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匹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章 天下何处得此贤才,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浙东匹夫,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伯雅,你看看这份表功奏文如何?张纯既已授首,幼安先生(管宁)等人皆劝我速速安民抚慰各县,整顿收拾人马后,屯沓氏、修港务,通海路商道,南下助平青州黄巾以报国。”
襄平城被攻克的第三天,一大早刘备就把李素喊去,跟他商量下一步的大略。
李素仔细看了一下刘备写给刘虞的奏表,上面把平辽东过程中各次战役的功劳经过详述了一遍,也列举了一些应该升迁的名额。
典韦数战有功,在辽隧、襄平两次斩将、先登,终于也要被表为别部司马,成为这几个别部司马中资历最浅的。
至于太史慈,这两战中也杀敌不少,作战勇猛果敢。只是没有先登之功,也就不怎么显眼。刘备自己就能做主升他为曲军侯。
关张赵功劳当然也大,但限于刘备目前的官职,关羽这个都尉一时是升不上去了,其他人也就只能堆积在那儿。
不过,刘备也不光表奏武官的功劳,那些在组织屯田和以工代赈过程中有卓异表现,安抚百姓效果显著的文官,同样被表奏了升迁资格。
同时,刘备还不忘在给刘虞奏文的时候,一并给一份金宝礼物,该交的上任钱也都帮下属交了。
这些普通文官不用太好的名声,明着给修宫钱也不丢人。
“表鲁肃为襄平县令,秩比千石,田畴为高句骊县长,秩四百石……”
李素看了一下,觉得这些封赏倒也妥当。
鲁肃来辽东之前是蓟县县丞,到辽东辗转吃苦半年,帮忙理清民政后方,由大县的丞转到小一点的县的令,属于正常升迁。
田畴在屯田管理中的贡献不比鲁肃小多少,他本身业务也更加精通。
只不过田畴原先只是无终县负责户曹的吏,连官都不算,就只能先爬到这一步了。就这还得足额使钱四百万,因为之前的吏是不能“折抵回收”的。
李素便点点头:“表功之事,倒也妥当,不过助讨青州黄巾是不是有些操切了。就算不进京请旨,好歹也请个使君的授权。兄且屯兵休养二十日,待我去一趟蓟县,亲自与使君陈明利害,讨到回文再行定夺。”
刘备本来也不急,只是这几天被管宁、太史慈这些北海、东莱逃到辽东的难民撺掇,想要尽快去救他们的老乡,所以才问问。
见李素如此说,刘备也就顺水推舟笑着说:“本当如此,咱就休兵到八月初。不过,伯雅此行只是去使君处复命么?不会又要被使君抓取进京献功吧?”
李素很有把握地说:“这倒不会,一来我如今已经卸去幽州别驾职务,只是辽东长史,名不正则言不顺。
二来,上次进京我可能是言多必失了,虽讨得陛下欢心,陛下却也有留我当京官的意思。亏得我说‘辽东未平,不敢懈怠’,搪塞过去了。
兄是知道我为人和眼光的,陛下年事已高,京师恐非平稳立身之地,我是宁可偏处一隅坐观天下。所以,能躲则躲吧,尽量少在陛下面前晃眼。”
听李素提到不愿进京之语,刘备的神色也恢复了严肃正色,显然是想到了一些很认真的大是大非长远问题。
只见刘备从席上正起身,在太守府的大堂内徘徊,偶尔还摸一下佩剑的剑柄,一声长叹:
“非我不肯任由朝廷随意调遣,实是陛下用人昏聩,愈是贼乱四起,换将愈是随心所欲。便说去年年底至今年上半年,葛陂黄巾、青州黄巾、白波军三路接踵而起,朝中便为此三易太尉、其余诸将更是随意更换。
便如去年随张温为参军西讨韩遂的陶谦,听说在凉州也并无甚军功,只是去年年底韩遂稍退回天水过冬,张温被罢免后,陶谦也就无所事事。翻篇过今年、青州黄巾兴起,居然就让这种无功参军改任徐州刺史、备御青州黄巾南窜徐州,这都什么任命?
