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透咸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011 别人笑我太疯癫,大明:家父永乐大帝,死透咸鱼,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相貌英武的朱棣,这个时候全无半点往日的模样。
此刻的朱棣,正披头散发、衣衫褴褛的,在大街上到处晃荡。
不管什么青菜、豆腐,朱棣只要是看到有东西,就是上前一把抢过来,然后也不管干净不干净,就往着嘴里塞了进去。
四周百姓,多有受过燕王府恩惠。
见到朱棣如此,不少人以为朱棣是饥不择食。
“殿下,这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您吃吧!”
一个挑着水果沿街叫卖的小伙子,不忍看到朱棣这般狼狈不堪,所以就从竹筐里捡了两个肉多汁甜的,递了上去。
出于对朱棣的尊敬和讨好,小伙子在递过去之前,还特意用衣袖擦了擦。
“殿下,这是刚出锅的锅盔,还有现磨豆浆。”
“请殿下品尝!”
又一个糕饼店的老板,也对着朱棣双手奉上。
“臭的!”
“这是臭的!”
谁知道朱棣对于送上门的食物,全然没有半点食欲。
他在突然打掉别人递过来的东西,以及一把推开面前的人群,然后就往着街边跑了过去。
“香!”
“真香!”
朱棣落脚的地方,是一个买菜摊子。
卖菜的阿婆为了保证菜叶的新鲜,特意把发黄腐烂的菜叶给摘了下来,并且丢弃到了一边。
经过日光照射,高温后的不少烂菜叶已经变黑,并且成了粘稠的汁液。
朱棣这个时候,居然捡起地上的烂菜叶,就往着嘴巴里面送,也不管满嘴的恶臭。
“口渴了!”
一边把烂菜叶吞下肚子,然后朱棣就用手捧起排水沟里的污水,最后就是把污水吞下了肚子。
“哎!”
“燕王殿下是真疯了!”
“谁说不是呢?”
“新皇帝这才刚刚登基不到一年,就有五位亲王被他拿下。”
“燕王常年镇守咱们北平,又数次汇合别的王爷出兵北伐。”
“这新皇帝是忌惮燕王殿下能征善战,所以派人过来抢班夺权,把殿下给硬生生逼疯了!”
“我说啊,这新皇帝真的太过了。”
“他觉得诸王会威胁他的皇位,但是他没有考虑的是,要不是诸王在边塞镇守,那些草原上的鞑子,不就会长驱直入肆虐中原吗?”
“太祖高皇帝以布衣得天下,皇族本来根基就不厚。”
“当初太祖皇帝不顾群臣劝阻,执意要大肆分封诸王,就是为了加强皇室权威,就是为了让诸王日后可以拱卫京师。”
“太祖高皇帝分封,新君又要削藩,这不是朝令夕改嘛!”
这老百姓爱看热闹的习惯,华夏自古有之。
而街上百姓在看到朱棣疯狂模样后,很多人都是愤愤不平的帮着朱棣鸣不平。
如此情形,只是因为朱棣对燕地百姓多有恩惠。
要知道,朱棣在北平就藩后,可是用心经营他的封地。
“朝廷政务,岂容尔等质疑!”
“本官身为北平布政使,就是带天牧民。”
“今后再有妄言国事者,本官绝不轻饶!”
北平布政使张昺,这个时候已经来到朱棣不远处。
在听到百姓的议论纷纷后,张昺不由得出言制止。
原因无他,张昺可是北平最高行政长官,他必须要确保北平不能生出对朝廷的不满。
不然,这种不满情绪就有可能演变成对朝廷和新君的诋毁。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个道理,张昺还是懂得的。
“张大人,不可如此粗暴对待百姓!”
朱高煦对着张昺先是一拱手,然后就径直走向人群。
“诸位,还请稍安勿躁!”
“今日我父王乱了大家安宁,是我燕王府对不住大家了!”
“凡是我父王有拿大家东西的,请各位稍后前往燕王府。对于大家的损失,我们一定会照价赔偿!”
这么一个招揽人心的机会,朱高煦可不愿意放过。
所以朱高煦抢在他母妃和大哥的前面,对着四周老百姓就是高声疾呼。
“我大明以孝治国,新君对于叔王们也是礼遇有加,断不会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来。”
“我们兄弟本在京师为太祖高皇帝守孝,是新君在听闻父王抱恙在身后,所以特命我兄弟回来尽人子孝道。”
“诸位,切不可中了塞外之敌的挑拨离间之言!”
朱高煦使足了力气,对着四周又是大声高喊。
外敌?
塞外之敌?
这不是在说背后是蒙古人在使坏吗?
朱高煦这样说,是帮着建文帝说好话,也是帮着北平布政使张昺解围。
而非我族类的蒙古人,就成了最好的背锅侠。
当然,朱高煦最重要的心思,还是觉得现在燕王府没有准备好和朝廷撕破脸,还没有准备好公然起兵。
而在听了朱高煦的话过后,张昺也是从中听出警告的意思。
北平处于边塞之地,往北不远就是塞外草原,那里可是蒙古人的牧场。
所谓北平,就是北境平静的意思。
要是张昺真的逼迫燕王府太过,要是自己对于军中将领清洗太多,只怕要是蒙古人打进来,他将会无人可用。
毕竟朱棣在北平驻守太久,边军之中大部分将领,也都和燕王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妃,还请护送殿下回府!”
众怒难犯,张昺也是知道的。
把燕王朱棣送回去,就是为了平息众怒,就是为了从长计议。
“王妃,还请多买鸡鸭回去,给殿下炖汤补身子。”
黑衣僧姚广孝,走到了燕王妃徐锦妙的身边。
他也不管张昺是不是还在,就向着徐锦妙进言。
“哦?”
“为何是用鸡鸭给殿下补身子?”
“我可是听说,这患了疯疾之人,最好是用静心养神的药物为佳。”
张昺对于自己的好奇,并没有掩饰。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古时读书人,对于医药之道,大多都有兴趣。
因为读书可以明智,而学医可以悬壶济世。
望闻问切,是对个人的医治。
而出仕为官,是替天下把脉,就是替天下人舒经活血。
读书人受人尊敬,那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医者父母心,同样也是备受推崇。
毕竟谁能保证自己不生病?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医生的社会地位都很高。
古时读书人学医,要是不能出仕为官,那么还可以行医四方,还可以保证自己有个谋生的手段。
而且医药一道十分深奥,天下名医,都是能够识文断字之辈,其中不少还是饱学之士。
医者之中,要是能够著书立说,那更是能够名留青史,为世人所敬仰。
医圣张仲景,写下《伤寒杂病论》。
神医华佗,也传闻有《青囊经》。
药王孙思邈,著有《千金药方》。
就连后来的药圣李时珍,也留下了千古名著的《本草纲目》。
如果这些医道圣手们不能识文断字,那么他们又怎么可能留下瑰宝传于后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