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零六章 《兰亭序》,异能古董商,元宝,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二百零六章《兰亭序》
彼时,唐朝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流传,要是唐太宗再用这一招的话,那么,就有点东施效颦的意思了。【文字首发138看书网】一些投机的文人为了得到重赏,回把更多的赝品当作真品献给太宗。反正是唐太宗要是学那千金买马骨的典故重金悬赏的话,那就是诏告天下,你们都来进贡吧就是赝品也有赏。这样太宗不被被人当做大头也不可能了。所以,唐太宗就没有采用魏征的半反,但是还是下令悬赏王羲之的《兰亭序》。不过,悬赏勇敢的不是钱,而是在用唐朝的秋水阁的总管为诱饵。在唐朝,秋水阁可是一个好地方,相当于唐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原来秋水阁归吏部管,后来,其总管就是是唐太宗特意为进献《兰亭序》的人设立的一个官职。
唐太宗的打算就是,谁献了《兰亭序》,就把秋水阁总管赏给谁。要是发现《兰亭序》是假的话,那个献《兰亭序》的人反正还是在唐太宗的手里捏把住呢,骗人可不是好孩子,骗皇帝,哼哼,那叫欺君,当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伴君如伴虎了。
在唐太宗想来,这样就不会引诱人骗自己了吧,别他妈都拿皇帝当大头来耍。结果是什么呢,三年过去了,是没有人拿皇帝当大头来耍。但是也没有一个人敢来献这个《兰亭序》了,谁也不会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唐太宗的那点小九九。是个人都看的出来。唐太宗不拿天下人当大头,天下人也不敢拿唐太宗当大头了。不过,王羲之的《兰亭序》唐太宗始终没有看到。这个时候唐太宗才醒悟。其实,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偶尔的当一次大头,也是没有关系的。
后来,唐太宗坐不住了,派人去查了王家的祠堂,看一看《兰亭序》究竟是在哪个王八蛋的手里。唐太宗都悬赏了三年了,有《兰亭序》的这个人还不出来说一声,是不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啊。后来才查出来,老王见王羲之一脉已经断了香火,没有人知道《兰亭序》的下落了。又到后来。大和尚玄奘告诉唐太宗,这个《兰亭序》本来一直是在王家世代相传的。但是,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就出了问题了。智永这家伙为了练书法,没有好好的读书,也就没有考取功名,结果,老婆给别人[跑了,于是,这家伙一个想不开,就出家当了和尚了。玄奘在少林寺挂单的时候,曾经与智永关系比较铁,所以就知道了这里面的内幕。那《兰亭序》就是在智永的手里。
唐太宗这才明白,感情,自己悬赏了三年,王家愣是没有一个'露'头的。原来到了智永这里的时候,出家当了和尚了,既然是出家了,当谈就不会在乎什么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这个位置了,要是拿报国寺的主持估计效果还好一点。
正当唐太宗要先令诏智永的时候,玄奘大和尚说,智永已经圆寂了,找不到了。唐太宗这个气啊,你这和尚好生无礼。说话怎么大喘气啊。就要命人将玄奘大和尚拉去砍了,但是,玄奘大和尚连忙说了一句话救了自己。[那智大使将《兰亭序》传给了他地方弟子辩才和尚。现在《兰亭序》一定是在辩才的手里。]
本来玄奘大和尚来向唐太宗求一个出国护照的,但是,唐太宗嫌玄奘讲话大喘气,愣的扣下了出国护照,就是不给。没有办法,玄奘一看自己都三十好几了,时间不等人啊。要是再不出国,就算是成了海龟,回来的怕也只是一个龟壳了。
