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闲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十二章 通天之路(二十三),新宋英烈,京华闲人,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正文]第五十二章通天之路(二十三)
------------
张维信一番解释说完,真正引起柴荣君臣三人注意的就是他那句“三、四年之内陛下必定会挥师北伐”。赵匡胤和那位张姓大臣的第一反应是这小子太狂妄了,此前官家为统一天下而令众臣献计,端明殿学士、左散骑常shì王朴王大人所上的“平边策”已经是群臣之中最大胆的计划了,可其宗旨依然讲求的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建议官家先行平定南方各个割据小朝廷,待国势强盛、兵强马壮之时再行北伐。
这会儿这个才回到中土两年多,只是个平头百姓的张维信竟然提出比“平边策”还要ji进的战略,认为官家三、四年之内就会进行北伐。以现在朝廷的实力看,三、四年之内连南方都不一定能平定得了,更不要说去和实力远强于南方各国的契丹人作战了。
因此,张维信话音才落,张、赵二人便齐声责其狂妄。而张维信则一边向柴荣请罪,一边偷眼观察柴荣的表情。结果他却发现,柴荣的脸上并没有责怪的神情,依然像刚才一样的平静,这让张维信略微松了一口气。
柴荣之所以没有怪罪张维信,是因为张维信这番话令他颇有一种遇到知己的感觉。作为一位目标远大、雄才伟略的皇帝,统一天下是其毕生追求的目标。此前他虽然接受了王朴“平边策”中的战略思想,决定执行“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但是,登基头一年便被伪汉的刘崇来了个下马威。虽然高平一战周军大败汉军,但终因当时的周军实力不济,无法迅速攻破太原城,而契丹人又在一旁虎视眈眈,不得已才班师回朝,使得伪汉朝廷得以苟延残喘。
可以说,柴荣对刘崇和他的伪汉朝廷恨之入骨。现今刘崇虽然已经死了,但他建立的伪汉朝廷还在,他的儿子刘钧还在当着伪皇帝。这令柴荣如鲠在喉,必yù除之而后快。可是,要想铲除伪汉,必然会和其保护者契丹人发生冲突。而yù击败契丹,则必先稳定自己的后方。如今占据着江北淮南一带的南唐与契丹往来频繁、暗中勾结,若自己挥师北伐幽云,则南唐很可能会趁机袭拢自己的后方,令自己首尾不能相顾。
正是这种两面受敌的局面,才促使他接受了王朴“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打算平定南方后再行北伐。可即便是主张武力征服天下的王朴,也只是给出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思想,而没能琢磨透柴荣对于北伐的迫切心情。因此,在王朴的“平边策”中,提出的是将南方各个朝廷全部平定之后,再进行北伐的稳妥方针。
如果按照王朴的建议进行,恐怕得hua上十来年的时间才能开始进行北伐。虽然当初柴荣曾经说过,自己要“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但现在的他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总希望能快点完成统一大业,让老百姓们能有一个安稳日子过。因此,在柴荣的内心当中,一直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在平定南唐后,先将南方的各个小朝廷放一放,而是尽全力挥师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彻底铲除伪汉小朝廷,使自己的北方边境不再受契丹人的威胁,而后再专心致志的兵锋南指,一统天下。
因此,当听到张维信推断大周军队在三、四年之内必定北伐时,柴荣不但没有觉得他是口出狂言,反而认为这个来自海外的布衣生很对自己的胃口。于是,他既不生气也不恼怒,而是依旧用他那沉稳的声音问道:“张维信,想不到汝一个才回到中土不久的布衣生,竟然得出如此推测。汝可知道,朕曾经向朝中众大臣问‘统一天下’之计,其中最大胆的计策也只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等到南方各伪朝廷被悉数平定之后,才能适时进行北伐,收复幽云、铲除伪汉。若是按此计策行事,即便南方兵弱,要想在三、四年内完成也是不可能的。是以,朕很想知道,汝是如何推断出朕必会在三、四年内出兵北伐的?”
