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罗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50章 天下画饼,万族大会!(第三更),活埋大清朝,大罗罗,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当然了,我们广东人、潮州人都是喜欢发家致富的!”
说完了“均田”的事儿,朱和墭话锋一转,又开始讲发家致富了。
他现在想搞的“宗族均田”,其实有点“最低保障”的意思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广东人民生活的下限。
现在全中国就那么几千万人,而且还拥有明朝时候大约两亿人开发出来的土地可以利用,人均gp其实是可以做到比较高的。
后来晚清时期,中国的人口多达四个亿,比康熙初年翻了总有七八倍,这耕地能多多少?而产业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又能增多少?
反过来说,现在就是供四亿人将就着活命的资源和产业给五千万人“均”,真要好好搞,人均怎么可能低得了?
而清初又是海禁、又是迁界、又是矿禁,而且也不搞什么均田,还一个劲儿的搞圈地,甚至把整个东北都圈了起来!
基本上,满清走的就是想尽办法降低人均gp的路子
而朱和墭当然是既要带领大家共同富裕,也允许少数人特别富裕的。
朱和墭大声道:“我自己也是潮州人,当然知道大家的心思。以后广东除了这些授给宗族,不许买卖的祖田之外,还另有可供私人运营的产业。譬如矿山,盐场,市镇大邑的土地,还有靠近这些市镇大邑的土地,以及其他朝廷所规定的土地,都是可以为私人所有及买卖的产业。
另外,在北伐战争或其他战争期间下发功勋田宅,也都是属于私人所以,都是可以买卖的!
大家伙觉得孤家的这套均田之法可好啊?”
这办法怎么可能不好?
那可是潮州人、闽南人、客家人玩了几百年的路数了,都已经经过实践经验了不管怎么说,这三伙人在后世繁殖的很多,资本主义道路也走得不错,而且还在晚清民国的乱世中折腾出好大的动静。
当然了,朱和墭也没有能力去砸碎清初广府、潮州、客家三个族群中盛行的宗族制。他能做的,也就是尽可能顺着宗族制建立一套基层治理体系。
只要这套基层治理体系搞起来了,广东的力量也就起来了。
而广东的力量一旦起来,能干的事情可就不仅仅是北伐了。
“世子爷,晚生想问一下,现在广东这边人少地多,均田是可以搞的,但将来人口多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已经有人提问了,问题还很有前瞻性!
人多了怎么办?出国讲理啊!
朱和墭看了那人一眼,认识的,原来是澄海郑家的一个老秀才就是暹罗的郑信大帝他们家!
也不知道这人是不是郑信的祖上?
“人口多了就开分堂!”朱和墭笑道,“潮州就这点土地,三四十万人分一分还行,如果有七八十万就有点挤了。到时可以往外发展,下南洋去!
咱们潮州人本就有许多亲戚在南洋,那些白夷还欺负咱们的人现在好了,咱们有了天雷、天火,再下南洋可比过去腰杆子硬了。”
朱和墭这个时候忽然认真地看着这老头:“郑秀才,以后你家的子孙如果在暹罗国被人欺负了,我的子孙就派天兵去撑他!”
“那小老儿就多谢世子爷了!”
这小老头笑嘻嘻的向朱和墭作揖,压根就没想过今天的这番约定,将来会为他的家族带去一个长久传承的王朝
随着朱和墭说出了“带着天雷下南洋”的话,酒席上的气氛就变得越来越热烈了。一帮潮州大族的首领都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都觉得跟着朱和墭很有搞头。
朱和墭也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于是就对邱辉、陈永华二人道:“丈人、陈军师,现在广东全省即将平定!
我希望可以开一个万族大会,将广东十府一州的大姓首领都请到广府,共商国是,并且请他们一起来支持朝廷的均田、均税、均役,支持朝廷的北伐。”
说是“万族”,其实就是个号称。广东十府一州根本出凑不出一万个大姓,能有三四千个就不错了。
而将这三四千个大姓的首领召集到广州开会,与其说是请他们支持,不如说是表面大明朝廷对广东地方的掌控达到了一个相当强的地步。
另外,这些大姓首领都是读书人。朱和墭把他们找来,正好可以向他们宣传自己的原儒主义,同时还能推动以族学为基础主的教育体系的建立。
宗族这个体系,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有点类似西方基督教的教堂和天方教的清真寺不仅可以把人聚集起来,还可以提供一些基础的公共服务,比如低层次的裁判、基本的教育和救济。
这些服务要靠中世纪的官府来提供,那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还非常贵。
不过和基督教、天方教相比,宗族的组织体系不是很健全基督教、天方教不仅有基层,还有中上层。基督教有各级主教,天方教有法学家和哈里发构成的体系。
所以他们讲起道理来就比较有力了!
而朱和墭为了宣传自己的原儒主义和传播自己的“法术”,肯定要建立各级学校。现在正好可以用儒家学校作为宗族体系的中上层,用提供高级教育和出人头地的机会为手段,建立起儒家的中上层体系。
这样儒家以后出门讲理的时候,也能人多势众了!
“那得开多久啊?”
“是啊,兵贵神速啊!万一吴三桂一鼓作气打到南京了”
邱辉和陈永华的言语当中都有点担心,担心吴三桂人太猛,一口气打到南京去了,那朱和墭的麻烦可就大了。
“放心吧,”朱和墭笑道,“吴三桂这个老家伙胆子小的很,不敢一鼓作气的。我们只管安安稳稳的过年、开会、练兵明年夏天开始北伐都来得及。”
“阿嚏”
正端坐在沅州府芷江县城内的大总统行辕内的吴三桂没来由的就打了个喷嚏,可把身边的几个谋士还有儿子吴应熊吓一跳。
“父亲,您没什么吧?”
吴三桂摸了摸自己的大鼻子,“没什么就是鼻子有点痒。”说着话,他将手里的一份康熙皇帝的明发上谕递给了吴应熊,“这个杨起龙是你的人吗?他到底是什么来路?”
吴应熊苦笑道:“这人的确是孩儿的一个朋友也不能算属下吧,虽然孩儿推荐他当了个西选官。不过他当年在北京混得风生水起,要弄个官身再容易不过了。
您要问他是什么来路?孩儿其实也不是很清楚,只能猜他可能是明朝的某个勋臣或是宗室之后。因为他知道很多宫里面的事情,还有许多明朝的遗物哦,他还曾经冒充过朱三太子。”
“冒充朱三太子?”吴三桂一愣,“他会不会”
“不会,”吴应熊摇摇头,“年纪对不上他才三十来岁,不可能是朱三太子。
不过他的反清态度极为坚决,显然是恨极了大清朝的。”
吴三桂想了想,看着儿子,“那他是反清更坚决,还是复明更坚决呢?”
吴应熊一愣,“父亲,您怎么问这个问题?难道他”
吴三桂将一张信纸递给了儿子,“你看看,这是杨起龙的字迹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