所以,玄奘就给辩才写了一封信,大概的意思就是[辩才啊,本来我是想把《兰亭序》的事情告诉姓李的,让姓李的把出国的事情给我办了。但是没有想到。我讲话的是有点大喘气,姓李的不但不给我出过护照,还差点把我砍了脑袋。现在人出名可要趁早。我这都三十多了,再不出去就来不急了,所以,我要跑路了。你自己多包重吧。要是姓李的给你要《兰亭序》你就不给他,他要是想杀你,你就说我在国外看着大唐的消息,要是你因此被砍了脑袋。我就把他的家丑[他儿子和他的才人通'奸'的事情给他在国外宣扬出去。]好了,大概就是这样,我要再回来,不知道要多少年了,你可要坚持立场,千万别百《兰亭序》给姓李的。[这信看了要烧了,不然你就是佛主都不够姓李的砍脑袋的。姓李的信道教,不喜欢和尚。]
后来,没有过多久,唐太宗果然是派了人来找辨才和尚。由于辩才和尚已经从玄奘那里知道了事情的始末。所以,就谎称兵荒马'乱'的,《兰亭序》就丢了,不见了。如此三次,将唐太宗又给气的吹胡子瞪眼睛,就在他想下令将辩才灭了的时候,辩才给唐太宗写了一封信,让哪个当了将军的少林和尚转交了过去。将玄奘大和尚的话委婉的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一个姓武的才人私通。当下顾及到了国际影响,所以对辩才也就没有办法了。因为这个时候,玄奘大和尚已经跑到天竺去了。唐太宗要是真的想撕破脸,反正玄奘大不了不=回来,在天竺一样当和尚。但是唐太宗的家丑也就成了天竺百姓茶余饭后的笑柄了,天朝上国这个脸面是丢不起的。
后来,李治就向房玄龄请教一个办法。李治为什么那么用心啊,是因为他与武媚娘的事情已经被唐太宗知道了,要是不再想一想办法的话,估计他的几个兄弟就可能将玄武门事变的典故再来上一次了。所以,李治才派人向房玄龄求教。房玄龄也要给太子一个面子。就告诉李治的人。既然辨才这个混蛋是不吃硬的,那么,可以用草船借箭的办法。李治听到后,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从辩才的手里将《兰亭序》给骗过来不就完了。到时候玄奘大和尚也没有办法了。
那么,这个诸葛亮的人选一定要是一个懂佛法的人,而且要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那一种。并且这个人不能是一个没有嘴的葫芦。必须是一个可以将死人给说活的那一种。这个时候,有人就想李治推荐了萧翼。
于是,萧翼在李治的指示下,化装成了一个落魄的书生。就找到了辩才和尚。刻意的与辩才结交。由于萧翼有见识,又精通佛法。所以,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和辩才成了知己。反正辩才是在少林当和尚,少林和尚救救过唐太宗的'性'命,有十八棍僧救唐王一说。十八个和尚里有一个留下当了将军,其余的十七个领了子'色'袈裟回来了。所以,就是唐太宗自称是老子的后人,对和尚还是留一手的。少林寺香火旺盛,有不少的田产。所以,辩才除了每天的打坐念经,就是闲的发慌。
而萧翼又是拿了官家的银子来办事情的,公费旅游。所以,两个人都是大闲人。在一起经常下下棋,侃侃大山什么的。不过,辩才虽然是一个讲经的和尚,但是毕竟没有萧翼这样一个李治刻意的挑选出来的一个说客来的厉害。于是,辩才经常的被萧翼给驳的是体无完肤。这个让辩才很是不服气。
又有一次,两个人谈论起自己的收藏来了。萧翼就说自己见过的书法是非常丰富的,有当朝房玄龄的书法,有前人陶潜的真迹。还有大书法家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这些,当然都是萧翼为了借箭而做的草人了。幌子而已。
辩才和尚果然上当了。听到萧翼的见识,也没有怀疑他一个落魄的是怎么能看到如此珍贵的书法的。当下感觉这可是自己君子报仇的大好时机了。于是不屑一顾地说:”萧施主,你见的这些都不算什么珍贵的书法作品,我这里可我有一件比他们这些加在一起都珍贵的作品。。“萧翼当然知道辩才一定是讲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了。但是也不先点破,只是表示怀疑。
辩才见萧翼不相信自己,于是就说:”施主不相信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我这个可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你说,是不是比他儿子王献之和你见过的那些名人的书法来的珍贵。”辩才不说陶潜和房玄龄他们是书法家,。因为陶潜是一个诗人,诗写的好,但是并不表示他的书法有自成一家的本事。而房玄龄,要不是沾了他是丞相的光,他的书法更是不会有人学习了。
