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匹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16章 伐伐伐伐木工,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浙东匹夫,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参观了船型大篷车之后,关羽和马超都一致认为,这种在戈壁荒漠上运输的神器,显然非常值得立刻大规模建造推广。
关羽治军比较谨慎,他看了水池试验,确保这车可以当船一样缓缓行驶,但总觉得还是怕翻,简易李素再把车体板壁加高一些。
反正李素的计算公式已经摆在那儿了:车厢自重两千斤,底宽六尺侧高四尺半,那就等于沿着车长轴方向每加高一尺,近似增重约一成半,也就是再重三百斤。
既然车子能装一万五千汉斤以上,自重加三百汉斤都是小事儿。
李素听了,不由劝道:“西北河流浅狭,都是内流河,没有风浪的,满载还留半尺多够了,沉不了的。何况觉得形势不对,可以划到岸边直接开上岸的嘛。
刚才你还嫌厢板高了浪费重量浪费木头增加装卸货体力消耗,现在居然比我还激进了。而且再高一点,士兵在车厢里往外架弩射箭也不方便,现在四尺半,人坐在车底就能露出眼来观察敌情,单膝跪姿可以架弩放箭。要是加高到五尺半以上,站着端弩到眼前发射又太低,跪着又太矮,只能半蹲,非常疲累,还如何作战?”
关羽捻须反驳:“水流是小,可风沙大,风大的日子,水再小也有可能偶尔进水的。不过再高不利于作战倒是真的,那就加半尺吧。
跪姿射弩也不舒服,粮车内肯定有很多粮袋,真到了御敌的时候,把粮袋挡在两侧,可以把防御架到更高,更能保护士兵。再扯两个粮袋垫在下面坐在粮袋上射弩好了,还轻松些。”
李素一想也是,他确实缺乏一线的实战指挥经验,设计的时候终究是偏理论了,居然没考虑到实战中垫粮袋当沙包档枪挡箭的问题,也没想到让士兵们坐在粮袋上射箭,自己调最舒服额高度。
几人群策群力商议了一些,关羽和马超也提供了不少实战层面的担忧,让李素想办法(主要是关羽提出,因为马超也不懂水战)
李素发现,关羽的意见还真有挺中肯的,比如关羽敏锐地指出,李素这个设计还有一点实战中的危险,那就是装货的重心容易不稳,一旦一头装得多一头装得少,还是很容易翻掉。
李素也意识到,他的车体造型更多是根据一辆车的稳定性在考虑和设计,没充分考虑船舶设计的重心自然稳定。
切磋之后,李素稍微调整了一下:把车厢的底部,从一开始的平板结构,变成了略微有往中间凹陷的弧度。同样左右两侧,也有略微往中间凹的弧度,确保越中心越低。这样装货的时候,货容易自然往车厢最中间滑动,中央堆满了才会停留在四周,确保中间最重,跟重心重合,这样就不怕翻船了。
水陆两栖的东西,果然不是那么好拍脑门造出来的。李素自己过了水池试验,不代表真的拿去洮河黄河里开都能如此。
全部调整之后,这车总算更为完善了,至于加高侧板后装卸货更费力的问题,李素把后车厢板做成了可以开关式,就跟后世的汽车货车尾部卸货板能放下来。
当然船尾本来就是往上翘高一些的,而且车内就有一个斜面往上翘,到时候卸货直接顺着斜坡往上推出去就好了。李素在尾板上也做了些防水设计,确保正常情况下不会漏,就算渗水了只要不多让士兵们舀出去或者开上岸就行。
