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匹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番外第52章 汉化东胡草原,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浙东匹夫,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时间很快到了212年的农历四月底,也就是大汉击退草原联军入寇之后的那个初夏。

十万北伐大军都已筹备停当,上千艘的运河船舶与海船,分东西数路把数以百万石计的各种军需民生物资,运到北疆前沿。

之前的战争损害、主要是对基础设施的破坏,也都基本上修复弥合。

受害最严重的渤海、右北平、辽西三郡,已经看不到什么战争残骸了,彻底修理打扫了一番。

另外,在过去的这个腊月、乃至开春的三个月里,大汉军队也趁着搜剿残敌、拓展人口的机会,在东胡草原上展开了围捕与移民屯垦,

一边搜略外逃的汉族和乌桓妇孺,一边组织少量的汉人赤贫百姓为骨干,来当地种田放牧,沿着辽河两岸稍微种点水稻,其他灌溉条件稍微差一点的地方,则轮作黑麦。

如此渐渐改变东胡草原的生产方式和民俗,顺便为将来进一步的北进提供更前沿的基地、跳板。

(注:东胡草原就是后世的科尔沁草原,就是秦汉之交时、被那个鸣镝弑父的冒顿单于灭掉的东胡原本的聚居地,在大兴安岭以东。后文开始都用秦汉时的地名称呼。

大兴安岭以西的漠南草原,就叫“南匈奴草原”,对应锡林郭勒。大兴安岭以西的漠北草原,后文就叫“北匈奴草原”,对应呼伦贝尔。

另外呼伦贝尔再往西、南侧沿着肯特山到乌兰巴托一带,北到贝加尔湖,称“丁零草原”。肯特山就是狼居胥山,贝加尔湖就是瀚海。)

至于这一波移民屯垦扩张的契机,其实也很好理解,算是恰逢其会,也花不了朝廷多少钱粮——

毕竟之前的战斗中,大汉累计歼灭了十九万之众的草原联军,还活捉了八万七千多人的俘虏奴隶。这十九万精壮人口对应的老弱妇孺,可不得有至少超过五十万?

这些部族当中的精壮男性,本来是趁着冬天南下打劫补贴家用的,直接死在外面了,家里那点人口当然是毫无抵抗力。

哪怕汉人不来,这个冬天他们也因为失去了壮劳力、食物短缺过不下去,用草原上的残忍方式,自行淘汰了一大批老弱。

也就是搞食物配给、在明知会饿死人的情况下,提前就不给老人分吃的了。这一切都是胡人自发干的,跟大汉无关。

张飞赵云还算是仁慈的了,在腊月的时候知道了草原上饥冻相食的情况,摧枯拉朽出兵,把老胡人都饿死得差不多后、剩下的那些妇孺收编了。

就这还有五十多万人口,基本上算是整个东胡草原上全部的有生力量了。这里面,外逃的汉族妇孺大约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是乌桓。

当然,哪怕是针对妇孺,大汉朝廷的救济肯定不会白给,上报朝廷之后,朝廷立刻拿出了一个处置措施:

之前辽东不是从中平末年、糜竺治理地方后,就和平了多年,所以人口繁衍、男多女少,有赤贫光棍吗?后来李素还移民了累计超过十万人去三韩和扶桑。

那现在就依葫芦画瓢,继续顺着这个成功经验,再拉个几万辽东汉人、赤贫娶不起老婆的青壮,给他们每人发一个被杀了丈夫的乌桓寡妇当老婆,也总好过没有老婆,在东胡草原上广泛屯垦。

另一方面,朝廷也紧急发布了调令,提拔了一些在之前抗击草原联军中表现不错的辽西、右北平文官武将,同时把最擅长夷务的田畴、田豫二人往北调到东胡草原上,直接建立了两个新的郡,让他们开拓治理。

至于新郡的地名,因为当地有红色的山,靠西的那个郡就直接叫“赤峰郡”即可,反正当地只是草原,再往前追溯也没有郡县设置,没有地名可以借鉴。

而靠东一点的那个郡,倒是有古地名可以借鉴,那就直接沿用“柳城县”的名字,升级为“柳城郡”,也就是后世的通辽,位于辽河上游。

这一番整顿迁徙之后,赤峰、柳城二郡的总人口接近六十万,纯汉族二十余万。

而剩下那些乌桓,也都被田畴等人拿着《史记索隐》慢慢教化同化,让他们好好种田,认识到自己原本就是大汉子民、是孤竹国之后。

这些潜移默化的统战工作,总能持续个至少一代人,才能明显见效,急不得。

另外,为了配合赤峰、柳城二郡的建设,赵云显然必须彻底打通整个辽河流域。而辽河在最东北角的那个拐点,原本去年也还没有正式设置郡县、原本是辽东和高句丽人之间的缓冲争夺区。