萧翼心想,我等的就是你这一句,玄奘大和尚讲的果然没有错,《兰亭序》就是在你这个和尚的手里。但是表面上萧翼却说:“要是真的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的话,他儿子的书法和其他人的书法当然是要靠边站了。不过,大师,出家人不打诳语,王羲之的兰亭序早已经失传了。你怎么能说在你的是手里。”
辩才更是得意忘形了,想着终于胜了你一次了:“施主有所不知。王公羲之当日酒醉挥毫泼墨,写下了旷世之作《兰亭序》,称自己再也写不出来这样完美的书法了,于是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的手里,后来,这个孙子智永就出家为僧了。老纳不才,智永大师正是先师。”
这个时候为了让辩才尽快的将《兰亭序》给拿出来。萧翼还是不相信,声称自己没有听到过王家有人出家的事情。
辩才这个时候才说:“先师出家,是有不能为外人道的苦衷的[当然,老婆跑了嘛,这样的事情是个男人都不会满世界说]后来,先师圆寂以后因为没有后代,所以就将《兰亭序》传给了我。”辩才看自己讲到了这里,萧翼还是一幅不怎么相信的样子。为了维护自己师傅的面子,同样也为自己争一个面子。辩才告罪了一下,让萧翼等一下。然后就回去。
萧翼心里是一阵的窃喜,看来着一次是真的有门,不枉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在这里,要是能为太子搞到《兰亭序》。那自己以后的仕途就可以说平步青云。说就大不敬的话,唐太宗能活大多长的时间啊。到时候还不是太子当皇帝。有了未来皇帝这颗大树,那自己的仕途真是四季如春啊。况且,太子得了《兰亭序》,那一定是要献给当今的陛下的,这一下讨好两个皇帝的买卖,可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赶的上的啊。
这个时候,辩才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唐朝仅仅比徐牛鼻子差一点的聪明人房玄龄算计了。估计辩才要是知道的话,一定去长安鼓动房夫人收拾房玄龄。天下谁不知道,大唐的丞相是一个怕老婆的人。
这个时候,辩才巴巴的拿出来一个楠木盒子,而且是金丝楠木的。现在真正金丝楠木已经绝种。要论保存字画。那就要首推这金丝楠木了。萧翼看的分明,这个金丝楠木的盒子可是有年头了。看来,这个金丝楠木正是一代书圣王羲之的手笔了。要不,凭少林寺的和尚,有钱也修佛像了,哪里会买个金丝楠木的盒子来放《兰亭序》。
辩才谨慎的打开金丝楠木盒子,恭敬的将《兰亭序》打开以后说:“萧施主请看,这个就是王公《兰亭序》的真迹。可能不的上小王、陶潜和房丞相的书法。”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同为世称道的书法大家,一时传为佳话,而王羲之的书法开了一代之先河。后人学习书法,莫不效仿,所以,王羲之的书法就被称为大王,而王献之能在父亲盛名的笼罩下独树一帜,也算是尤其难得了,所以,后人称之为小王。
这个时候,出与对《兰亭序》的尊敬,萧翼起身相拜。然后才近前观看。这号称天下第一帖的《兰亭序》,果然是笔法飘逸洒脱,那李太白斗酒诗百篇的工夫,和王羲之醉后所做《兰亭序》有异曲同工之妙。难道这酒果然就是好东西。
其实,王羲之写此书法的时候,只是在将醉未醉之时才写成的,清醒的时候,笔法就未必放的开,喝的烂醉如泥的话,连'毛'笔都握不住,自然也就提不到什么写书法了。这个是一种境界,王羲之在当日达到那种境界以后,就再没有超越《兰亭序》的作品传世,所以,《兰亭序》也就成了一件孤芳自赏的书法作品了。
萧翼对《兰亭序》是一番顶礼膜拜,其实是对辩才在赔礼道歉。将人家的宝贝给盗走,确实是一件不雅的事情。尤其是辩才又
以诚相待,自己却要干那鸡鸣狗盗的事情,所以萧翼新里很是惭愧,不过,为了自己以后能有一个好的前途,所以,萧翼也就将圣人的教诲给忘在一边去了,什么君子不欺暗室,还是自己的前途来的重要。
