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十章 诱敌深入,国策,闪烁,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九十章诱敌深入
如果说吉申根杰南面的战斗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突击战,那么吉申根杰西面的战斗就是一场磨磨蹭蹭的诱敌战。
地理位置,阿拉里亚距离吉申根杰60千米,布尔尼亚距离吉申根杰90千米。在阿拉里亚距离吉申根杰更近的情况下,蛮军第一集团军没有把主力部署在阿拉里亚,而是选择从布尔尼亚出发,一是布尔尼亚有较为完善的后勤保障设施,二是从有一条从布尔尼亚直通吉申根杰的高等级公路。正是因为从阿拉里亚到吉申根杰没有直通公路,蛮军才把阿拉里亚定为助攻方向。
蛮军面临的问题,也是77军面临的问题。
安排战术计划的时候,凌云霄不得不考虑地理环境与交通情况对作战行动产生的影响。
第771装甲突击旅在南面打快速突击战的时候,第773装甲突击旅却在西面摆出了阵地战的架势。准确的说,利用伊拉姆河西面的2条支流,部署3道防线,在第一道防线与第二道防线之间,也就是在2条支流形成的三角形平原地带上歼灭冒进的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
战役开始前,凌云霄提前部署第773装甲突击旅的原因也在这里。
进攻的蛮军无法沿公路行动,防御的77军也无法沿公路部署。虽然77军早已实现轻型化,但是8月初正是南亚地区的雨季,天气条件对部队作战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很多时候甚至超过了敌人。
别的不说,伊拉姆河就是摆在交战双方面前的一道天然障碍。
伊拉姆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向南注入恒河,是恒河下游较大的支流之一。与恒河的上百条由北向南流淌的支流一样,伊拉姆河的季节性变化很大,旱季时河面宽度不到100米、水深不到3米,雨季时则扩张到500米以上、水深超过5米。南亚地区的雨季从每年的6月上旬开始,持续到11月初,8月上旬是全年降雨高峰期。伊拉姆河水位上涨、河面变宽对交战双方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对而言,第773装甲突击旅受到的影响更大。
作为“主军”,蛮度陆军早就摸清了恒河的脾气,知道在什么时候会发洪水,也知道涨水时的情况,早就做好了准备。比如蛮度陆军为每个主力师都配备了数套机械化桥梁,可以通过串接的方式,架设宽度达到150米的机械桥、或者宽度达到600米的浮桥,所有机械桥与浮桥都能供战斗重量超过60吨的主战坦克通行。与蛮军相比,77军的准备并不充分。工程营带来的桥梁设备,最多只能架设宽度为100米的机械桥,或者宽度为250米的浮桥。即便所有桥梁都能供主战坦克通过,却无法派上用场。值得庆幸的是,77军在实现轻型化之后,dz-31a与db-30a因为质量较低,所以在经过简单准备之后,就能浮渡宽度在2千米以下的河流。只有一些较重的装备,比如电磁炮系统、电力供应系统无法在没有桥梁或者渡轮的情况下通过河流。
很明显,凌云霄在西面采取固守战术,与基础条件有很大关系。
天亮前,第773装甲突击旅的先头部队、即第7731装甲突击营、第7732装甲突击营与第7737机械化步兵营率先度过伊拉姆河,在伊拉姆河西面的第二条支流东岸设置了前进防御阵地,随后将装甲主力放在北面,仅在防御阵地上部署了第7737机械化步兵营的2个步兵连。
与前锋部队一起渡过伊拉姆河的还有由第7733装甲突击营、第7734装甲突击营、第7738机械化步兵营与第7739机械化步兵营组成的主攻部队。该部队的任务是在伊拉姆河西面的第一条支流西岸北面埋伏下来,与前锋部队围歼突破第一道防线的蛮军,并且协助后卫部队守住伊拉姆河西面的第二道防线。
最后出发的就是由第7735装甲突击营与第7736装甲突击营组成的后卫部队。
到此,除了几个支援营与旅部警卫连之外,第773装甲突击旅派出了所有部队。
与南面的战斗不同,率先发起进攻的蛮军。
6点35分,蛮军先头部队到达第一道防线对岸。发现77军已经控制了河滩阵地,蛮军第54装甲师停止前进,呼叫炮火支援。
此时,南面的战斗正打得如火如荼,凌云霄没有立即为第773装甲突击旅提供支援。
在蛮军进行炮火准备的时候,第773装甲突击旅的3个炮兵营进行了反击。因为蛮军炮兵的主力装备是传统身管火炮,即便采用55倍径身管,使用火箭增程弹的时候,最大射程也不会超过60千米,而蛮军炮兵必须靠后部署,不可能伴随先头部队行动,所以无法对部署在吉申根杰的77军炮兵构成威胁。
炮兵之间的对决,可以说是炮战的最高形式。
虽然交战双方都看不到对手,但是都可以大致判断出对手的位置。相互进行压制式炮击的时候,关键就得看谁的射程远,谁的反应快。毫无疑问,这两个优势都在77军的炮兵手中。
蛮军炮兵开火之后,前出的侦察兵、以及驻守第一道防线的步兵立即测出了蛮军炮弹的飞行弹道,随即将相关数据发给了炮兵,解算出蛮军炮弹的弹道参数之后,炮兵就能确定蛮军的炮兵阵地,从而进行反击。
