。木匠的手艺也不差。
最终花了二十八两银子,七天时间,把骡子、驴、骡车,都置办下来了。
村里人都跑到夏家来看稀奇,一来大家都喜欢骡子和驴,对骡车也是羡慕得很。二来,他们终于意识到,夏家人说要搬家,并不是说说而已。
那么,他们之前对自己说的,觉得战乱之地不可久居,看来也是认真的咯?
有些人晚上开始睡不着了。
夏家人口不少,还上有老、下有小,能让他们下定决心要搬走,可见这地方以后说不定真的会经常打仗。
可是今年的秋税已经交了,徭役和兵役也都已经服了,若是换个地方,会不会再被收一遍税?
很多人都有这个顾虑。
最关键的是,背井离乡,去一个陌生地方,大家心里头都忍不住有些打怵。
除了少数本地人,大多数住在北关村的,都是逃荒来的。然而太平日子过久了,大家只记得逃荒的艰辛,却很难再有勇气,重新受一遍逃荒的罪了。
夏稻花见家里人都在忙忙碌碌,自己也领了一项任务——她要帮家里买粮食。
接下来的几个月,田里的收成不用指望了,但家里人还得吃饭。
那么只能去镇上的粮铺买粮。
只是经过一番兵荒马乱,镇上好几家粮铺都关了门,说是之前被抢了,货源还没补上,没东西可卖。
粮价一下子就“唰”地起来了。
村里人都奔了山林使劲儿,去山里采蘑菇,摘木耳,抓野味,掏松子,打栗子……只是山里的物产虽多,危险也多。
一个月之内,已经有三拨人受了轻伤了。
夏家人难免有些上火。
夏稻花想了想,就把买粮食的任务接了过去。
对外只说是李敢帮忙给找的路子。
见到夏稻花买来的一袋一袋的粮食,夏家人的眼睛都直了,这实打实的粮食,把他们心头的怀疑全都压了下去。夏稻花随意扯出来的说辞,他们也信了个十成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