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闲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十二章 救命稻草也要抓,新宋英烈,京华闲人,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于长江之上架设浮桥,将天堑变成通途的事虽然东汉的公孙述也曾干过,可他那是为了阻挡岑彭率领的汉军朔江而上,进攻巴蜀用的,不是用来供大军渡江的。如今,周军的这座巨型浮桥却是正儿八经为数万大军和无数辎重渡江所用,就功能和难度来说,较之公孙述的“江关浮桥”更加完善、更加复杂。
也正是由于其复杂和困难,所以当有关“周军于采石矶架设浮桥”的消息传到金陵城中的时候,被李煜召进宫来咨询此事的张洎和陈乔的态度完全一样——自古以来,从未有人于大江之上架设浮桥,周军此举不过是枉费人力、物力,其所为绝无成功可能。实际上李煜本人也不相信有人能在大江上架设可以渡人渡车的浮桥,特别是在进入雨季江水已经开始大涨时更是如此。他召张洎和陈乔来问对,不过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谨慎而已。因此,听完张、陈二人的回答后,李煜只说了一句“孤亦以为周军此举不过儿戏罢了”,便不再在这件他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上多费心思,而是将讨论的重点放在御敌上——虽说不认为和州的周军能通过浮桥过江,但对方还是可以乘船渡江的。更何况,自荆湖而来的周军接连攻破池州、铜陵、芜湖、当涂,如今正在采石矶驻扎,恐怕很快就会向金陵扑来,不可不派兵迎敌。
经过君臣一番商量,最后李煜决定在先期已派出马步军副都部署杨收、兵马都监孙震所部两万人的基础上,再派遣镇海节度使、同平章事郑彦华率水军一万五千人,天德军都虞侯杜真领步军一万五千人,西进抵抗周军。临行之前,李煜还特地将郑、杜二人召进宫去,叮嘱其一定要水陆相济、齐心配合,如此方能战无不胜。郑、杜二人闻言自是躬身称是,表示绝不辜负国主重托。
送走了郑彦华和杜真的三万水陆大军,李煜并没有就此放下心来。毕竟周军势大,且又有火器相助,杨、孙二人和郑、杜二人的兵马能否拦住周军尚在两可之间。是以,在下旨命江南各州县兵马勤王、夺回被占之地的同时,李煜还派出了数路使者,分别去向契丹、南汉、后蜀各势力,以及之前已与其暗通款曲的李筠等处救援,并秘密遣使去和吴越王钱俶接触,希望能够说动这位紧跟大周脚步的王兄就此罢兵,与自己一起共抗周军,重现当年“孙刘抗曹”的佳话。为此,李煜特意在给钱俶的密信中写道:“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明天子一旦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李煜的密信写得很恳切、很直白,明着告诉钱俶自己一旦败亡,接下来一个便是吴越王您。可问题是吴越王钱俶是个聪明人,他早有放弃了与中原朝廷一较短长的打算。若不是后周朝廷一直不同意,他早就带着家人、背着铺盖去开封当个闲散富家翁了。所以,接到李煜的密信后,钱俶二话没说,连送信的人带密信一起送到开封城,交由后周朝廷处置。
与钱俶相比,后蜀和南汉的皇帝和朝廷重臣们虽然没有主动到开封做寓公的打算,可要他们此时出兵替江南解围却也是万万不可能的。因为实力对比摆在那里,就算是再昏庸的君王,也不会为了注定不会有好结果的援助而将自己置于周军的枪口上,以最快的速度去步荆湖和江南的后尘。而契丹出于对北平军的愤恨,以及看在那些贵重礼品的面子上,虽然答应了出兵相助。可问题是,其自家精锐早已被北平军消灭在幽云之战以及“霸王行动”的战场上,根本拿不出一支像样的兵马来——尽管如今耶律璟手中还有数万精锐亲军,可这点兵力弹压那些觊觎皇位、蠢蠢欲动的契丹贵族,以及那些不安现状,想要摆脱契丹控制的属国和部族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更不要说南下和早就把他们打怕了的北平军作战了。所以,契丹人的承诺也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根本没有兑现的可能。