当此之时,如若我们想偏处一隅,不受乱命,待朝中稳固,再重新尊奉朝廷的正常调度,以免疲于奔命,可呼?不会被人视为有异心吧?又或者说,要如何做才能不被人以异心为由相攻讦?”
李素听刘备这番感慨,倒是心中也颇有些警惕和意外。
喜的是,至今刘备的大体态度还没变,依然是绝对忠于朝廷的。
毕竟至今为止他一直在升官,怎么可能不忠?
但他对于朝廷瞎折腾、乱耗民力兵力,也是有所警惕的,已经不想白白当无用功的炮灰,想更效率的平叛效力——这是一种大节不亏、忠义不改,但又希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想被皇帝微操的微妙态度。
让李素意外的是,这一世的刘备,居然对陶谦的态度如此不看好,看来人和人之间的“相性”也不是天生写死了的。
另一世陶谦对刘备有提携之恩,刘备当然要感恩戴德。
但如今的陶谦,在刘备看来却只是一个“办事不力,留了个烂摊子给刘虞的甩手掌柜”,加上陶谦在凉州张温那儿大半年也啥没干成,自然就觉得陶谦座谈客了。
这是立场决定的,刘备这辈子如今最感恩的人已经是刘虞了,所有给刘虞添麻烦的人,在刘备心中都会有坏印象。
蝴蝶效应已经越来越猛烈了。
想明白这些后,李素微微试探:“兄欲抗命?”
刘备似乎被吓了一跳,连忙否认:“怎么能叫抗命呢,只是不想被一时兴起的朝令夕改所折腾。但又恐世人不知我真心,故而犹豫,不知具体如何表现。”
李素想了想,觉得这时候是得说些“隆中对”级别的心里话了。
因为刘备已经名义上有了一块根据地,他如何看待这块根据地、在皇帝死前还有几种想法,现在必须摊到台面上说清楚了。
否则一个处置不当,地盘固然可以保住,但一年半来“天下忠义无双”的美名,可就要遭到一定的损害了。
想李素为刘备筹划这一年半来,从“弃官救叔,扬天下义名而举孝廉”开始,一步步毫无保留为朝廷尽心的形象,可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个形象和名声,对于刘备未来招揽天下人才,已然是最大的助力。行百里者半九十,对于功亏一篑的风险,可不得不慎呐。
必须坚决坚持,演到灵帝驾崩,甚至是少帝都被董卓废黜为止。
李素想明白之后,深呼吸了一口,劝道:“兄既有疑虑,我愿为兄释之,不如咱便假设几种情况,看兄心中愿如何应对。只要心中早有预案,那么临事业不至于慌乱。”
刘备松了口气:“如此甚好,我早知伯雅必有奇计,每每思虑周全,请试言之。”
李素正色提问:“若辽东彻底平定后,陛下有心调遣兄去别处平叛、但长久保留辽东太守之职,兄可愿毫无保留为朝廷效命?”
刘备也正色回答:“这是自然!但凡杀贼救国,义不容辞。只是,当天下贼乱甚众时,还是先由近及远比较好,否则千里奔波,军队调遣粮饷浪费巨大,岂是爱惜民力所为?”
李素进一步问道:“那如果连辽东太守之职,都要平调它处,再找一个落入贼手的郡,遥命兄为太守,要亲自收复才能上任,兄可愿效力?”
这一次,刘备显然没有最初那么果决了,人都是有私心的,他也不由犹豫:“只要……朝廷能够善待辽东百姓,别再派个搜刮民脂民膏的滥官汙吏来折腾,也就罢了。
主要是辽东安宁不易,被张举张纯这般洗刮,百姓连自力活下去的过冬粮都不够了,初定这一两年,必然是需要一个强硬、事事都能为民管束的太守,组织屯田,渡过赤贫年景,如此才有安定的可能!朝廷换官事小,如若使屯田渡荒之法因此中断,岂不是害民于水火!”
