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河倒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0章 里甲制,大明:天下第一皇商,月河倒影,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余大臣听到朱元璋的话,也是骤然一惊。
前几天宫里的小道消息说,皇孙是被胡惟庸的儿子治好的,没想到是真的。
看来,胡惟庸不简单,胡惟庸的儿子更是不简单啊!
小小年纪便手段了得,是个人才!
朱元璋训斥完李善长,便示意胡长安开口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胡长安也是不客气,直接侃侃而谈道:“如今大家都知道,中央对地方上的管理仍然较为薄弱。”
“为了减少管理成本,中央的行政力量只延伸到县一级。”
“至于乡一级,往往是由地方士绅把控,这就给了地主豪强们极大的徇私空间。”
“草民想,与其自上而下的派人监管民众,何不直接让民众自行上报耕地情况呢?”
“朝廷可以每一百户人家编制一本册子,上面详细记载这一百户人家的人口和田地情况。”
“这一百户人家可以每十户人家编成一甲,一甲中选出一个甲首,负责汇总上报这十户人家的人口和田地情况。”
“每十个甲首再设一里长,负责汇总编纂册子,然后直接向县衙门汇报。”
“册子每十年更新一次,以便实时掌控人口和田地的增减变化情况。”
“如有瞒报者,官府可以直接对瞒报者处以重刑。”
胡长安还想继续说下去,一道怒气冲冲的声音便骤然打断了胡长安的发言。
开口的是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是礼部尚书刘仲质:“胡公子,你这话,未免也太天真了些。”
“老百姓们大多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粗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怎么能理解得了朝廷的命令呢?让他们自行上报耕地情况,到时候乱成一锅浆糊,谁来负责?”
刘仲质话音刚落,便受到了一众大臣们的赞同。
大明不比现代,识字率实在是低得可怜。
哪怕是在城市里,平均十个人里也只有一两个人识字。
农村里就更别提了,一个村里能有几个能帮忙写点东西的人就不错了。
要是运气不好,写封信可能都要去邻村请人。
让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们自己上报耕地情况,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么。
有些刻薄的大臣们,甚至都掩着嘴偷笑起来了。
这胡公子能来议事,也真是瞎猫碰了个死耗子,撞运了。
这不,露馅了吧,连这么幼稚的话都能说得出口。
而胡长安却是不以为然,甚至连面部表情都没变,冷静的顺着刘仲质的话道:“刘大人,你这话可就不对了。”
“老百姓的确是不通文墨,但是智力却是正常的,只要稍加引导,未必不能自己处理事情。”
“历史上很多大人物,都是一穷二白出身,不也照样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就拿汉朝的匡衡来说,他小时候家里穷的连蜡烛都买不起,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人,结果还不是照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了汉元帝的丞相?”
“按照刘大人的说法,老百姓们都愚笨不可教化,那百姓中怎么还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天才人物?”
刘仲质听罢,顿时张口结舌,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刘仲质是官宦人家出身,自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心里的确是有那么瞧不起大字不识的农民,也根本不相信他们能做到任何事情。
不过听胡长安一说,刘仲质心中也是有了一丝动遥
是啊,如今学堂里的好学生,大多都是贫困人家出身,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书照样读的比官宦世家的孩子强。
那些世家子,反倒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个不上进,整日沉迷于饮酒玩乐。
也许稍加引导,这些老百姓们真的能完成朝廷的任务呢?
其他大臣听完胡长安的话,也纷纷若有所悟,开始认真思考起胡长安的话的可行性。
然而其中最为震惊的,当属坐在龙椅之上的当今圣上,朱元璋。
胡长安这话,扎扎实实的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
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朱元璋比任何人都要相信老百姓的力量。
这些可爱的百姓们,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只要稍加引导,却能迸发出无尽的能量,办成一件又一件大事。
就连朱元璋本人,也是从一个小小的放牛娃,一步一个脚印走到现在的。
朱元璋充分相信,只要引导得当,让百姓自己上报耕地这条路,可行!
眼见众人沉默不语,胡长安便继续清了清嗓子说道:“而且,假使老百姓不知道怎么办,这不是还有官府么。”
“官府可以下发一系列规则,制成书册,详细的指导他们该怎么做。”
“只要老百姓们严格遵循这一系列规则,总归是错不了的。”
“而且,官府也可以派人定期下乡督查,对百姓上报人口和耕地的情况予以督查。”
“如果发现虚报或是瞒报的现象,直接大刑伺候。”
众人听罢,顿时纷纷点头。
对啊,这一系列招数,他们之前怎么没想到呢?
这一套刚柔并济的招数,可以说是在现有条件下完美的完成了丈量土地的任务。
这样不仅能得到真实可信,动态变化的人口数据,还能提高朝廷对基层的掌控力,瓦解原本盘踞在地方上的士绅的势力,又能避免高昂的管理成本,可真是一举多得的妙计。
与此同时,这也给百姓开通了一条直接向官府伸冤的机会。
只要发现有恶意剥削百姓的事情,老百姓们自己就能组织起来,从甲首到里长,再到县衙门,层层上报,直接向朝廷伸冤。
这样,恐怕是再也不会出现元朝末年地方士绅疯狂剥削百姓的事情了!
众人越品越觉得此招精妙,就连坐在上首的朱元璋和朱标,也是满意的频频点头。
然而就在众人交口称赞的当口,一道不合时宜的声音却是给胡长安泼了一盆冷水:“胡公子,你这办法虽然听起来挺有道理的样子,但是你能保证这办法实施之后肯定不会动摇大明的根基么?”
说话的,正是吏部尚书吴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