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在流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章 开发大金沟,桃花坞,风在流浪,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程咬金将杨义所说的话娓娓道来。
当将杨义的志向说出来之后,李世民脸色铁青,重重的拍了一掌案桌:“他好大的口气,不怕闪了舌头!”
又对程咬金挥了挥手:“你先回去吧,让朕想想,看朕怎么收拾他!”
在古代,志向不在当官的人,都被认为大逆不道,是家族的败类,要被家族惩罚的。
家族就像一棵大树,要想支撑大树不倒下,就要大树的根系够强壮、粗大。而当官的人便是那强壮、粗大的根系,用来维系整棵大树开枝散叶。
这是一个大家族,需要团结起来发展的最根本原因。不为家族考虑的人,终将被家族唾弃。
在封建社会,人一旦被家族唾弃了,除非你隐居深山,淡泊名利。否则你寸步难行,如今的杨义已是快到这样的处境了。
杨义是后世穿越而来,虽然他的身体是大唐人,但他的思想却是后世人。在后世人的思想里面,已经没有家族的观念了。
因为经过一千多年的时间变迁,每一个门阀士族均已分散到了国各地,甚至国外。
后世的制度也没有了门阀士族发展的土壤,他们不但淡漠了家族的观念,还淡漠了姓氏的观念。
甚至有的家长胡乱给孩子取名字,造新姓氏,看着洋气,实际是崇洋媚外!
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辛,大管家和二管家拉回来了一千石的粮食,浩浩荡荡的有一里多长。
由于关中大旱,粮食价格上涨,虽然关中周边的粮食没有涨得比关中那么厉害,但还是比往年高了数倍。
大管家家带去的两千多贯钱,堪堪够买一千石粮食和付完运费,就已经没有了。
大管家和二管家一回来,杨义就放心了,他立马着手招工事宜。灾难当前,招工是很好招的,只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便招了两千多人。
杨义安排这两千多人部去开垦荒地。还在施粥的地方发布告示,告诉那里的灾民,只要愿意留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均可以成为杨义的佃户。
荒地能开垦多少就能佃多少,而且是前三年免租。由于是荒地,按朝庭的法律,前两年是不用交税的……
杨义派了个识字的人在那里宣传讲解,不到一天,又有上万人加入了开垦大军。
但是,制约杨义的是,他没有足够的粮食。这一千石粮食如放在后世,也就是十二万斤,这点粮食对于杨义来说,简直是太少了。
幸好的是山下有免费的粥,虽然不像吃饭那样扛饿,但总比没有吃的强。
参与开垦的人一多,农具便跟不上了。有的人开始削木头当农具,也勉强能用,只不过损耗过快而已。
杨义没有办法,只得厚着脸皮找程咬金。可是程咬金和大管家都不在,只留下一个管事在管理赈灾事宜。
杨义只好写了封信,让管事派人给程咬金送去。理由是赈灾我出了主意,现在我有困难,你程咬金也必须帮我。
程咬金始终没有出面,仅用了三天时间,便派人搬运了一万多件锄头、铁锹、铁镐、铲子等农具。
有三分之一是新的,其他都是旧的。杨义只能感叹,聊胜于无,将就着用吧!
如今已是六月底了,杨义非常着急。开垦出来的土地要平整、碾碎才可以播种,他肯定是要赶在冬季来临之前,将冬小麦播种下去的。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种上小麦。低一点的地方,来年可以种水稻,但如今大旱,没有水,这个又难倒了杨义。
突然,杨义想到可以筑坝造水车了。要趁现在枯水期,正好建筑水坝,再造几架水车,用水力推动水车转动,既可以提水,也可以用来磨面,一举多得。
他说干就干,立马取来纸和笔,认真的画起了图纸来。
虽然没有钱,但是他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酿蒸馏酒,而且要酿度数很高的那种。
他不直接卖酒,因为这个时候朝廷发布了禁酒令,抓到是要坐牢的,他可不想去趟这趟浑水。
他是想泡药酒,这样的话就可以打一个擦边球,只要不让人知道秘方,就没有人知道这是用酒来酿造的。
高度酒、香水、花露水、造纸、火药、玻璃,这些都是穿越者的必备发家神器。
这里面除了香水杨义不会弄,其他的基本都会,有了这几样东西,杨义足可以富甲一方了。
但是杨义的志向不仅仅以满足于这些,因为他还有另一个杀器,只要这个杀器一出,足够让杨义富可敌国。
杨义将所有的工作做完成之后,便叫来大管家,让他再次招两千人,在这二十里金沟筑起三道水坝。
金沟水面仅两丈,但如今枯水期,只有尺余的水流。水沟虽窄,但两岸却宽达十余丈。
所以,这个大石坝就得修长二十丈宽十五余,坝高十余丈。但杨义又不放心工程质量,于是他亲自作为技术指导督建。
由于招工比较快,当天就可以选址开工。杨义先让他们在沟底部挖一个宽十五丈,长二十余丈,深一丈的大沟用做地基。这一挖,就整整挖了十天。
“小郎君,挖这个大水槽有甚用?有这等功夫都能将水坝建起来了。”一个年约五十,像似对建筑经验丰富的老汉问杨义。
老汉相当不理解,杨义这样弄来干什么?
一般他们筑水坝,都是往水底打木桩,密密麻麻的多打几排。然后在木桩的中间填上草和泥巴,再将泥巴夯实,一个水坝便建成了。
但杨义这里,如此怪异的建造,他实在是无法理解。
杨义想了想,说道:“我要趁现在大旱无水之机,用石头堆砌一个百年不坏的大石坝,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造福后代!”
