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吞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23章 回返昌邑……,三国之西凉兵王,蛤蟆吞地,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虞身死后,河北也成了三分天下,其一是北面幽州的公孙瓒,其二是南面冀州的袁绍,其三是东面占据渤海郡的董虎。
若刘虞换在其他地方做官,董虎或许会考虑出手营救,但他是幽州牧。
董虎与公孙瓒在对待羌胡的态度上是一致的,与刘虞、袁绍、曹操他们的“安抚”态度不同,只要给了他一丁点机会,他就会毫不犹豫对羌胡蛮下死手,哪怕穷兵黩武也在所不惜,尤其是在天下动荡之时。
刘虞对乌丸人进行安抚,从短期来看是正确的,可以稳住乌丸人,避免乌丸人对动乱的天下造成二次伤害,可对于未来却有着极大的隐患。
天下大乱,汉民大量死于战乱,若不能让羌胡蛮的人丁也一同减少,胡、汉的人丁差距就会大大缩小,很容易制造出“五胡”灾难来,所以,当刘虞与公孙瓒交战时,他情愿坐视刘虞身死,这与个人喜恶无关。
刘虞在乌丸人当中有很大的威望,他的身死也一定会引起乌丸人的不满,公孙瓒若是断了市易,会彻底激怒乌丸人而攻打幽州,也一定会造成幽州百姓进一步遭受苦难。
幽州大乱,百姓遭苦,对公孙瓒不满,对乌丸人仇视,董虎入场后就能轻易获得幽州百姓的认可,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乌丸人侵入幽州会给董虎借口,一个杀入他们族地的借口。
为了这个借口,刘虞身死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河北三分,无论袁绍、公孙瓒是敌对拼杀在一起,还是偷偷联手,董虎都不会太过在意,只要始终给他们适当的压力即可。
面对凉州军的压力,袁绍、公孙瓒都会本能的扩兵,都会对境内百姓造成更加难以承受的压力,百姓就会大肆向外逃离,而四周全都是凉州军的地盘,不出数年,即便不开战,袁绍、公孙瓒也会自行崩塌。
心有定计,大战略已经敲定,在赵云答应出任陈留郡五品将军后,孙牛、董放、武安国被调入渤海郡,为了便于军事防御,黄河以北的平原郡并入渤海郡,孙牛担任总管,董放、武安国担任副总管,军衔依然是四品将军。
除了将领之外,扩大版的渤海郡半数郡县官吏由军中长使、幼军半大娃娃、内阁共同选任,剩下的半数官吏由各县百姓荐举,与此同时,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选派官吏监督。
除了渤海郡将军府人事任命外,他还对青州、兖州将军府进行了一系列任命,诸如青州总管董罴、副总管胡三、庞德,兖州总管徐荣、副总管李傕郭汜,各郡将军由他们自己从军中将领选调,将名单送入五军都督府,由五军都督府进行考核,之后送入兵部、内阁确认,最后再送到他手里加印即可。
将领的任命完全可以不走这一套流程,董虎直接加印即可,但他更愿意按照规矩走一遍流程,让将领们习惯于规矩的约束。
按照早期“总管”的职责,一地的军政民律都归总管督理,但在董卓重新恢复郡国都尉制后,董虎也有意识的分开了军政,“总管”也不再设立,但现实情形又需要给将领放权的地方,诸如与幽州、冀州对峙的渤海郡,与徐州对峙的青州,与豫州对峙的兖州,所以设立了三个总管。
恢复“总管”一职是不假,但为了避免将领们转变成了一地诸侯,所以“总管府”只能挂牌“将军府”的匾额,便于日后把总管的军政权分开,挂“将军府”匾额就是告诉下面将领,民政权只是临时授予,他们是将军,而不是一地诸侯,而且监察权也必须独立出来,必须监督。
在敲定了一些人事任命、政令、法令后,董虎就带着董白、董重、典韦、许褚、赵云一干军政将领回返昌邑,而且他也不得不回返,公主刘妍正带着一大帮守旧家族与董厚打擂台,把兖州搞的乌烟瘴气、人心不安。
刘妍纠结一大帮老头,不仅有青州、兖州的老头,连豫州、徐州、冀州的名望老头也在大冬天跑到了昌邑,甚至连都察院御史中丞蔡邕、刑部尚书秦开都带着人跑了过来,在昌邑公开审理数百个家族密谋刺杀董虎、贪墨救济粮食、殴打分地百姓致使伤人性命事件。
董虎离开了昌邑县后,九月时,董厚突然动手逮捕了数百个家族儿郎,其中还有不少人是投靠到刘妍身上的家族,一时间青兖各家族恐慌,临近的豫州、冀州、徐州也闹的人心惶惶,但这也不至于这么多名望老头跑到昌邑,甚至连长安也惊动了,而且听说,襄阳朝廷也派了使者,更有传言说,史侯刘辩更是亲自向昌邑赶来……
董厚抓人,就算豫、冀、徐各家族恐慌,那也应该拿出钱粮支持朱儁、袁绍、陶谦募兵与凉州军干仗,而不应该全往昌邑跑,难道就不怕董虎把他们全抓起来砍脑袋?