说起来,在李煜派使求援的几股势力当中,也就只有一个实力最弱的李筠算是个有担当的。虽然其对江南自周军南征以来的表现不甚满意,认为其败退的速度太快,但还是再次向使者承诺,只要江南军能够拖住南征军两个月,他昭义军一定会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勤王,联合志同道合、忠于大周皇室的节度使一起断南征军的后路,令其首尾难顾乃至内部变乱,以解江南之危。
尽管对李筠奔袭开封、扶持周帝的计划并不报太大希望,可对于溺水之人来说,哪怕是一根漂浮于水面上的稻草也会拼命抓到手里。因此,李煜一面继续派秘使与李筠联络,一面给郑彦华、杜真下了死命令,要其务必拖延周军的推进速度,为朝廷增强京城防御、调集勤王之师、寻求外援争取足够的时间。
旨意传来,郑彦华和杜真自然不敢怠慢,立即催促部下加速前进。与此同时,早他二人数日出发的杨收、孙震所部两万余兵马已经在建隆二年阴历四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徐绍安、曾志林所部屯兵采石矶,开始架设浮桥两天后与周军相遇。尽管杨收和孙震所部因为出发时间早,并未接到李煜命其死战的追加旨意,可当他们远远看到横亘于大江之上,已经初具雏形的巨型浮桥后,便已经意识到情况对江南非常不利了。因此,二将一面派信使回金陵城请求多派援军,一面列开阵式,准备与周军决一死战。
虽说两万江南军尚不会被徐绍安、曾志林放在眼里,可这会儿正傎架设浮桥的关键时刻,绝不允许有任何的干扰与阻碍。所以兄弟二人略一商量,便决定兵分两路,西路军由曾志林率领阻击江南军,中路军由徐绍安率领,护卫浮桥的架设——按理说对付两万江南军根本用不上出动西路军主力,可考虑到江南军应该绝不止这一路,很可能会源源不断而来,西路军全员出动可以轮番上阵厮杀,既不会令阻击部队过于疲劳,也有利于练兵。
三万对两万,原本就在装备、训练、素质等方面占优的周军又拥有了数量优势,这场发生在采石矶东北二十里江口村的战斗其结果没有任何悬念。一个半时辰的战斗完全一边倒,尽管江南军主帅抱了必死之志,其麾下军卒亦悍勇向前、前仆后继,可在由周军陆上部队各种火炮、轻重机枪及步枪组成的火网面前、在周军水面火力猛烈的侧击之下,个人的勇武毫无作用,血肉之躯更是难抵钢铁。疯狂冲击的江南军在周军阵地前留下一片片的尸体,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突进到距战壕五十步之内。当江南军承受不住巨大的伤亡而出现混乱迹象后,西路军所属骑兵团又适时出击中,给了这个已经有些摇摇欲坠的对手以致命一击,将其彻底歼灭。
此战,江南军遗尸十余里,除主帅马步军副都部署杨收、兵马都监孙震等千余人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被俘,以及不足五百兵士侥幸逃入乡野外,其余近两万人马尽皆战死沙场。饶是曾志林这等见惯了战阵的将军,面对如此惨烈的情形亦是唏嘘不已。既钦佩眼前这支江南军所表现出来的难得一见的勇悍,亦感慨于生命的脆弱。
战斗结束之后不久,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同时也为了避免造成瘟疫流行,曾志林下令对江南军阵亡兵士的尸体进行必要的消毒后予以掩埋。结果,这场只进行了一个半时辰的战斗,却令负责战场清理的卫生兵和后勤兵忙活了一整天也没能完成所有尸体的消毒和掩埋。最后,曾志林不得不又调派一个团的“保安军”从旁协助,这才赶在王崤峻及东路军渡江之前将这项“艰巨”的任务完成。
建隆二年阴历四月二十六,就在南征军全军会师的第二天,由郑彦华、杜真所率两万江南水陆大军抵达采石矶以东北二十里的江口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