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桥听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六章 内殿朝会,大宋定北王,南桥听雨,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五代时后汉、后周皆以此为都城,宋朝建立以后,在旧城的基础上,经过几次重修和改建,其规模远远超过前代。东京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外城垣周长五十余里,有城门十一座,是东京军事防御的第一道屏障。是在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所修筑的东京城基础上增筑而来,史载“其高际天,坚壮雄伟”。因四条运河贯通,另设有水门九座。城外有护城河,称护龙河,宽十余丈,可谓是当世第一雄城,易守难攻;沿河遍植杨柳,每逢春日,风景秀丽。
内城在东京城的中部,略偏于西北,城垣周长二十余里,设有十座城门,是当时最繁华之处,衙署、寺观和商业都集中布局在内城。同时,内城建有皇城(又称宫城),城垣周长五里,设有六座门。整个东京,有三道城墙,四条运河,三十三座桥梁,四条御路,四十余座宫殿,全盛时人口达到一百五十万,水路交通便利,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城市,极度繁华。时人称赞曰:“龙兴虎视诧周秦,王气东游作汴京。”
大宋宫城,紫宸殿内,宋帝赵桓此时正端坐在御座上,大殿内文武百官手拿笏板,按照班序依次站定,正在举行内殿朝会(视朝),在行完大礼之后,大殿内响起内侍尖锐的嗓音:“皇帝临朝听政,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臣,尚书右丞李纲,有事启奏?”
“李卿何事奏报?”
“启禀陛下,自靖康元年以来,金虏南侵,陷我州府,掠我财帛,屠我军民,所犯罪行,罄竹难书。前番竟兵临汴京城下,妄图毁我大宋宗庙社稷,其亡我之心,昭然若揭;幸赖三军将士用命,御敌于京畿之外,护我京师周全。”
“然河东之地,乃京畿西北之要冲,其治太原府被围已有半载,几番大战下来,我大宋将士前赴后继,不可谓不勇也!奈何虏寇凶残,致老将种师中以下,力战殉国者以十数万计,战况之惨烈,不忍猝闻;而王师虽勇,然不战而降、临阵怯战、畏敌不前者亦不乏其人,故臣以为,当此之时也,于国有功者,当予重赏,丧师辱国者,当予重罚,赏罚分明,方能振奋军心民心,举国同仇,以御贼虏,以保大宋社稷,惟陛下圣裁。”
“嗯,李卿所言甚是1御座上,赵桓缓缓点了点头,开口道:“许翰何在?”
“老臣在1枢密使许翰,哲宗时期进士,已历三朝,为人刚正,但年事已高,在靖康元年初才出任枢密使,不擅兵事。前番也是误听谍报,加之皇帝的授意,求胜心切,才催促种帅出战,最终导致兵败。此时,许翰万分愧疚,赶紧出班答道。
“着有司呈报有功将士名单,枢密院核查、考功,政事堂制定赏罚章程,报朕批阅之后,下旨明发天下。另,一应阵亡将士,厚恤之,切勿寒了将士们的心1
“陛下圣明,老臣替三军将士叩谢吾皇隆恩1闻言,许翰连忙下跪,伏地更咽道。
而此时,李纲并未入列,而是继续奏报道:“陛下,臣还有一事启奏。”
“李卿还有何事?”
“禀陛下,赏罚事宜已定,然太原之围未解,此时北虏虽胜,却也是惨胜,其主力已遭重创,兵力、粮草不济,值此良机,当再遣王师伐寇,解太原之围,引以为汴京屏障,方为上策,望陛下决断?”
这时,宰相李邦彦出列奏道:“陛下,宋金合力灭辽,有和约之盟,辽国甫灭,料金国完全掌控前辽局势尚需时日,眼下两国之间些许不和,实乃常情,为天下百姓计,当以和气为主,不宜妄动刀兵。”
此时,太宰兼门下侍郎白时中也出班奏道“陛下,时下我军新败,折损精兵十余万,粮草、军械损耗更是难以计量。况且当前汴京防御空虚,而燕京的完颜宗望正磨刀霍霍,若再度南下,我大宋该如何阻挡?故,臣以为,远水解不了近渴,当务之急,应充实汴京守军,加强防御,同时遣使北上,与金国和议,消除误解,订立和约,以保万世太平,方为长久之计。”
中书侍郎张邦昌也出班上奏道:“陛下,眼下宋江之乱、方腊之祸方平息不久,民生凋敝,天下人心思定;且陛下甫登大宝,局势不稳,眼下金人势大,不可与之争锋,当休止兵戈,卧薪尝胆,韬光养晦,至于北人索要之三镇,暂且······”
不待张邦昌说完,李纲已是怒不可遏,大声呵斥道:“尔等国贼,其心当诛1
“你·····”张邦昌看着李纲怒目圆睁的模样,又惊又怒,颤抖身躯着说不出话来。
“又是太原,朕已经说了,只要金国愿意退兵,暂且舍弃些许城池、财帛又有何不可?北虏乃化外亡命之辈,不识教化,只要他们不再犯境,便是许其小利,又有何妨?”赵桓有些不耐烦地说道。
“陛下圣明1闻言,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等主和派官员纷纷躬身附议。
而李纲则是高声反驳道:“陛下,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乃是大宋北疆咽喉重镇,若是弃若不顾,黄河以北将无险可守矣,到那时,虏寇铁蹄朝发夕至,汴京将不得安宁,此举无异于割肉饲鹰啊1
“况且我大宋幅员万里,却未有一寸是多余的!那是历代先帝夙兴夜寐,将士们用血肉打拼而来的,天下虽大,试问又有多少个三镇?如果拱手相让给金军,将会寒了天下忠义之士的心,届时人心向背,国将不国啊,陛下·······”李纲说到动情处,不禁伏地痛哭。
赵桓见李纲失态痛哭,也不好继续固执己见,只得说道:“好了······今日朕有些乏了,此事改日再议,散朝吧。”
“陛下~”李纲还要再劝,但赵桓已经离朝,只好长跪不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