原因就在于董厚抓了人后,要用律法手段公开审理数百大小家族,而且还学着河东郡那样的“陪审团”样式,可不就让无数老头跑过来了么?
从九月时,刘妍就带着一大帮老头在公堂上与董厚争吵,一个案子一个案子审理,一个案子又牵扯到不少人,审理的进度很慢,参加争吵的人也越来越多……
自九月时,董虎就得知了这些屁事,但他并不想太过插手,有些麻烦看似麻烦,但也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与朝廷,与各路诸侯竞争法治建设,所以他并不准备插手,任由事情越弄越大。
兖州水运网发达,几乎每一个郡国都可以用河流连接起来,救济粮发放也极为顺利,很短时间内就稳住了局势,入冬后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百姓也就整日叨咕起昌邑内公开审理的事情来。
百姓积极参与讨论,董虎认为这是件好事,可若有人胡乱散播谣言,那就不同了,本来还只是一些家族联合犯罪事情,这些审理还没有结束呢,锦衣卫又开始满世界抓捕散播谣言的人,也更加招惹了刘妍的不满……
事情越闹越大,而且河北“三分天下”局面已成,董虎也就带着数千骑开始回返。
自济南国、济北国、东平国一路返回山阳郡,沿途没有急行军,而是走走停停,看一看这几个月里徐荣治理的兖州情况,顺便寻来当地锦衣卫百户、千户,该嘉奖的嘉奖,该训斥的训斥,之后又坐在县衙内,当着百姓的面对造谣生事的家伙进行判决,由当地锦衣卫监督看管,打扫大街上积雪,帮助百姓修葺破旧房屋,在街道边修建公共厕所,挨家挨户宣传卫生的重要性……
恶意造谣的,一律罚役三个月,没人敢在董虎面前喊冤叫屈,只能老老实实服役三个月。
谣言口口相传,想要真正捋清脉络,想要在短时间内查到源头极为困难,也肯定有一些人是被冤屈了的,但他的惩罚也较轻,只要保证不会冻死饿死,只要惩罚在开春时结束,不影响春种就行,而且也可以在百姓之中建立起官府的威望。
官府张贴通告,百姓情愿相信谣言也不愿意相信官府,这说明官府的威望不够,除了加大宣传,进一步掌握话语权外,适当的打击行为也必不可少。
青州、兖州……包括一开始的凉州、并州、司隶校尉部等等,官吏大多都出自军中长使和幼军培养的年轻官吏,一开始时经验不足,或者太过生硬,很容易将百姓当成军队管理,以至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会慢慢转好。
这个时代的人丁较少,一个上县的人丁也就五万左右,中县人丁两三万,下县仅有三两千人,这是一个县的人丁,不是指县城内常驻人口,治理一县民政的县令与后世的村长差不多,治理难度并不是很大,若一年后考核真的不及格,只要不是触犯了“贪墨、草菅人命”两条,往往都会被送到董虎身边,重新在长使(参谋)团或幼军中学习、历练。
董虎身边常年带着三千重甲骑、幼军,两支亲随军中又分为“军、政”两个体系,事实上董部义从任何一个营都有“军、政”两个体系,唯一不同的是,董虎身边的长使较多,是他专门培养军中长使和管理百姓的官吏。
随着地盘扩大,军队的增多,督管军规军纪、后勤辎重、战略战术谋划的专业参谋性质的长使也会增多,也需要更多官吏治理地方。
跟在他身边,培养官吏的严谨、纪律、朴素、为民为国大义思想都有极大的帮助,也能通过培养的长使、官吏控制住军队和地方不乱。
从济南国南下,每到一个郡国,他都要走上一圈,了解一下情况,赵云、典韦、许褚与董白一样,成了他身边的长使,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全扔到他们面前,让他们商议着处理,结果……结果小董白成了三个大汉的上官。
小董白刚刚十四岁,再过一年就到了该出嫁的年纪,可她还是个女娃不是?
但是!
董白在军政体系中的时间,比典韦、许褚、赵云从军的时间还长!
尚在河湟谷地内时,她的父亲董瑁是总管,需要常年待在老鸦峡西面出入口防御韩遂偷袭,董白就常年待在大丫身边治理民事,董瑁带着妻儿离开河湟谷地后,董瑁就把董白送到了董虎身边,至此之后,她就一直待在董虎、董大丫身边做小从事,尽管她没有亲手做过什么事情,可也算是见多识广,别看典韦、许褚、赵云都超过了三十岁,在见识方面,还真不一定有她多!
从济南国回到昌邑县,董虎足足用了三四个月,直至谷子春种时节,他才来到城下,也见到刘妍、刘辩姐弟。
刘辩还好一些,很是规规矩矩上前说了句“大兄”话语,刘妍却噘着嘴,很是生气不满的样子,见她如此,董虎就是一阵头疼,嘴里便是不满嘟囔。
“小嘴噘起的能拴一头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