因为只有3个炮兵营参战,且每个炮兵营只有1套电磁炮系统,所以第773装甲突击旅的炮兵没有打击进攻的第54装甲师的先头部队,而是全面压制蛮军炮兵。
毋庸置疑,首先遭到打击的就是蛮军炮兵。
问题是,蛮军炮兵根本无法进行反击。
暂且不说蛮军炮兵能否将炮弹打到吉申根杰,就算能,也打不中77军的炮兵阵地。原因很简单,电磁炮的弹道非常高,只有初段与末段在大气层内飞行,占弹道总距离80%以上的中段弹道都在大气层之外。在没有辅助力量支持的情况下,压制对方炮兵的时候,炮兵只能依靠炮兵雷达侦测对方的炮弹弹道,从而推算出对方炮兵阵地的准确位置。因为电磁炮的末段弹道非常陡峭,所以无法从末段弹道推算出电磁炮的开火位置。炮兵雷达的探测距离都比较有限,不可能探测到电磁炮的初段弹道。换句话说,就算蛮军的炮兵雷达能够探测到以接近20倍音速落下的炮弹,也不可能由此推算出电磁炮的部署地点。连对手在哪都不知道,自然无法压制对手。
显然,这也正是电磁炮为什么要在所有状态下都选择高弹道的原因。
虽然所有电磁炮都有平射能力,在打击距离较近的目标时可以选择低弹道,即让炮弹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从而缩短炮弹的飞行时间、降低炮口输出动能,但是为了避免遭到对方炮兵与其他打击力量压制,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都在作战手册中明确规定,只有在对付目视距离内的目标时才能使用低弹道,其他任何情况下,都要使用高弹道。虽然高弹道会导致电磁炮的炮口输出动能增大,从而提高电磁炮的能耗,但是电磁炮不是传统火炮,增加点耗能对战斗成本几乎没有影响,对炮兵的作战行动也没有多大影响。
炮战打了10分钟,蛮军炮兵就变成了哑巴。
按照第773装甲突击旅提交的战斗报告,在这10分钟的战斗中,3个炮兵营总共摧毁了18个蛮军炮兵阵地,至少摧毁了200多门火炮。由此可见,蛮军不是没有准备,早就知道77军的炮兵很厉害,才在战斗中采用了分散部署的方式,让炮兵以连级规模、而不是通常的营级规模投入战斗。问题是,在战斗力差距过于悬殊的情况下,即便蛮军炮兵以单门火炮的方式投入战斗,也会遭到致命打击。要知道,每套电磁炮系统有6条火力控制通道,也就是说,24门电磁炮,可以以4门炮为一个单位,同时打击6个目标。3个炮兵营,就能同时打击18个目标。在压制敌人连一级规模的炮兵部队时,4门电磁炮只需要进行1分钟急射,就能形成完全覆盖。用10分钟打击18个目标,对第773装甲突击旅的3个炮兵营没有任何难度可言。
当然,炮火压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因为蛮军炮兵分散部署,而且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没有提前向西派遣侦察兵,甚至没有出动无人侦察机,所以第773装甲突击旅的炮兵营只能在敌人开火之后,也就是前线部队发回炮击数据之后,才能进行炮火压制。如此一来,蛮军炮兵在遭到打击之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6到10次齐射,或者在完成4次齐射之后转移阵地。正是如此,第773装甲突击旅的炮兵才不得不反复炮击蛮军的炮兵阵地,用了更多的时间歼灭对手。同样,在蛮军炮兵瘫痪之前,由第7737机械化步兵营守卫的第一道防线遭到了炮击。
利用这个机会,等在河对岸的第54军开始渡河。
因为没能抢占对面的河滩阵地,所以蛮军先头部队没有架设浮桥,而是让坦克与战车以浮渡的方式发起进攻。
如果凌云霄的目的是挡住西部军团,就应该全力防御。
只不过,凌云霄的目的不是挡住西部军团,而是歼灭西部军团。
7点过,第7737机械化步兵营的2个机步连在进行了短暂的抵抗之后,主动撤出防御阵地。为了让蛮军相信防御部队是在遭到打击之后仓促撤退的,第7737机械化步兵营的官兵还在阵地上留下了不少的物资,并且趁蛮军炮击的时候,以爆破的方式炸毁了在昨天晚上修建的防御阵地。
不得不说,蛮军的炮击确实不怎么样,不然步兵也不用亲手炸掉防御阵地。
7点30分,第54装甲师的先头部队顺利抢占河滩阵地。
在继续向东突击之后,蛮军的工程部队开始架设浮桥,同时让更多的装甲部队以浮渡的方式到达河东岸,加入突击行列。
既然是诱敌深入,就得做得像样点。
撤退的2个机步连跑得并不快,并且在撤退的时候,时不时发起一场反击,看上去像是东面的第二道防线还没有部署好,需要阻击蛮军先头部队一样。
虽然这种小规模反击打得蛮军心惊胆战,因为机步连装备的db-30a步兵战车能够对付蛮军的m4a2主战坦克,更别说步兵战车了。但是机步连的反击也激起了蛮军的斗志,特别是在机步连边打边退,使蛮军无所适从,更让蛮军横下心来,加快突击速度,妄图追上前面的敌人。
这种战斗一直持续到8点30分。
随着到达第二道防线,2个机步连才停止撤退,就地防御。
此时,蛮军第54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已经向东前进了大约20千米,而紧随其后的第44步兵师的先头部队也挺进了15千米。