所以,当萧翼确定辩才真的有《兰亭序》的原本真迹,于是就找准了一个机会,将那《兰亭序》顺手牵羊一般轻易的就给拿走了。而当辩才发现萧翼多日不来,检查看自己存放《兰亭序》的地方已经空无一物了,然后就传了出来李治得到了王羲之的《兰亭序》的真迹了。这个时候辩才才感觉到就自己是上当了。
好在出家人四大皆空,并没有怎么将《兰亭序》这样的身外之物。只是师傅留下来的一个念想而已。辩才只是写了一封信。[玄奘,那姓李的果然就不是个好东西,他们来强行索要不成,居然设计将《兰亭序》给骗去了你有也可不用为这见事情'操'心了。想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想回来就回来吧。我看姓李的的那个老的也活不了多长的是了,你回来以后老的也差不多死了,不用担心他对你打击报复,李治派人从我手上将《兰亭序》给骗了过去,所以,他就是当了皇帝也不好意思来找你麻烦。]。接着,辩才托了一个去天竺的商人,将信转交给玄奘,后来玄奘得到消息,果然就回来了,而当时唐太宗并没有驾崩,所以玄奘大和尚也只有先隐忍了下来,等待集会复出,要是让唐太宗知道玄奘回来了,偷渡,理通外国,威胁皇帝,这三样罪,将玄奘的脑袋砍上十几次都是有富裕的。尽管玄奘现在顶着天竺佛学院的帽子,但是唐太宗对和尚的态度从根本上还是没有改变的。
再说那李治果然是在得到了《兰亭序》的当天,就把它送进了皇宫里面,他可是知道自己的父皇对《兰亭序》的渴望。现在得到了《兰亭序》是一件好事,但是,要是让父皇知道了《兰亭序》居然在自己的手里过了一夜,那么,好事情随时都可以边成坏事情了。所谓伴君如伴虎啊,急皇帝之所急,想皇帝之所想,皇帝的利益是高一一切的。这个就是原则。李治可不敢在原则'性'上犯一点的错误,所以才火烧屁股一样赶到了皇宫。
唐太宗这个时候刚刚批阅了一半的奏折,要说太宗皇帝,确实是一个勤快人,虽然未必没一个奏折都会批复,但是大臣上来的奏折,他总是要看一遍的,对重点的一些奏折,就会亲自批示。可见贞观之治理=,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至于唐太宗为什么怎么勤恳,当然,他本身有本事是一方面,但是另外一方面是他不想给后人落下什么话柄。不要忘了,唐太宗的皇位是怎么来的,那可是在玄武门杀了他两个哥哥才得来的,要是他不努力的话,那就很容易让后人嘲笑了。
这一日晚,唐太宗政治批阅奏折,下面太监来报,太子李治来了。
唐太宗心里就犯嘀咕,这么晚了他来干什么,私会那武媚娘,想来那逆子在我眼皮底下没有那么大胆吧,我倒要看看你小子想耍什么花招。当下也不多说什么,宣了李治进来了。
当李治将《兰亭序》给献了上来,唐太宗一听李治将是王羲之的真迹,知道这个儿子有点懦弱,是没有胆量骗自己的。[敢将老子的才人勾搭起来,也不能说懦弱了。}这个时候唐太宗就象商纣王见了苏妲己一样。看着传说中的天下第一帖。两眼直冒精光。对李治的孝心大大的夸奖了一番,心想这个儿子虽然有点懦弱,办事情有时候还有点出格,但是挺有孝心的,所以唐太宗就打消了废太子的想法。然后,唐太宗对着《兰亭序》练习了一段时间,临摹了十几个副本赐给了近臣们。至于后来唐太宗临摹了多少个版本的《兰亭序》那还真不好说,反正有几个流传到现在了
那唐太宗在驾崩之前,还对《兰亭序》念念不忘,对李治讲:“儿子啊,我想向你讨一份东西。在我死之后,你能不能将那《兰亭序》放到我的墓'穴'里面。”反正历史上有这样相关的记载,至于唐太宗下面的一些话,不过是民间传说。当不得真,但是也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唐太宗继续说:“我知道你喜欢武媚娘,你把《兰亭序》给我陪葬,我就一纸遗诏,将那武媚娘贬出皇宫,你看如何。”本来唐太宗是可以下圣旨的,但是他怕李治当了皇帝以后不听自己这个死皇帝的。所以唐太宗才拿这个应用来交换。可见唐太宗对《兰亭序》稀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一个皇帝,九五之尊,对一个书法家这样的推崇,在历史唐太宗也算是一件绝不仅有的一位皇帝了。
【文字首发138看书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