之所以把这个口子开在车尾而不是车头,也是考虑到车头下水时要破浪前行,承受的水压比较大,而车尾本来就是水压最小的地方,微微渗漏危害也最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李素从关羽那儿学到了要更加一切以实验为准绳,所以让营中工匠们按照新设计先花个两三天时间赶造几十辆实验款,造好一辆就拉到洮河里试航,每一辆要顺流开满五十里再逆流开回来五十里,检查良品率,确认是否要再微调设计,最后再大规模量产。
不过考虑到时间问题,李素也没太多时间耽搁了,所以他给项目下了dead-line,五月初一必须开始集中天水、陇西全部木匠,集中量产这种车船,争取半个月内疯狂造个上千辆,别耽误五月中下旬的出战。
当然了,考虑到一开始打金城的时候还不一定需要这车后勤,实际上投入还能再晚一些。
……
“伯雅啊,你就该早点把这东西拿出来,你还是太年轻办事不牢靠,怎么就以为你拿出来的东西可以直接量产呢?这不是实战磨合不充分嘛?这下可好,到五月初之前,大部分木匠们都闲着,只有造样品那几个有活干。大军在即,工匠徭役征发不便,要充分利用起来啊。”
看着修改后的设计方案被拿去试产,一想到木匠们因为暂时无法进入全力开工状态,关羽就有些惋惜。
他觉得李素的智商那是没话说的,但一线实际经验还是不足,有点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李素说的一切高瞻远瞩,都还需要务实踏实的同事帮他补足执行层细节。
当然这也已经很好了,术业有专攻嘛,没有人能全知全能。战略规划师本来就是天马行空的,需要执行官来落地。
谁知,李素对于这种指责却是丝毫不以为意:“云长所言甚是,此物磨合试产确实需要时间,但我本来就另有余量,不会让工匠和徭役闲着的——你忘了么,我刚才说,有好几件东西西征时都用得到,而且巧的是,这些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樵夫和木匠。今年征发的那些徭役,全部都得去鬼薪,把陇西祁连山坡砍秃十几里,木料都用得完。”
秦汉苦役刑分五档,鬼薪白粲是仅次于城旦舂的第二重(男人城旦/建筑民工和鬼薪/伐木,女人舂米和白粲/筛米),民间征发徭役的时候,也按此划分劳动强度,强度越高服役期越短。
比如城旦一天抵一天半普通徭役期,鬼薪四天抵五天。第三级的军屯田就是正常的一天抵一天,而劳动强度最低的司寇得干三天才算两天徭役期(司寇就是站岗当保安,因为没有强体力劳动,所以工资低)
自从李素做地方官以来,因为他喜欢修水利、造机器,治下每年的城旦和鬼薪徭役都是拉满征发的,蜀山兀完陇山兀。
关羽已经习惯了李素的节奏,看到李素的表情就知道这次不秃几个山头是完不了事儿了。
“说吧,还有什么?咱一次性听完。”
李素拍了拍手,几个士卒就抬了几台机器上来,李素指着说:
“也不是什么新玩意儿,这两年前就有了,阿亮在北伐李傕之前半年造出来的,木车床。你们可能没关注过,但绝对用过这玩意儿造出来的军械。凡是前年开始,我军大批量集中新造的枪杆,就是这个东西生产的。
不过,我敢把它拿出来再炫耀一遍,肯定是有了新的妙用——不光机器是发明,使用方法也是发明嘛,咱不能重物轻人、重机器轻思想。首先,这次的机器我又改良过了,刀刃更平滑、切削刃口更长,而且是半斜半平,每次踏板转动转轴,切削起来更快了,而且适合削更细阻力更小的东西。”
李素这么说,其他看官不像关羽那样直接看到实物,当然不太容易理解。
但是只要一句比喻,所有人都会心领神会——李素改良过的木车床车刀,模仿了大家小时候削铅笔的卷笔刀刀刃!