听到这个结论,李素心情复杂,也有些欣慰。
复杂是因为难度有可能提高,欣慰则是觉得刘备守住美名到最后,问题应该不大。
他原本还以为,需要跟刘备之间有一番曹操和袁绍式的“方面何所可据”的对话,然后提醒刘备“关键不是根据地,而是‘任天下之智力,御之以道’”。
但是,看来是自己想差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在“人心和根据地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上,刘备和曹操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曹操认为“天下之智力”最重要。
而刘备更是本来就更进一步,认为“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所以,不需要再有人劝刘备注意“人心有多重要”这个问题了,刘备懂的。
历史上到了隆中对的时候,刘备给诸葛亮的留言依然是全部在谈人心,“不度德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
反而要诸葛亮来泼冷水、让刘备现实主义一点,先想想根据地“跨有荆益”。
跟人说话,说什么,是要看对象的。得对方缺什么才说什么,不缺的东西,哪怕是非常正确的大道理,也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
李素想明白这一切,决定不再剽窃曹袁“方面何所可据”的对话了——这个对刘备没用,他不缺,说点缺的吧:
“既然兄如此忠义,愿为朝廷赴汤蹈火而不惜官爵,素倒有一些预留的后手对策,可以为兄所用——至于如何靠这一以贯之的忠义,继续赢得善始善终的天下美名,素本来也有所谋划,只不过,观兄本身亦长于此道,这部分看来是不需要我说了。”
刘备:“但说无妨。”
李素:“那便说说,万一朝廷见辽东无事,要调兄另任太守,当如何确保人去政不熄、辽东之地依然推行兄长的屯田政令、闭关自守如世外桃源,遥尊兄之旧政。”
李素是个丝毫不肯吃大亏的人,所以辽东打下来了肯定不能白打。
最坏的情况下,即使灵帝最后这九个月的寿命里还能折腾出点幺蛾子,李素也要保证刘备人走茶不凉。
好在辽东本来就跟辽西隔着燕山走廊地带的四百里无人区,只要辽东军控制住了海军,不让进攻者从海路运粮补给,那么在辽东形成几十年的割据自闭还是很轻松的。
李素要做的预案,就是哪怕刘备离开的时候,汉灵帝不会任命一个不靠谱的辽东太守过来摘桃子。
至于灵帝、少帝双双死后,那就无所谓了。
历史上董卓之所以能听徐荣的推荐任命公孙度空降辽东太守,那是因为辽东当时本来就处于半无政府状态,太守出缺,也没有强势人物,更没有人组织打起讨董的旗号。所以董卓控制的朝廷才能空降成功,加上公孙度自己也是个“单骑入州”的狠人。
不过,这一世,即使在如此情况下,只要辽东早早扯起跟公孙瓒、袁绍他们一起讨董的旗号,哪怕因为地方太远自闭而事实上不出兵,那也够了——我都讨董了,怎么可能还承认董卓派来的太守?公孙度要是还敢来,就当作从贼之辈一刀斩了。
当然,这只是最坏的情况。也是为了守住“忠义到朝廷崩溃的最后一天”这个美名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凡事不预胜先虑败嘛,李素这种做方案跟现代参谋部一样缜密的人,肯定是把方方面面的可能性和应急预案对策都想明白。
刘备大致了解了李素的意思后,便虚心追问:“伯雅当如何布局,确保朝廷不会乱命、在调我去别处平叛后,不派人坏我屯田之政?”
李素:“我们当立刻开始人事筹备,想想何人可以在兄外出带兵时,坐领辽东内政——我先说,我是不行的。我随兄谋划太久,外人都以我为兄之智囊。陛下如若真起了调兄外任、防止割据之心时,定然不会放心我当辽东太守。
所以,此人必须内政治理有方、如今官职又不低,至少有比千石上下,年齿也不能过于年少,以免被人说德不配为太守、长史。同时,此人在官场上与兄的正式共事合作又不是太久,不至于被朝廷视为兄之心腹,但实际上却又要对兄忠心耿耿,不用担心人去政息……”
李素一下子抛出了好几个条件,着实让刘备非常头大。
又要绝对忠于刘备,又不让外人看出来他早就忠于刘备,年纪至少也要将近三十岁不能太年轻,官位又要比千石……
这也太难了吧?要确保最坏情况下依然遥领辽东自闭、确保将来辽东不会资敌,人选真不是一般的难啊。
乐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