“小郎君豪气!小老儿佩服!”老汉对杨义拍了一通马屁,又道:“如此,小老心有个建议,咱们这两千人不能都在这里干活,这样做下去效率慢,还浪费粮食。”
“哦,敢问老丈有什么好办法?说来我听听,如果好,此地的总管事就由你来担任吧!”
老汉咕咚的吞了下口水:“小郎君,是这样的,老汉觉得让八百人到四周采石,五百人负责堆彻石头,三百人负责搬运泥土,剩下的二百人负责夯实中间的泥土。这样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知小郎君以为然否?”
杨义听了一愣,这真是个人才啊!在这个年代,工业发展需要技术人才,但愿做这样的人才的人不多。
基本上都是祖传的手艺,核心技术敝帚自珍,这也导致了许多工艺到后世就失传了。
“好,好,好,非常好!请问老丈高姓大名?”杨义问老汉。他很高兴,真是捡到宝了!
“不敢,不敢,老汉姓张,乃前朝将作监水部衙门下的小吏,还参与修建洛阳紫薇城,后来天下大乱,小老儿便回了家。
没想到这一次大旱,却将小老儿逼得走头无路,幸得小郎君收留,小老儿家才有一口饭吃!”老汉说着说着,便哭了起来。
杨义欢喜不已,果然是专业人士,说的话头头是道。
随即安慰:“张伯伯在这里做工,吃饭是管饱的,只是没有干饭,也没有工钱,工钱等来年年景好了再发。您可愿当这里的筑坝总管事?”
“愿意!小老儿愿意!小老儿一家子在这里白吃白喝的,总要出点力气。我家都是无家可归之人,能在此有个安身立命之所,那是再好不过了!什么工钱不工钱的,请小郎君以后不必再提了!”
“你能来我这里,那是我的荣幸,只是要委屈你们先住草棚子了。等到来年年景好了,我再免费给大家盖新房子。”
“不委屈,小郎君住得,小老儿为何住不得?某多谢小郎君了,小老儿便在此住下了。请问小郎君,小老儿能否安排一些工头之类的岗位?”
“自然是可以的,既然我任命为你为总管事,那这里的工作均由你权负责。我除了偶尔过来提点意见之外,这里就是你说了算。”
“多谢小郎君信任!”
“张伯伯不必客气,如今大灾之年,你帮我干活,我给你饭吃,咱们是为了共渡难关罢了。”
“小郎君的善举终究还是要谢的,这等活命之恩,不是哪个大富之人可以办到的。”老汉恭敬的向杨义做了个长揖礼。
张老汉说的没有错,在唐代做善事的人终究是很少的。他们做了善事,还要受到门阀权贵们的压迫,因为他们会认为你这是收买人心,居心不良。
说白了,你做善事,已经触犯到了他们的利益,不弄死你就不错了。
关中平原比较特殊,只要雨水充足,这里便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但只要出现雨水减少,这里便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这里四面环山,唯一出口是黄河,但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暗礁涌现,很难通航。
外面的粮食,只能从潼关艰难运进来。而粮食主要掌握在门阀权贵的手中,他们不可能将粮食免费送给灾民吃。
杨义得到张老汉的启发,他到各个工地转了一下,问各个工地的人都会什么本事。
当有人说出对他所在工地的一些见解和看法时,只要符合条件,杨义便启用他们为此工地的管事。
杨义又无事可做了,但他听到了另一个好消息,朝廷于两日前发布,准备在长安城东十里亭处建一个功德碑。
碑宽达十丈,高三丈,只要对大唐做出特殊贡献的人,不分贵贱,此人的名字将刻于碑上,名垂千古。
功劳越大,字就刻得越大,也刻得越高。最大的字可以大到长宽两尺,最小为拳头大小。
朝廷还分了五个档次:分为一档,二档,三档,四档,五档。五挡最小,需捐粮百石,钱百贯才可以。一档最高,需捐粮万石,钱二万贯……
刚开始还没人信,并没有愿意捐钱粮的。可是到了第二天,百姓便沸腾了,因为在城外十里亭处,一夜之间竟然砌起了一面长达十丈,高三丈的黑底石墙,上面刻着五个大字:义捐功德碑。
长安城中的世家门阀气得要吐血,各家的家主都在家里摔东西,怒骂吼叫:“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自汉朝以来,掌控天下书籍,掌控民生,掌控仕途的都是门阀世家。
特别是从北魏以来,门阀世家几乎占领了整个朝堂。有时候皇帝想施行新政,都要看他们脸色行事。
然而,如今居然弄出了这么一个功德碑来,这是在打击门阀世家的声望啊!如果他们想把声望给挽救回来,就得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眼下正是大灾之年,这种代价是他们难以承受的,但又不得不受。
当有一个人捐了之后,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因为捐得早,刻的名字都在好的位置。捐得慢了,刻名字的地方就不那么好了。
特别是商人和小世家,他们是最有钱的一类人,但也是最无权的那类人。如今有了这么一个让他们扬名的机会,他们恨不得利用手上的财富,将整块功德碑空余的地方部捐下来。
商贾都出手了,大门阀、大豪族也终于坐不住了。陇西李氏一下子就捐了十万贯,跟五万石粮食,捐得五个最好的位置!
这就是杨义平灾三策中的第一策:向门阀世家要粮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