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不难想象卷笔刀削铅笔的切削量,要比金属机加工车床的切削量大多少,对于要切的厚度比较薄、杆子比较细的小物件儿,加工速度自然是暴涨。
用这个东西造箭杆,自然比法正那时候在五丈原扎营诱敌王方雷叙、造诸葛弩矢更加快捷了。
更关键的是,卷笔刀的结构让机器本身重量降低了很多,体积也变小了,更便于携带运走——这一点当初法正守五丈原大营时是不重要的,因为法正是打营地防守战,机器摆在高原上、旁边就地砍树劈成木棍造箭,不存在机器运输问题。
李素这次,却是要关羽马超用大篷车把削箭车床运着走的,机器本身从三百汉斤减轻到一百汉斤,优化就很明显。
李素说着,先指着一部关羽已经很熟悉的诸葛弩,说道:“当年李陵带五千步卒出塞,遇匈奴八万之众围攻,吃亏就吃亏在后勤不利,无法补充,一日尽矢五十万支。
如今咱要追击郭汜,就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哪怕将来前几战都未能斩杀郭汜,我们也要做好跟霍去病一样追杀到居延海的心理准备。
若是如此,郭汜跟其他畏惧大汉重新掌控西域的羌族部落联手,消耗我军,恐怕箭尽之时,我军便危矣!所以,箭矢的补充要跟军粮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我们带箭的话,怎么带都是不够的。那就多带诸葛弩和这种造箭机,专造削尖的木棍,没有铁箭头,给诸葛弩那种耗箭大户用。
戈壁上虽然没有树木,但直到酒泉郡、酒泉县之前,我们好歹左侧靠着祁连山行军,祁连山麓有大量合适的树木可用。咱不管攻打武威、张掖、酒泉三郡过程中消耗了多少箭矢,都能在前线就地取材造补回来。”
关羽很快听懂了,李素这个计划也是结合实际情况的,在打到酒泉之前,都要带着机器走,进军到哪儿就砍树砍到那儿就地补箭。但是到了酒泉之后,要是郭汜还能跑,那就得略微修整了。
到时候估计要在酒泉郡住几天,疯狂造箭把辎重塞满,然后这批车床就留在酒泉城里了,后续军队轻装不带生产设备直扑居延海。
还真是缜密的计划啊。
就在关羽以为这一切都够了的时候,李素又顺着刚才的思路,给他开了一个头脑风暴。
“自从决定带这些削木车床上路后,我又想到了一个触类旁通的小改进——去年我军跟李傕交战后,敌军不也充分学到了我们马镫的设计么?
哪怕西凉穷困,郭汜用不起金属马镫,但他肯定也会吃亏记苦尽量弥补,我觉得他军中骑兵,今年肯定也不缺木头削刻的硬质马镫了。至于高鞍桥的木质马鞍,肯定也全面普及了。到时候西凉骑兵的骑枪冲杀威力,怕是不逊于我军。
之前也说了,弩只能用来防备敌军骑射游斗远战,让敌军不敢与我们对耗,逼着他们近战。但进入近战之后,擅长马镫高桥马鞍长枪冲刺的骑兵,也不是好对付的。往年汉军旧制,骑枪多在丈八寸到丈二,列阵破骑的步枪长不过丈六。现在敌军骑枪冲刺变强了,我们最好的反制就是把步兵枪阵的枪杆再加长——”
李素这番话里,涉及一个常识,那就是张飞的“丈八蛇矛”,其实都不是一丈八尺的,那个太长了,根本挥舞不开,速度灵活性不够,那玩意儿实际上是一丈零八寸。吕布的方天画戟也不过是一丈二尺。那实际上也不短了,张飞的武器有两米五,吕布的武器有两米八。
正是这样的对抗环境,让华夏军中的步兵反骑长枪一贯也没再长长太多。最长的步枪一丈六,也就三米五不到,也已经很罕见了,更多主流的也就刚刚三米出头。
而更早的西方马其顿方阵,希腊长枪兵就动辄四米四米五,可见东方的骑枪对抗烈度没那么高,所以没有“军备竞赛互相升级”。
学华夏的日本人,直到中国进入宋末明初的时候,也就只有“两间枪”到“两间半”,日本人一“间”是一米六左右,所以两间也就三米二枪杆,两间半四米。
