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家d猫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21 全面狂热,灾难艺术家,七七家d猫猫,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星落之城”,4.18分。
来自蓝夏电影节官方场刊的评价,一鼓作气将电影的赞誉狂潮推向新高度,面引爆蓝夏的狂热。
和江士奇一样,尽管人们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迎接一部杰作,等待陆潜再次延续“不败光环”的奇迹;然而,他们还是低估这股热潮的疯狂程度,于是,一个两个就被滚滚热浪直接掀翻,大脑轰鸣一片。
嗡……
社交网络,直接炸了,轰轰烈烈地轰动过后,所有嘈杂与热浪就演变为一阵轰鸣,在耳边持续萦绕。
但这依旧不是部。
电影节上,除了官方场刊之外,另外还有不同影评人组织、不同地区影迷组织的场刊,令人眼花缭乱。
三大电影节部都不例外,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看作是影迷观点百花齐放的积极反应,毕竟每个人的感受与审美都不同,哪怕是同一部作品,所有人都认同是佳作/烂片,但具体感受也有细微的差异。
在官方场刊外,当地最权威也最专业的电影杂志主编们完成的打分场刊,往往被认为是最权威的。
在安桥,那就是“银幕”;在蔚海,则是“电影手册”;来到蓝夏,“视听”则当仁不让。
“视听”杂志,一共七位主编,每年都会出席蓝夏电影节,然后给予自己的评分,仅供影迷参考所用。
和“银幕”、“电影手册”一样,“视听”的评价更加专业也更加苛刻,但他们从来不拘一格,不会限制自己的喜好,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爆米花大片、实验艺术,恶搞喜剧、先锋艺术,面一网打尽。
所以,在他们每年的不同评选榜单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普罗大众喜欢的商业大片,也可以看到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的艺术电影,这些榜单往往像是怪味豆,哪怕是最忠实的读者也不见得能够部接受。
就好像今年蓝夏。
“视听”的场刊评分并不局限于主竞赛,而是所有电影部纳入评选候补,只要超过四位主编观看了电影,评分就能够上榜。
目前,“视听”场刊评分的前三甲分别是“抵达”、“血战云岭”和“夜行动物”——
顺带一提,“离开的女人”高居第四,欧阳娜涟主演的“女士”则是第五。
也就是说,官方场刊最高分的“杰出公民”在这份榜单里甚至没有能够进入前五。
从这里就能够看出来,“视听”非常重视镜头语言和视听体验,正如杂志名称一样,所以他们对侧重剧本和表演的“杰出公民”一点都不感冒,所有赞誉好评部都凝聚在展现导演调度和掌控能力的作品上。
“抵达”,4.03分,并且有两位主编给予金鸢奖的肯定。
这就是“视听”的最高评分,并且从电影节第二天一路延续到第八天,始终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够取代这部作品的位置,这也是当地观众热情居高不下的原因,比起官方场刊来说,他们更信任这份场刊。
一直到——
“星落之城”登场。
七位主编,三位给予金鸢奖的最高肯定,并且以4.33的场刊评分完成超越,成为今年的“视听”最高分。
数字,最为直观,一目了然,一下就能够感受到,“星落之城”在这本挑剔而专业的杂志得到了至高评价,甚至比官方场刊还要更加疯狂,一片欢呼与惊叹之中,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主编们的狂热和激动。
短短一个晚上,“视听”杂志就产出了两篇专稿影评——
一种纯粹的快乐,一种纯粹的享受,又再次感受到了电影的美好。
不仅是观众们,杂志主编们也找回了赤子之心。
此时,再回首看看“电影手册”影评人贺韶光的评论,也就没有那么惊世骇俗了,“视听”主编们要疯狂多了。
方方面面都在证明一件事:
陆潜,确实完成了脱胎换骨。
谁能够想到,“星落之城”居然成为了陆潜登堂入室的大师之作?
惊呆。
与此同时,正是因为“星落之城”引爆整个蓝夏,昨天傍晚首映的另外一部主竞赛作品就这样销声匿迹。
“那些人”,仿佛没有人记得这部作品上映,被遗忘得非常彻底。
尽管如此,作品还是出现在了官方场刊上——
两星。叉。一星。一星。叉。叉。
也就是说,官方场刊的十一位影评人,只有六位观看了这部作品,其中还有三个人拒绝给予评分。
糟糕,糟糕透顶,甚至可能是今年蓝夏的第一枚哑弹,就连吐槽都懒得。
最终,因为评分数字太少,所以官方场刊并没有统计分数。
这也是……
一言难尽。
一时之间,人们很难准确分辨,这是一个纯粹意外,“那些人”正面撞上今年蓝夏的最大爆款而被埋没;亦或者是来自黎世宽的精心安排,以至于“那些人”成为炮灰沦为背景,越发衬托出“星落之城”的出色。
但是,就连这一点,也没有人讨论,因为“那些人”的热度着实太低,一点水花都没有,转眼就消失了。
激动。亢奋。雀跃。幸福。
种种情绪在脑海里汹涌着,但转眼,江士奇就冷静了下来——
所以,这是否意味着“星落之城”即将登顶金鸢奖?
不。
当然不。
首先,电影节评审团制度也就注定了,官方场刊和观众喜好不代表奖项走势,如果“那些人”爆冷登顶金鸢奖,虽然社交网络应该会破口大骂,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完取决于评审团的讨论。
其次,即使撇开惊天冷门的可能性不说,官方场刊评分最高的作品,往往也很难赢得评审团的喜爱,因为官方场刊也就代表大众品味,评审团们往往会希望强调自己的取向,尽可能避开场刊最高分。
最直接的证明就是,从安桥到蔚海再到蓝夏,三大电影节都已经超过十年没有见证场刊最高分登顶最高奖项了,也就是说,评审团的品味和专业媒体、资深影迷们的品味总是没有能够达成默契重合。
甚至于,官方场刊最高分却在最后颗粒无收,没有奖项都没有,这样的情况在三大电影节也不止一次。
“官方场刊最高分”,这是一项荣耀也是一种肯定,但同时也是一种负担,甚至被记者们戏谑为一种诅咒。
那么,这次“星落之城”的前景呢?
而且,一个重点不容忽视,“星落之城”是一部歌舞电影,介于商业和艺术之间,却很难准确下一个定义,也许对观众来说没有影响,但对于评审团来说却可能成为影响评判的一个因素,宛若不定时炸弹。
谁都不知道是否会爆炸,什么时候爆炸。
江士奇有些担心,但也有些好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