发现到达77军的第二道防线之后,第54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停了下来。
在没有炮火准备、也没有步兵支援的情况下,装甲部队攻打由步兵守卫的阵地,等于自投死路。
按理说,凌云霄应该在这个时候让第773装甲突击旅收紧口袋了。
问题是,跟在先头部队后面的蛮军主力部队还没有完全渡过伊拉姆河东面的第二条支流,也就没有进入包围圈。即便凌云霄见好就收,也应该把蛮军的2个主力师、也就是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放进口袋。
在凌云霄的直接命令下,第773装甲突击旅没有立即发起反击。
为了减轻第二道防线上的压力,凌云霄让第775炮兵旅转移方向,压制到达第二道防线前沿的蛮军先头部队。此时南面的战斗已经结束,第775炮兵旅也休息了好一阵,就算炮弹比较吃紧,也得有所作为。实际上,凌云霄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第773装甲突击旅把所有战斗力量都放在了前两道防线上,第三道防线上只有几百名非战斗人员。如果让蛮军突破了第二道防线,凌云霄就得率领第772装甲突击旅去救火,从而打乱战术计划,为后面的作战行动制造麻烦。
不得不承认,在弹药吃紧的情况下,凌云霄很吝啬。
炮火支援从8点40分开始,到9点20分,也就是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的主力部队全部越过第一道防线,进入包围圈的时候,第775炮兵旅与第773装甲突击旅的炮兵营向前线投掷的炮弹不到3000发,没能对蛮军先头部队形成覆盖式打击。当然,间断炮击也不是完全没有用,至少让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没能在此期间组织起有效进攻,也就没有对仅有2个机步连守卫的第二道防线构成多大威胁。
随着主力部队到达,蛮军有了攻打第二条防线的底气。
9点30分,集结完毕的蛮军开始进攻。
此时,凌云霄面临一个艰难的决策。
在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的主力部队顺利渡河之后,跟在后面的第311步兵师与第314步兵师开始渡河,而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的后勤部队仍然留在西面。如果此时收紧口袋,最多只能歼灭2个主力师的主力部队。如果再等一等,就能一口气吃掉西部军团的4个师。问题是,第二道防线上只有2个机步连。就算第二道防线后面是伊拉姆河西面的第一条支流,可以在蛮军再次渡河的时候发起进攻,可是2个机步连必然完蛋。
歼灭更多的敌人,还是保存更多的实力?
也许很多人认为,以凌云霄的性格,肯定会选择前者。
实际上,凌云霄选择了后者。作为得到全军官兵拥戴的军长,如果凌云霄做不到珍惜每一个部下的生命,还能得到官兵的支持吗?
9点35分,接到77军的呼叫后,早已在战场东北方向上待命的4架j-17a战斗机对蛮军进行了第一轮轰炸。炸的不是正在攻打第二道防线的蛮军先头部队,而是蛮军架设在伊拉姆河西面第二条支流上的2座浮桥,以及正在架设第三座浮桥的蛮军工程兵。
轰炸非常精准,4架战斗机投下的24枚小直径炸弹全部命中目标。
硝烟散去的时候,河面上只剩下了浮桥的残破碎片。
切断了蛮军的退路,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9点45分,当蛮军发现退路被断,正慌不择路的向北突击的时候,凌云霄呼叫了第二次空中支援。
没办法,弹药紧张,只能让战术航空兵多出点力。
由2个大队的48架j-17a战斗机提供的2轮轰炸,彻底打垮了蛮军的士气。
10点05分,在三角洲北面等了几个小时的第773装甲突击旅的战斗部队终于收到了旅部发来的进攻命令。
4个装甲突击营与3个机械化步兵营在旅属炮兵营与第775炮兵旅的支援下,以最快的速度向南突击。
与南部战场上的战斗不一样,这次装甲部队以最大的正面宽度发起进攻。
换句话说,第773装甲突击旅的任务不是阻滞蛮军,而是在伊拉姆河东面2条支流之间的三角洲地带歼灭冒进的蛮军。
在得到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的情况下,1个旅打2个师的难度并不大。
更重要的是,战场过于狭窄,蛮军又处于向东进攻的状态,很难及时调整方向,应对来自北面的装甲突击部队。
打到这个时候,凌云霄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
歼灭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摆在凌云霄面前的选择是,到底是首先干掉西部军团,还是首先干掉南部军团?
也就在这个时候,凌云霄收到了前指的命令,裴承毅恰到好处干预了前线作战行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