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上老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八十二章 有关体制的讨论,水浒真说,苔上老菌,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娄敏中得知了南方战事的情报后才放下心思,只想着在梁山等待陆阳出兵。
然后就回到江南将金芝公主送到山东来。
将联姻的事情彻底完成。
大军的粮草辎重还需时间准备,公孙胜已经帮陆阳看好了建制称王的黄道吉日。
“九月十五,宜出门、开火、封禅、祭礼。正是昭告天下,梁山泊正式建国,角逐天下的最好日子。”
几位军师都把手头的事务交给了手下人暂时处理。
全部汇聚到梁山泊商议以后的体制。
几人聚集在陆阳的书房。
公孙胜道:“我觉得咱们不必想得太多,大可以暂时先沿用目前的官制。
以后再进行改革。”
闻焕章却知道大宋官场的弊端。
“不行,大宋朝廷为了不让臣子的权力过大,设置了太多的冗官冗员。
各个官员互不统属,而且权力范围也有重叠。
相互掣肘,行政效率很低。
我们要是照搬,就免不了和大宋一样的毛玻
寨主之前所安派的曹衙制度,类似于前唐。
责任分明,专人管专事。
我看就很好。
没有必要学大宋的官制。”
朱武也道:“寨主将知府的权力拆分到了各个属衙。
只给知府留下行政权。
其他的财权、兵权、法权、农权等等全部交给了专门的吏员去管。
知府虽然比其他属吏高半级,却不能直接插手属衙事务。
这样既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也能让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提升,我看就很好。
咱们最主要的还是讨论一下中枢机关,也就是王府下属的机构,应该如何建立吧。”
关于这一点,陆阳其实已经心中有数。
宋朝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盛门下盛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宋朝王安石变法失败,反变法派重新掌权。
提出三省共同议事。
实际上使三省合一。
自此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基本被架空。
取而代之的是中书门下这个行政机构。
中书门下的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参知政事就是副相。
北地辽朝采用的制度也是三省六部制。
之后的金、元、明三朝和宋朝一样设的是一省六部。
直到1380年,明朝罢相,废中书省,将权力散归六部。
六部制才取代三省六部制。
这是为了进一步中央集权。
废除宰相,皇帝就能把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然而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
朱洪武自己是个工作狂,他儿子明成祖朱棣就很难顶。
于是召集了一些翰林学士,作为自己的秘书,史称内阁。
内阁原本是为了中央集权而设,是皇帝的执政工具。
后来却发展成了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代表。
尤其是三杨辅政时期。
内阁首辅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
陆阳自认不是什么政治方面的天才。
没有创造更加完备的政治体制的能力。
这套体制一直从隋朝运行到了清朝。
走过了大半个封建时代。
只能说明它十分适合古代的环境。
必有其可取之处。
那么自己只需要照抄就行了。
“好了中央机构文官沿用一省六部,武官也沿用宋制。
以殿帅府主管练兵。
枢密院主管调兵。
兵部主管征兵、军籍以及军功核定。
废除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
至于军队方面,上下军的基本结构不变。
但是下军自此以后也要划入作战队列。
只是军饷待遇和上军要有所区别。
把现在的下军全部充入上军,将上军的规模扩大到十万人。
以后上军两厢不再进行扩编。
唯有伤亡以后,再由下军进行补充。
或者全军考核之时,能者上,庸者下。”
他从桌案上拿起了一份文书。
这是最新的山寨兵员籍册。
“自从山寨占领周边各州县以后,每日都有大量青壮前来投奔。
我们还从境内各州县招募了许多兵员。
预备役的规模空前庞大。
步军五万,马军三万,水军两万。
甚至已经超过了上军。
这里面有很多人训练时间接近两年。
本领可以说不比任何精锐军士差,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挤身上军。
这次就让原本的下军全部并入上军。
左右两厢每军补足五千人。
各十军十万人。
剩下的预备役冲入下军继续训练,仍由下军头领统管。”
众人听了,都没有意见。
第二天,梁山上军各正将均派遣麾下副将前来山寨挑选兵马。
每军要挑两千人,规模十分庞大,整个遴选工作持续了近十天。
上军扩军完成。
陆阳又命下军步军头领铁笛仙马麟率领一万下军到沂州去驻防。
再令下军马军头领火眼狻猊邓飞率领两万兵马驻防济州,填补右厢出发以后西部防线的空缺。
这三万兵马基本都是刚刚招募上山的新兵,训练最长的不超过三个月。
不过以梁山兵马的训练强度,对付宋军的厢军是轻而易举。
山上还有七万余下军。
再加上水军的保护,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时间越来越临近九月十五。
公孙胜便来寻陆阳商议一件大事。
“寨主,称王建制以后我们就该下山了。”
陆阳点了点头:“我知道,可惜这梁山泊,乃是我等兄弟发家之地,若要离开,实在是心中不忍。”
公孙胜道:“我也不想离开。
但是是留守梁山,始终不是办法。
寨主登基在即,正是锐意进取之时。
登基大典的流程需要时刻谨记,还有就是建国之后都城定在何处,王宫如何安置。”
陆阳侧头一问:“如此看来,道长应该是心有打算。”
公孙胜道:“这是自然,青州乃是京东东路首府,城郭阔远,物富民丰。
更兼地处中央,政令军令可以在一日之内传达到境内各州。
青州城虽然经历过几次破城之祸。
但现在已经基本恢复如初。
再者城中本就有规模庞大的庄园。
稍微改建,便可作为行宫。
至于王宫之所在,寨主可以慢慢挑。
或者我军打下东京以后,直接使用东京宫城,也未尝不可。”
陆阳想到此处,也觉得青州是个好地方。
刚想答应,却不想外面一声吆喝:“公孙道长,背着我们私下跟寨主商议这种大事,可是有些不道德啊1
来人确实闻焕章。
公孙胜眉毛一挑,不过还是很有风度的抚须笑道:“此事又不是我说了就算的,临时都城到底定在哪,还得是寨主说了算。”
闻焕章道:“这可不对,有道是先入为主。先听后听也会影响寨主的判断。”
陆阳道:“好了,闻先生有何事教我?”
闻焕章道:“自然也是议论行宫所在。依我只见,行宫不如就放在济州。
济州是梁山发家之地,意义非凡。
更是梁山泊所在,要回山查看也方便。
济州虽然现在地处前线,但是右厢大军在寨主登基以后,就会向应天府进发。
到时候由右厢大军顶在前面,济州又有两万余兵马防守,自然会很安全。
寨主离前线够近,一则可以鼓舞士气,二则方便指挥。”
他话还没说完,却又听到外面一声反驳:“此言差矣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