那地方,大致相当于后世辽吉蒙三省交界的四平。今年为了配合东胡草原那边的开拓,赵云也奉命带兵,在当地又设立了一个新郡,就叫扶余郡。算是安抚已经被征服并渐渐同化的扶余人,以后再慢慢改名字。

由于草原地广人稀,当地三个郡加起来、占据的东胡草原超过15万平方公里,放在中原的话,几乎相当于一个最小型的州了。但人口才60多万,还全境都地势平坦,所以每个移民可以分得的土地还是非常可观的。

而且按照后世的历史,在这些地方也没有建立州、盟,而是设置了三个地级市。可见当地也确实比较适合作为农耕和游牧的过渡区,在大兴安岭以内,还是可以搞定居生产方式的。

朝廷就给每个人口都分配了足足一千汉亩的土地,其中三百汉亩可以作为轮作耕种,三年一轮,一年种水稻或者黑麦,第二年种一年大豆,第三年休耕。

远离辽河的地方,那就彻底放弃水稻只种黑麦。

除此之外,当地在屯垦实践中,也摸索出了一些节约劳力的套路,是原本内地不常用的,主要是大规模的焚烧秸秆还田——

汉末也没什么工业污染,所以烧点秸秆施肥没什么大不了的,环境完全可以承受。

同时期美洲的印第安人,几千上万年来都保持了烧荒耕作的传统,一直能保持到西班牙人入侵。

不过,地广人稀的地方烧荒和烧秸秆,也要防止火势无法控制的问题。所以经过一线基层的摸索,总结出了“烧秸秆之前,先把田地四周翻耕出隔离带”的经验,确保烧一块是一块,别蔓延到大面积的枯草原上。

这些措施都弄上,基本上也就能确保黑麦这种低产作物,也能常年放养式亩产三四百汉斤了。

因为黑麦这种作物,本来优势就是用水少、耐寒耐大风,缺点是可食用的种子部分产量极低,而茎秆叶子浪费的营养物质太多。

也正因为种子少产量小、茎秆却粗壮高大,黑麦才那么抗倒伏,草原上大风环境也不容易吹倒。

但秸秆一多,如果不还田,对土地肥力的消耗就太快了,寒冷环境下自然腐烂堆肥又太慢,烧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而历史上毛子在西伯利亚种黑麦,倒是没有普遍用放火的方式,但他们的休耕周期更长,一块土地种完黑麦后,多的能休上四五年,等秸秆彻底烂透还田再回来种。

但那是建立在西伯利亚面积更为广袤、人口更为稀疏的前提下的,那儿不差荒地。通辽、赤峰一带跟西伯利亚还是没法比的,还是要稍稍注意节约土地。

一番勤政治理,估计今年当地的百姓就能实现自给自足了。

另外,朝廷发放给当地百姓的土地虽然多,但早期有五年的垦荒免税期,后续五年还有减半征税优惠。加起来十年期满后,也只按照“占田一百汉亩”的理论产量的三十税一来征税,也就是休耕轮作的土地算是白送的。

这样优惠的税收政策,也就足够充分调动当地人好好种田生产了。

一千汉亩地皮里,剩下的七百汉亩当然还是保留草场状态,可以适度放牧牲畜,但是朝廷会派农政官员帮忙宣传、统筹,告诫大家注意规模,

不要超过“四十汉亩草场放一头牛或五只羊”的规模,因为原本当地的乌桓和鲜卑人都是“游牧”的,一个地方草吃完了就换个地方。

现在改成了“牧而不游”,每户人家草场都是固定死的,不让再随便迁移,这就要一定的数学工具辅助,算好养羊规模,免得夏天草旺盛的时候脑子一热养多了、草消耗过快秋冬饿死。

