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管门大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3章 想吃饱的跟我走!「五更」,大唐:开局传国玉玺砸核桃,舟山管门大爷,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人性是非常难懂的。

每一个人都不同,有些人天真,有些人努力,又有些人勤奋,还有人偷奸耍滑!

三十万的流民,这么多人,自然是各式各样的人都会拥有。

作为一个好人,李恪觉得自己要给这群灾民们一个选择。

那就是要去干活,还是在这里等一碗粥。

长安城外。

大批的士兵冲了出来,戒严两边,让外边的无数流民都激动的站起身来,看向了这边。

这么大的阵仗。

肯定是有重要人物出来啊。

那肯定又要施粥了。

讲真的,对于一个青壮来说,一碗粥,完全就喝不饱!

很快。

在众人的眼中,一个八岁的孩子骑着战马走了出来。

“所有人聚集,这乃大唐秦王李恪!”

有侍卫大声喊道。

“拜见秦王!”

“呜呜呜呜,秦王我们好饿啊!”

“呜呜呜,秦王饿啊!”

众多的百姓们都是大声的叫喊了起来。

“肃静!”

李恪眉头一皱,士兵们便是大吼了起来。

一下子。

场面又是变得极为的安静。

只见到李恪看着一群流民,嘴角划过一丝笑意,大声的说道。

“吾准备修建封地,需要一批人来替我修建城墙!”

“去修建城墙者,能吃饱饭!不喝粥,还给工钱,若有兴趣的,便随我等来!”

说完,李恪就不再废话。

骑马前行,大批的侍卫跟在他的身后,杜如晦和房玄龄也是紧随而上。

至于这一批流民却一个个窃窃私语了起来。

“秦王这是让我们去干活啊。”

“但是他给工钱啊,还给吃饱饭呢!”

“呵呵,个屁,我才不信,摆明就是想让我们干活。”

“反正这里有粥喝,我干嘛要过去,反正我不去!”

“对,我也不去,这里能喝粥,凭啥去给他干活!”

有人不愿过去,在长安城门外,明明是能够喝粥,啥事都不用做。

那为何要去跟着李恪干活呢。

但是也有人心动了。

一个抱着娃的妇女看着一旁的汉子问道。

“孩子他爹,咱们去吗?”

“去,秦王都说能吃饱,还有工钱,干嘛不去!”

汉子目光灼灼大声的说道。

“对,咱们有手有脚的,能挣钱干嘛不去呢!”

“没错,去!若是不行就再回来呗!”

“对,不就是修建城墙吗,能够让我们吃饱饭,做什么都行!”

“没错!我也这样想的!”

“在这里喝这粥,荒废日子,我才要!”

“走,随秦王走!”

于是乎,有一大批人跟着李恪前去,还有一批人留了下来。

按照目前的四万人来说。

有三万人跟着李恪走了,还有五千人在犹豫,剩下五千人那是坐吃等死,没有半点兴趣。

半个时辰后。

李恪的封地,也就是一片荒地。

三万的流民都是眼巴巴的看着面前的李恪,等待着李恪的吩咐。

“秦王,就这些人了,剩下都在长安城门口。”

杜如晦小声的朝着李恪说道。

李恪微微点点头,嘴角划过一丝笑意,有这么多人也完全足够了。

“啪啪啪!”

看着众人,李恪忍不住鼓起了掌,大声的说道。

“你们都是大唐的好百姓,不是坐吃等死之辈!我身为秦王,也不会欺骗你们,只要认真干活的,一顿饭两个馒头!有菜,还给工钱!”

“哈哈哈!谢谢秦王!谢谢秦王!”

“哈哈哈,我就说要来跟着秦王啊!”

“对对,没错没错,就要跟着秦王!”

“居然能吃馒头了,天哪,太幸福了吧!”

“这一下子,真的能吃饱了!”

对于这群百姓们来说,能够吃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

喝粥只不过是让自己饿不死罢了。

但是吃馒头就完全不同了。

吃馒头那是真的吃饱!

“好!”

李恪朝天伸出一只手,一瞬间,全场都是安静了下来。

不知不觉之中,李恪隐隐之间,在众百姓们心中有了一定的威信。

“现在,男的站右边,女的站右边,老人站中间,小孩子跟着大人便可!”

李恪一声令下。

流民们是快速的开始分队。

大概有九千左右的妇女站在了右边,还有一万九的青壮站在了左边,剩下的两千人就是老人和小孩。

这个比例,想想也能够理解,从山东长途跋涉的来到这里。

身体弱一些的,早就已经死在了半路了。

李恪微微点了点头。

“接下来,你们需要先登记自己的姓名,然后给你们安排区域。”

说着,李恪就扭头看向了杜如晦和房玄龄。

两人微微点头。

这种繁琐的工作,自然是两人来安排,人数太多,肯定是要确定好人员,再进行安排。

等到杜如晦和房玄龄安排人员登记之后。

一旁的士兵已然是扎好了帐篷。

李恪带着杜如晦和房玄龄两人走进了帐篷内。

“房伯伯,杜伯伯,你们看一下,这是我的封地图纸。”

说着。

李恪从怀中掏出了一张图纸。

这是李恪对于自己的封地规划。

“等人员登记完之后,就安排他们住在这一块地方,然后从这里开始修建城墙。”

李恪指着图纸,也是细细的跟杜如晦跟房玄龄讲述起来。

杜如晦和房玄龄两人认真的听着,时不时的也会点点头,也会说两句自己的问题。

三人便就这图纸,开始进行激烈的讨论。

一切都是为了李恪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