以至于光荣游戏《信长野望》里面,对于信长的岳父斋藤道三发明“三间枪”(四米八)、信长继承并进一步加长到“三间半”(五米六),还大书特书为一个大名的特色科技,号称让长枪足轻战斗力暴涨。
关羽当然也知道“敌人骑兵骑枪冲刺威力更强、因为马镫也能换用跟步兵一样长的丈六尺长枪”时,步兵应该更加“一寸长一寸强”的道理,那样才能在被骑枪刺死之前先下手为强。
但枪杆越长越重,要是不加粗太多的话,还容易折断。目前的金属枪头也不太适合更长太多的枪杆,一旦受力扭矩变大,枪头本身也很容易变形。(当然关羽不懂什么力矩分析,他只是根据战斗经验常识这么认为)
“枪杆陡然加长,太容易断了吧?枪头也不合适。”关羽不无忧虑地说。
李素拿出一个他去年回益州时跟将作左校张裔鼓捣出来的四棱锥枪头,得意地想请关羽观摩,但想了想似乎马超更懂长枪,临时手一转递给马超。
马超果然识货,眼神一亮就注意到了其价值:“此枪头四棱开刃、锥尖锋利无比,若是用来破甲,怕是极为犀利,而且坚韧异常,完全不担心变形或者折断,哪怕及远力衰,也能轻易扎伤着皮甲之敌。四棱凹陷放血、防止枪头被皮肉筋骨粘滞,入肉后继续深刺的阻力也更小。
只是可惜挥舞切割的伤害更低了,也不能靠舞抖枪花杀敌——不过对于武艺不强的普通士卒来说,本来也不指望他们抖得好枪花,刺杀就是了。我就不用了。”
对于武艺高强的用枪骑兵武将而言,不需要这方面的改良,他们更看重武器的灵活多用性,他们的武艺能让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棱锥抢是给有纪律无枪法的小白用的。
马超说完这些后,关羽也陡然回过味来,一拍大腿:“妙哉!既然这个枪头比旧枪更能轻易穿刺、还不怕折断变形,再配上可以更换的木杆,那就彻底不怕损耗了——伯雅你肯定是指望用那些削木棍的机器,到时候坏了多少枪杆就沿途砍树粗制滥造,把完好的精钢枪头换到新木柄上,把枪杆也当成消耗品。”
李素见关羽已经看穿揭开谜底,他也没什么好卖关子了,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这样一来,咱把枪杆再加长五尺,甚至更多一些,也无所谓。
最后,我还让张裔改良了一些伐木的锯子,便于把树木从沿着树干纵轴的方向剖开锯开,免得树木沿着纹路乱裂浪费材料,还降低加工成品率。当然这些都不值一提了,改善并不很大。”
包括诸葛弩的箭矢,他目前在益州打造好运过来的铁箭头,也都是尾部有点凹陷空心的,如果有必要,到时候能够把钢箭头套在削尖的木箭头外面,重复利用,只在最激烈的战役中动用这些高杀伤力储备箭。打完一场战役后可以搜集没有损坏的铁箭头换新箭杆。
一旁的马超,则是全程被李素的新枪头新枪杆所吸引,急着去试试手——李素这次带来的主要是机器和机器图纸,但也有一些已经加工好的超长枪枪杆样品,所以马超可以直接上手试。
他先拿了根还算保守的两丈长枪杆,挥舞刺杀了一下,李素都看得啧啧称奇——马超居然能单手拎着两丈长枪杆的尾端,然后狠辣地往前平推刺出,中平一枪,始终扎在一条高度水平线上,枪体的重心似乎都没有上下摇摆。
“厉害啊,不愧是马超的枪法,这力量也是够稳健狠辣的了。”李素暗暗称奇,他是见过赵云枪法的,相比之下,赵云的武艺当然不比马超差,但赵云以轻灵缜密见长,马超更多的是狠辣果决。
李素就这么呆呆地欣赏了一会儿,直到马超试到一根两丈四的枪杆时,才单手平刺出现了不稳、上下摇摆,但马超换了双手握枪后,很快又稳住了。
“两丈四的我单手提枪尾都刺不稳,普通士卒双手肯定也不稳了。我看就做两丈到两丈四之间,让军中长枪手多试试。”马超拍拍手,下了结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