按照朝廷的最新规划,也就是每户牧民不能超过十二头牛马或者六十只羊的养殖规模。

汉末的游牧民族,本来是不修牛羊食槽,也不会搞有组织地大规模割草囤积饲料、手动投料的。他们的生产方式都很粗放,全是让牲畜自己直接在地上吃草。

现在改了不许“游”之后,劳动强度当然要增加,朝廷的农政官员小吏也得下乡讲解,教大家打草青贮,甚至教人不能完全指望牧草自然生长,还可以撒点苜蓿种子。

总之就是渐渐把当地人民改造成完全定居生活方式。

不过,定居放牧的劳动强度虽然大些,比种田还是轻松很多。所以税率肯定也要比耕种类的农业税高一点,暂定是十五税一。

也就是每户牧民每年除了缴纳粮食税之外,还要上缴一头牛或者驮马,或者是五只羊,作为实物税。

这几十万牧民将来安顿好了、生产力走上正轨,大汉朝廷就可以每年多收几十万头牛马或者几百万只羊,对国力也是一个明显的提升,将来就更不愁战马和耕畜了。

……

反汉的乌桓人已经彻底覆灭,所以大汉在东胡草原上做这些开拓部署时,本地也没什么人能反抗。

唯一能反抗的鲜卑人,因为去年冬天损失太惨重,丢了四成青壮战力,也没多少余力。

只能是趁着大汉驻军不注意的时候,或者通过哨探侦查、发现有拉扯出空档,才过来骚扰破坏一把。

但张飞和赵云也不是吃素的,有赵云巡防设套,鲜卑人也数次中计,又复刻了一把“来了就跑不了”的惨剧。

哪怕赵云用铁骑兵的情况下、速度不足以完成对来去如风的鲜卑人的追击,但他还可以只用轻骑嘛!

在双方人数差不多的情况下,这个时代的汉人骑兵,根本不需要仰仗铁甲才能和鲜卑人血战。就算双方都是骑弓、皮甲,赵云也是一样丝毫不怵的。

鲜卑人很快就发现,已经拥有了充分草场和西域商路的汉军轻骑,战马质量甚至明显在鲜卑之上——

鲜卑人的马匹,都是漠南漠北草原上的品种,并没有中亚和中东地区的高端良种,而汉军的马匹已经经过了十几年的东西交流,当然质量更好。

另外,随着天下统一已经过去了十年,汉军内部的军工军需部门,其实也有在慢慢自然发展、攀升军工科技。

早在十年前,窜天猴火药箭和原始手雷之类的兵器,就已经在军中作为特殊环境下的作战装备使用了。

这十年下来,火药兵器自然也有别的新玩意儿出现,这些东西未必是李素指点的,诸葛亮也没怎么介入,所以属于完全“百花齐放”的自然推演状态,很多东西未必真有实战价值,还缺乏真正战场环境的检验。

如果是数十万人级别的大规模混战,这种可靠性存疑的新武器,也不好拿来列装部队。但是几千人上万人级别的草原运动战、骚扰战环境下,给赵云的部队练练手、搜集一些实战数据,就再好不过了。

赵云也就乐于见到东胡草原上这种小规模骑兵对抗,顺带给自己的搜剿部队装备了数百上千件集束窜天猴火药箭、原始的竹筒火药枪,改良后的手雷……

如果让李素看到了,肯定会惊诧于这些玩意儿简直就跟《帝国时代4》里玩到宋末明初,出现的“突火枪骑兵”、“一窝蜂”、“掷弹兵”等兵种差不多。

这些东西,也确实不需要穿越者来开挂,而是汉人工匠凭借着自然推演,就能基于原始火药爆破兵器,想到的改良。

虽然历史证明了这些东西最后都会被火枪淘汰,但作为一个过渡产物,让工匠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留下一些历史摸索、积淀一点小成本的试错经验,却也没什么不好。

这一年夏天,汉军原本打算全力反击鲜卑,但是被鲜卑这样骚扰之下,其他战场方向倒是难以找到鲜卑主力决战,战局就这么被稍稍拖住了。

而且夏天的时候,水草丰美,漠北草原的草也足够吃,所以并州与河套那边的汉军一旦出关北上,鲜卑人马上就收缩了。相比之下,还是东线战场更容易找到决战机会。

时间拖到了七月份,随着盛夏过去,在整个夏天的拉锯战中,赵云和张飞在东胡草原方向又陆陆续续累计歼灭了大约两万鲜卑青壮。

把鲜卑军队的总人数,从十三万进一步压缩到了十一万。关外三郡的屯垦工作,却推进得很稳健,破坏始终在可控范围内,随着第一季的粮食即将收获,汉人也会在关外站得更稳,不用依靠中原的运输补给了。

天气转凉后,漠北草原的草也肯定不够吃了,鲜卑人必须趁着秋天草高马肥,把漠南草原也充分利用起来。如此一来,被汉军主力咬住决战的概率,也大大提升了。

汉人的策略,就像是一道道绞索,慢慢把鲜卑的脖子卡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赛博飞仙传

伏雨辰星

反派她不想拆CP

万一

浴火重生西路军

祁连冰雪

不灭圣影

浮城久事

帝国武宗

落花生流水

丹师剑宗

古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