见柴荣对自己刚才的一番话不但不着恼,反而很感兴趣的样子,张维信心中多少有了些底,他将自己的思路略微整理了一下后,说道:“陛下,虽然草民的推断与朝中大臣所拟定的平定之策相比似乎过于急迫,但草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推断,实际上正是基于与陛下刚才所说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之策相同的考虑。或者说,草民的想法与陛下正在执行的策略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只不过,朝中大臣的观点是‘先南后北’,而草民的想法是‘先南后北、再南再北’。”
“何为‘先南后北、再南再北’?”张维信的新奇观点引起了柴荣的兴趣,他连忙追问道。
张维信解释道:“陛下,所谓‘先南’者,是说在北伐之前,一定要先挥军南下,收复江北淮南之地,将南唐势力彻底赶过大江去。这样一来,在陛下北伐时,即便南唐主有策应契丹之心,也会因为江水阻隔而收效甚微。
所谓‘后北’者,是说在收复淮南之地后,陛下即可放心的将兵锋北指,进行北伐,收复幽云十六州,将契丹人赶回塞外。随后,陛下便可挥师向西,一举扫平伪汉,拔掉这个‘眼中钉、ròu中刺’。
所谓‘再南’者,是说陛下在收复幽云、铲除伪汉后,大军再次回头向南,渡过大江,将江南的各个小朝廷逐一平定,初步完成天下一统。
所谓‘再北’者,其实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分为两部分。一是‘再向正北’,也就是说,陛下在初步完成天下一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待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骑兵足够强大之后,便可引兵跨过长城,进军契丹腹地,收复辽河乃至鸭绿江一线,恢复汉唐故地。
二是‘再向西北’,将自唐末以来表面遵从朝廷,实则割据自立的定难五州、府麟二州,以及脱离朝廷时间更长的凉、甘、肃、瓜、沙等州,都重新置于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进而重建安西都护府,再现汉唐雄风。
草民正是根据这个策略,才会认为收复江北淮南之地后,陛下可能就将进行第一次北伐,收复幽云十六州。而收复江北淮南之地对于朝廷来说并非难事,即便还要安抚新复之地、整顿军马,三、四年的时间也完全够用了。”
张维信的这番长篇大论所涉及的那个“天下”,其实已经超出了柴荣思想中的“天下”,达到了中国古代王朝所能控制的和曾经控制的最大范围。对于这个时代的封建帝王,特别是像柴荣这样有着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来说,能够在自己的手中恢复汉唐故土、重现汉唐雄风,留下不亚汉武、唐宗的丰功伟绩,其yòuhuò力那是相当大的。
虽然柴荣不断的在心中提醒自己要冷静、要客观,绝不可被张维信画的这张“超级美味大饼”给míhuò了,但是建立千秋伟业,成为千古一帝的念头还是不断的跳出来,令他原本就有的,“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变得更加炽烈。
不过,柴荣毕竟是个帝王,早就练就一套喜怒不行于sè的本事。因此,虽然他的心中ji情澎湃,但面上却依旧平静如水。对于张维信的计策,他只是赞许的点点头,说道:“看得出来,汝今日这番说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有些想法过于乐观,但以汝这样的身份能有如此的计策,也算是难能可贵了。若是剔除掉其中不切实际的部分,倒是可与朝中大臣所献计策互为补充。”
“陛下过誉了,草民岂敢与朝中诸位大臣相提并论”张维信连忙谦逊道。
见张维信如此谦逊,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夸奖而沾沾自喜,柴荣心中更加高兴,收其为己所用的心思也更强烈了。而且,除了张维信之外,曾志林、徐绍安以及王峰这三位jing通火器使用的人才也在他的招揽范围之内。同时,作为这批人首领人物的王崤峻也不会被落下。在柴荣看来,只要能将王崤峻招到麾下,他那些留在幽州的兄弟自然都会跟着一起来。
因此,柴荣对张维信说道:“汝过谦了。以汝的才学,完全有资格入朝为官。届时汝与献策的大臣同殿称臣,汝的这些计策自然也就可以与他们相提并论了。而且,不只汝一人,汝的这些兄弟俱是出类拔萃的人才,朕同样要赏赐、提拔。”
柴荣的这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他这是要给张维信以及在场的所有兄弟封官。如果是其他人听了这个消息,肯定会欣喜异常,可张维信等人却不禁暗叫不好。因为“南下觐见代表团”此次来开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官,而是为了向柴荣示好、为了与后周朝廷和皇帝建立起稳定的联系、为了团队今后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即便是求官,他们也会选择在功劳更大的时候再求,而不是现在。以团队现在的情况,如果离开幽州这个根基之地,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很清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也正是为什么这次南下没有带上关键技术人才的原因。
因此,在听出柴荣有封官之意后,张维信迅速的与王崤峻和徐绍安二人jiao换了一下眼神,得到二人的支持后,他马上向柴荣施礼道:“陛下明鉴,草民不过是一介布衣生,有何德何能敢与那些当世英才同殿称臣。况且,草民曾经对天发誓,幽云百姓一日不脱离契丹人的奴役,草民便绝不会舍他们而去。”
“草民等亦曾发过同样的誓言,还望陛下明鉴”王崤峻等人异口同声的在一旁附和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